APP下载

善用策略,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2018-09-05肖舜尧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评价信息技术同学

肖舜尧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136-02

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中,通常使用各种各样的机房管理系统展开教学,一方面提供了教学活动的沟通平台,让老师广播教学和展示作品,另一方面也屡屡引得学生们不满,正在进行中的操作被无情的“割断”,没能完成自己心中设定的任务。但是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的让学生自由支配。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教学行为有效、高效,就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任务驱动”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的学习。”

现如今,“任务驱动”已经成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法。但失败的“任务”,也有可能存在:

1.任务过空。教师在设计任务时目标不明确,或布置任务时,表述不具体。而学生面对此种任务,就会踏上“我行我素”的节奏,渐渐游离于目标任务之外。

案例1:在初识flash一课中,教师布置了这样的任务——“请同学们打开flash,看看这个软件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软件有什么不同?”

学生们接到这个任务,打开了软件,都很茫然。有的同学看着,有的同学随便点击着,有的同学左顾右盼,小声聊起天来,还有的同學悄悄打开了小游戏……

“和以前学过的软件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问的空洞、不具体。“以前学过的软件有很多”,应该和谁比较——没有说。不同的软件,不同之处肯定很多,从界面到菜单、命令……布置这个任务的教师,准备给孩子多长时间?又预期了怎样的答案呢?

2.任务过“大”。教师布置的任务信息量过大,或操作太过繁琐。学生面对此种任务因为过多的信息及繁琐的操作,会有自己的个性解读,因此课堂会变得无法控制。

案例2:在“画图”学习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任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工具栏,请大家试着用其中的工具画一幅图,比一比谁掌握得最熟练。”这原本是个热身任务,为下面的“命题画”任务做准备。听到这个任务孩子们开始大显身手,可任务迟迟不能完成。因为这个任务可以有两种解读——“了解工具栏”是起始,“熟练操作”是过程,“完成画品”是终止。这样理解的孩子使用他们最熟悉的工具,很用心的画一幅,最漂亮的画,时间自然怎么都不够用。另一些孩子的理解是,“了解工具栏”是起始,“试着画图”是过程,“熟练工具”是终止。这些孩子明显画面凌乱不堪,但他们往往把每一样工具都使用到了,没有什么目标的做着各种尝试。教师喊停的时候,他们也许发现了两个工具的叠加效果,也许发现了两种样色的不同配合,也不愿意停下来。结果,到了最后,教师原本准备的教学环节,只好匆匆带过。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设计任务时要先思考达成目标——是准备突破重难点,是希望巩固练习,还是针对学生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及生成的问题进行专门的引领——只有自己的目标清晰,我们的任务才有可能是具体、清晰、合理的。

教师还要注意,不要无意间把任务“扩大”。例如,一位老师在讲flash变形补间动画,独立探究阶段,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近百幅可爱的卡通图片,让学生自学完成“变形动画”任务。结果许多孩子注意力被各种图片吸引,在不停的欣赏,不停的选择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教师想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时。这就是因教师准备过度,而无形中“扩大”了任务。

3.任务过“难”。教师在教学中的前期铺垫不足,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就开始新任务,这就让人很为难了。

案例3:这是教学BBS论坛的一节课。教师先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了解BBS的功能,然后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登陆并注册用户。这一学习任务看起来简单易行,可实际操作时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下手。原来孩子们之前虽然会上网,会QQ聊天,但没有人告诉他们相关的网络知识。他们大多数人不知道上网时点击的就是“IE浏览器”,打开浏览器又不知道“地址栏”长什么样……结果提问声此起彼伏,原本自学的部分,最后在教师的一步步指导下,才能完成。这就是因学情调查不当,而造成的任务过难。

以上三个教学案例,告诉我们,“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不仅要清晰、具体、目标明确还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迁移。设计任务时应杜绝“空”、“大”、“难”,要以旧带新,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层层深入的方式引领学生自主的探究新知,才能达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目的。

二、“小组合作”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如今,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了高效课堂改革的标志性学习方式。具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个性发展的良好作用。

