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写结合训练
2018-09-05姜彩英
姜彩英
【摘要】语文强调听说读写,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运用与发展。用好语文教材这个例子,抓文中的关联词,典型的构段方式等,巧用文中精彩片断迁移练笔;妙学文章的叙述顺序、描写顺序等独特写法来模仿练笔;补充文中空白处,转换角色编写故事,续写结尾等创造性地拓展延伸。通过这一系列写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感知、摄取、内化,进而学会像课文这样说话,以提高习作表达水平。
【关键词】读写结合 构段方式 独特写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068-01
一、巧学关联词等构段方式
1.巧用文中的关联词,进行练笔。《白杨》一课中,“父亲”用托物言志的方式介绍白杨特点时,运用“不管……不管……总是……”关联词,让学生试着写话,很多学生写出自己在学习上克服种种困难。
2.抓典型的构段方式,迁移练笔。《索溪峪的野》一课的第二自然段,先总写山是野性的美,天然的美,再从三个方面写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让学生仿照这种结构写秋天的美,很多同学从这是一种色彩缤纷的美,这是一种丰收喜悦的美,这是一种天高云淡的美三个方面写出秋天特有的美。
3.撷取文中精彩片断,进行练笔。像《荷花》一课,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在构段方式和语言表达上有鲜明的特点,特别是“有的……有的……有的……”写出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的美。我让学生用这种句式练习写话,有的学生写热闹的课间,有的学生写花儿、瓜果或小动物。这既是句式的训练,又使典型段落的表达方法的学习运用真正落到实处,根植于学生的心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妙学文章的独特写法
1.运用文章的表达顺序,进行练笔。《颐和园》一课按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以及十七孔桥。文中运用了地点转换的过渡句很有特色。学了这一文,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学校西边的颐乐园。回来后,先帮助学生疏理了游览线路,接着让同学们说说那里的长廊、水池、纪念碑、健身器材的特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写。孩子们趁着游览的热情奋笔写作,一写就是几百字。
2.运用独特的写法,练习表达。学生在写某一场景时,往往只关注个人的表现,而忽略了整体的反映。学了《开国大典》一课,我带学生做了个扳手腕的游戏,学习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场面。在游戏过程中,我不但让学生仔细观察双方选手比赛前、比赛时、比赛后的动作、神态,了解他们的心理,也要注意下面观众的反应。同学们有了有意观察与切身体验,不但写出了个体的神态变化,有细致的动作描写,还写出了全体同学的反应。
3.依据文章的题材,模仿练笔。四年级学习观察日记,我就让学生观察泡豆子,每天记下豆子细微的生长变化。学习童话时,发动学生大量读童话,然后引导他们编写童话故事。六年级有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学习这一单元时,让学生广泛接觸、搜集整理,从古体诗词到现代诗歌,背诵积累,然后引导他们写诗。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它也是创造的第一步。这也是一种自然而然、厚积薄发的过程,学生无不兴趣盎然。
三、创造性拓展延伸
1.利用文中空白处,补白练笔。《清平乐·村居》中有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抓住“相媚好”让学生展开想象:这对翁媪会怎样说让对方高兴呢?有的学生写他们夸自己的孩子勤劳能干,活泼可爱;有的学生写他们互相夸对方的好;也有的学生写他们夸赞这里环境好。
2.转换角色,编写故事。学了《去年的树》一文,同学们都被鸟儿历尽艰辛寻找树的情节所感动。同学们爱读童话,也爱编童话,于是,我说如果不是鸟儿寻找树而是树去寻找鸟儿,那故事会是怎样的呢?同学们也写出了树对鸟儿的艰难寻觅的过程。
3.续写结尾,拓展延伸。《穷人》一课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桑娜和渔夫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将来的生活会怎么样?很多学生写道:桑娜和渔夫从此更加辛苦地工作,后来生活出现了转机。
4.紧抓课文主旨,诉说心声。《乌塔》一课,前面讲述了乌塔一人游历欧洲的事,后面写中西方不同的家庭教育。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对家长的做法很不理解。于是我让他们拿出笔来写一写。有的学生写《由乌塔想到的》《我和乌塔比童年》,也有的学生写《妈妈,爱要懂得放手》,还有学生写《我多想出去看看》。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文字是符号,语言是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运用。读写结合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习语言与方法,进行尝试与实践,让学生有纲可依,有章可循,强化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运用。以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找准读写结合的点,让学生以读为本,读中学写、读中练写、读写结合、学用一致是训练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本人想只要持之以恒去做,脚踏实地去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写法,不但能表达,会表达,还乐于表达,怎能不提高习作表达水平呢!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魏小娜.“读写结合”的三种课型例析[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