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2018-09-05史达波
史达波
【摘要】传统文化是历代以来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本文以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理论前提,重点从“增大古诗文比重、阐释汉语深层含义、罗列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三个方面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传承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037-01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从传统文化本身着眼,民族之文化是民族整体形态的内在表征,提起传统文化,也会出现很多关键词: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曲艺、节日民俗、名胜建筑、举止服饰等,可以说,传统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精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民族文化是国家的根本和灵魂,是国家之所以能够有尊严屹立世界之林的文化自信基石,然而,日常生活中对于传统文化关注不足的现状屡见不鲜,意味着传统文化在传承的环节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不足,然而社会生活的无限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民众没有精力和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文化和认识同样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社会历史性,如果不能解决好文化传承的代际衔接问题,传统文化将是一片荒原,所以比了解传统文化的关键性更为关键是,如何将这一民族的根与灵魂衔接并传承下去。鲁迅先生在其《狂人日记》中就倡导过“救救孩子”,诚然,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之所以能够保持风华正茂,关键在于其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所以基于上述阐释可知,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能否永葆生机、源远流长,这正是在小学语文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深刻、精细剖析教材中的古文,并加大课堂中文言文、古诗词的讲授比重。古诗词、文言文是体现在语文课本中在直接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否深刻的解读这些篇目,直接决定着学生是否接收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在解读语文书中的古诗词、文言文的同时,不能停留在对古文本身的意思阐释,更要深入剖析每一个古诗,每一篇文言文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创作背景、价值内涵,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一首古诗或一篇文言文的讲解,直接联系到与之相关的诸多内容,让学生举一反三、开阔视野和接受文化教育的广度,例如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诗的讲解,解释字词含义,解释诗词的汉语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译文为:京口和瓜洲仅有一江相隔,到南京也只隔几座山了,一年一度的春风又把江南岸吹绿了,明月,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呢。),可以说,以上的内容都还只是这首诗本身的含义,讲到这里还不足以挖掘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课堂上更要阐述王安石的切身经历,即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推行变法,后因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更要对古代文人墨客羁旅诗进行大量举例,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思乡情结,但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首诗虽然从字面上看,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期望回家和亲人团聚,但其实也寄托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美好愿望,讲到这里,这首古诗才算真正挖掘到位了,学生从中体会到的不仅仅是诗词之美,更学会了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开拓了视野,增进了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从这一层面看来,教师进一步加重古诗词、文言文在语文课堂上的讲授比重,也就势在必行。
其次,对汉文字的深层含义进行阐释。汉字是记录文明的主要载体,如果脱离了对汉字的阐释和理解,对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将是极大的阻力,小学语文学习中,汉字学习可以说是重要的决定性环节,作为中华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标识,汉字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厚度与底蕴,某一个汉字、某一个词组,都具有内在复杂的意义,语文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翁卷《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一诗,将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不够的(译文为: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学生至此只是学到了笼统的翻译,并没了解每一个字词的含义,这对他们日后合理、正确的运用汉字是一种严重的阻碍,更要将每个具体的词义展示出来,例如,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子规:杜鹃鸟;了:结束。这样一来,学生才真正能够感悟到汉字背后巨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其三,将小学语文课本中涉猎到的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罗列出来。以上文的几个关键词为切入点进行关联讲解,即: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曲艺、节日民俗、名胜建筑、举止服饰等,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接触传统文化,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小学语文年段跨度大,课文数目多,这里不仅涉及到很多古文,更涉及到大量的现代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显现方式是多样的,并不一定都直接体现在古詩词和文言文中,小学语文课堂应立足时代,回顾历史,兼容并包,但凡体现或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甚至是习作,都要将它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语文课文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应得到重视,可以以上文所列举的关键词来进行分类讲解,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圆明园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当庞杂,如传统的行政体制文化:圆明园既是皇家园林,又是统治中心;传统的建筑艺术文化:圆明园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以上元素,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这里还包括了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的收藏;包括了名胜建筑、民风民俗的显现,包括了中国发展兴衰荣辱的历史历程,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侧面体现,如果在讲解中仅仅传授课文本身而不顾及圆明园背后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无疑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7月.
[2]邱国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新课程(上),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