然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要独立使用计算机完成练习操作,这使得人们对此种学习方式的效率、达到的深度、习惯的养成等问题产生质疑——“小组合作”到底适不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合理使用“小组合作”,可以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1.探究阶段,小组合作有助于促进“兵教兵”。

如今,教学改革中的新课堂,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尝试操作,进行收集与处理信息等探索活动。可是,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小组间同学的合作、交流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为教师辅导减轻压力,还有利于教师掌控课堂节奏,更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多种能力。

案例4:一节“Excel电子表格”的教学内容,教师在两个班分别授课。第一个班: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请同学打开课本,我们自学本课第一部分内容,并尝试操作。操作完成请举手,遇到问题也请举手,我们一起讨论。

这个环节一开始,学生很快产生分化,学习能力强的,很短的时间就完成学习,举手示意;学习能力弱的,遇到问题了,左顾右盼,也举手示意。教师在教室中来回不停的走动,可是还是有孩子无所事事,场面一时变得杂乱而顾此失彼,时间也在等待个别不能突破的学生中飞快流逝。

第二个班教学中,教师吸取了教训,在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第一部分进行学习——先独立探究,遇到问题询问小组其他成员,小组学有余力的同学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我们看看,哪个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因为加入了小组合作,在这个环节表现出气氛高而不杂乱,学得快的主动帮助学得慢的,有的学生在给别的同学讲授时,又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有的同学想帮助同学,却讲不清楚,翻着书指着书中的操作步骤,逐句解读。在小组同学的互相帮助中,很快完成了探究环节。更可喜的是,在小结时,学生们归纳到了这一部分知识要注意的重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练习阶段,小组合作有利于提升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指向性很强的学科,基础教育阶段就是利用计算机等设备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使之对所学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一般情况,教师会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练习内容,而小组合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拓宽思路,还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案例5:三年级的一节“画图”教学课。知识目标是熟练掌握并使用“画图”的各种工具。练习内容是完成一幅跟夏天有关的图画。这一课在进入练习阶段时,教师要求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构思,然后开始在计算机上画图。教师原本只是期待学生们通过小组间交流能够互相启发,让作品内容更丰富。可是学生却给了教师意外的惊喜:一个小组在讨论后确定了绘画主题,每个同学画一幅,连起来成了一个连环画;一个小组完成的作品是同一个内容,但是每个同学画出了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变化;还有一个小组专门画夏天的花朵;一个小组主画夏天的昆虫。学生们的作品在小组合作中有主题、有系列、有感情、有故事,非常精彩。

3.展示阶段,小组合作有益于驱动展评。

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学习的成果,能达到活跃思维,增强自信,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目的。教师要有全员学生参与的意识。但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的作品或任务都在学生各自的计算机中,怎样才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展示、评价中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案例6:《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与计算》一课。设计练习任务:计划一次家庭一日游活动,并用Excel做计划预算表。到展示、评价环节,先请同学们先在小组中欣赏、评论,选出最合理的预算,小组推荐推荐;接着全班推荐作品展示,同學建议、评价;最后教师根据全班同学支持人数评选出“优秀小管家”。其间小组合作最大的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同样适用。它不仅能够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对学习效率有极大提升,利于拓宽学习的广度,挖掘学习的深度,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小组成员,都在其中获得助益。

三、“评价机制”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评价机制不仅促使学生全员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能解放教师。那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在教学实践中,以下三个不同层次的评价方式值得推广:

第一,课堂质评表,位于黑板的一侧(也可以是电子的置于屏幕一角),由教师根据各组在课堂中的学习、交流、倾听、展示情况随时评价完成,具有即时性;

第二是小组评价表,由组长根据组内同学作业完成、上课表现等情况评价完成,具有持续性;

第三是自我评价表,学生下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自评完成,这个表附在导学案的后面,自己留存,具有反思性。

评价要产生影响就要形成系列班级公约,所有的评价记录都是学生的成长轨迹,善加利用能形成公正、公平的班级风气,对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也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形成合力,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学策略得当,高效课堂就在我们的身旁。

猜你喜欢

评价信息技术同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