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研究

2018-09-05张彦丽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强化实践育人,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详细论述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以及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关键词】校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课程体系

【课题来源】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FJJKHX16—10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018-02

随着现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企业需要学生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依托实践和理论的密切结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校实训教学应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进行,而且教学内容也应该与企业的产品更新和技术改革联系在一起。所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应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

目前,各高等职业学校也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教育改革,模索出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和途径也多种多样,但并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长效机制,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仍处于探索和改革中。因此,根据校企合作的特点,研究开发适合企业和学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我校地处福建,面对台湾,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吸收台湾高职办学理念和先进教学经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台湾在福建地区的企业也非常多,这种客观情况对我们如何实现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实际我们在福建省首次提出了“校校企”的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仍是“校企合作”。但是,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是要有与此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作保障。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的关系

通过课题组成员收集到的材料来看,有关高等职业课程设置的开发很多仍然停留在浅在的理论层面,并没有涉及到课程的集体内涵,只是从理论角度论述课程的简单构架。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进展中都会面临一些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应该不断变革,课程体系的开发应该逐渐往工作过程系统化、个性化方面发展。例如,我校的机械制造群中的机制、模具、数控、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开发应更加面向各自的职业生涯,课程的实施应往企业和学校的联系和合作方向上发展。

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同时利用企业和学校不同的实训环境、教学设施和实训资源,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一批实践教学示范基地,高校应开辟专门场地用于学生实践教学。该模式注重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施教。总的来说,校企合作有以下几个特征:

(1)育人主体和环境的双重性。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评价均有双方共同参与。

(2)人才培养的直接性。学校培养的学生是要能够较快的适应企业的岗位,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够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胜任新工作。校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因为工作之前经历过一段实习,所以对岗位比較熟悉,能迅速为企业产生效益。同时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能够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核,时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做相应的调整。这样提高了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认可程度,提高就业率。

(3)教育资源共享。由于学校缺乏资金,同时受场地的限制,导致学校无法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供学生实训,有企业提供实训、实验场地,能够缓解学校的资金压力,保证了教学与生产同步,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融合发展,使教学更切合实际。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置

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均以企业的实际需要作为着眼点,以职业核心能力、技术拓展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分析为依据进行设置。

在被调査的8所学校中,学校不同程度地开设了思想政治修养、高数、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时间也不尽相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开设各校比较一致。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已经取消了高数、语文等校必修课的开设,将其归为素质拓展课程或者通识选修课。同时,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设置在实际幵设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学校的教学设施和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整。有的学校校内的实验、实训教学设备充足,满足学生的上课需求,则相应的实践课的开出率100%,有的实践课程人时数一学期达2万以上。

3.高职教育课程的特点及开发原则

课程是贯穿学校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纽带,各高职院校通常将理实一体化纳入课程设置中。理实一体是指教学中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实际工作项目的实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知识与技能同步学习。设置课程时要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在实施教学时,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如结合AR、VR技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主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学内容的深度要适度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强化实践应用。通过各个课程目标逐级达到总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课程开发要以“全面发展、能力为本、职业定向”为指导思想。课程的开发就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来选择合理的学习内容,设置课程结构和梯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就高职教育本身而言,如何做到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校学习阶段学到更多的、实用的技能知识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其实就是课程改革。课程体系的开发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职业能力的定位。能力是择业和从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工科专业,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的分析。二是职业能力的层次。不同教育阶段所培养的目标是不同的,有层次的。所以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根据培养目标来操作。例如,中职和高职院校,在岗位能力、职业能力方面培养深度也不一致。将这些问题同学校和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课程开发细化为以下几项原则:理论内容适度原则、实践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先进性原则、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原则。三是职业能力的范畴。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应考虑如何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高职课程开发要符合适应性、实践性、开放性、多元性原则。课程开发要考虑企业的需求、职业需求和学校特色。有些高职院校具有独特的办学定位、行业背景,课程开发应为培养独具特色的人才服务。同时课程开发要体现实践性,以实际工作为依据,教学实施强调“理实一体化”,工科类更偏重技能的实际操作。校校企合作课程设置应该有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开发,体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组建有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来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包红英.国外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借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5. 10

[2]梁春阁.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职教论坛,2013. 2

[3]邹晓春.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职业教育研究,2010. 2

[4]薛风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4

作者简介:

张彦丽(1984年08月-),女,汉族,福建晋江人,华侨大学在读硕士,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自动化。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