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
2018-09-05赵光福
赵光福
【摘要】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中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现阶段的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着低效率、训练无计划、评价方式单一等现状,阻碍了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以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为题,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后,从教师自身、作文教学计划、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改进策略,以此提升初中作文教学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 现状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067-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落实语文素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教师自身能力、教学理念以及驾驭教材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作文教学处于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上。因此,有必要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出改进策略。经过笔者这几年的实践与研究,现就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师自身写作能力欠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曾说:“如果让语文老师与学生同堂作文,恐怕三分之二的老师写不过班级上游的学生。”可见,语文教师自身写作能力的欠缺,是制约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学生写作能力参差不齐的一个重要原因。
2.写作训练无计划,随意性较强。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对学生的作文训练应该是由内容到情感,从表面到深处,再到升华整篇作文,一层层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现状是很多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基本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大多数教师对自己的学科教学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作文教学却在计划之外。
3.作文批改流于形式,评价方式单一。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教学对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没有多少帮助呢?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阅意见不明确、不具体、更没有针对性,学生拿到作文本后,无法将老师的批阅意见与自己作文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教师在写评语时只写几句套话,如内容丰富、结构完整、语句通顺、语言优美等。因此,这种只流于形式的作文批改,单调的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得不到具体明确的修改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会厌烦写作文,对写作的兴趣也降低了,作文水平难以提升。
二、改进策略。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写作的理论水准和实践能力,对中学生写作的一般性程序、方法和规律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写“下水”作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只有亲自体悟写作的规律,才能将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修改。
2.制定符合教材、学生实际的作文教学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作文教学计划必须符合教材实际,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教师所制定的作文教学计划必须确保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实现的。所以,作文教学计划必须详细、明确、有针对性。
3.多层级批改,多元化评价。传统的作文教学只注重学生写,教师批,主要以教师对作文主题、要求的理解来评判学生作文的优劣,这种批改方式的缺点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因此,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了“作文评改三部曲”。第一步,学生自评。改变以往教师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不连贯的段落指出来,并給予纠正的评改办法,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评自改,并且要求写出批阅意见,包括本次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方案及心得体会等,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第二步,小组互评。具体做法是,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四人一组,任命组长一人,负责批改工作。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作文分发给各学习小组,每人批改一本,并写好批阅意见。批阅完毕后,与本组同学交换批阅,若发现有错批、漏批或者批语不当的及时进行修改补充。从而让学生多评别人,也让别人多评自己,多听听其他同学的批阅意见。第三步,教师评价。学生对作文的批阅、鉴赏能力是很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紧围绕作文要求对学生的作文给出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批阅意见,同时也要对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中评得好的、正确的要提出表扬,评得不准确的、不具体的要及时纠正,提醒修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文教学亦是有法可依的,但无定法。那么怎样才能提升作文教学的综合水平呢?我想教师只有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去总结、反思,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实际的作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俞发亮主编:《作文课,我们有办法——4位初中语文名师的作文教学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7。
[2]雷其坤著:《中学作文高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