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期高校文化自信教育

2018-09-05宋振东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教育

【摘要】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我文化价值的强烈肯定,是对文化发展前途的坚定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能否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当前高校文化自信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一环,面临学科确立不规范,专业师资队伍不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的问题。必须从规范学科,培养师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方面加强高校文化自信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自信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017-01

一、文化自信和高校文化自信教育

文化本质上来说是人对精神世界追求的结果和产物,作为文化主体,人的精神世界的自信就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核心。文化自信是一种对于自身文化深入认知,同其他文化进行比较和反思后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当前中国的文化自信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过程中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应贯穿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整个心理过程,形成稳固心理状态。

高校文化自信教育指的是在高校进行立德树人的同时,将文化自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达到使高校青年大学生对中国文化有着坚定自信的成果。当前世界范围内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不断推进,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我国面临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文化入侵,同时国内社会上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也在损害着人们的价值观。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处于价值观逐渐形成阶段,对其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尤为重要,使其坚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念,更好地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时期高校文化自信教育面临的问题

文化自信教育主要是在教育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让受教育者坚定对于自身文化的信心。文化自信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教育形式,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复杂多元化过程。首先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应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但文化自信教育以受教育者达到精神上的自信为目标,需要受教育者主动认知、反思,最终达到精神上的认同,面对其它文化时具有自我文化的坚定自信,这种独特的教育形式有其自身特殊规律,这种复杂多元化过程需要不断摸索。

当前高校文化自信教育还处于初始化阶段,未设置单独固定的文化自信教育教材,在学科分类上没有固定学科课程,在教学课程中多是多学科交叉学习,虽然多学科交叉共享可以提高學生理论知识接触点,但缺点也较为明显,就是缺乏重点性、专业性教育。同时也没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在文化自信教育中多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哲学课老师、文学课老师等门类师资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其中,但没有形成固定的专业师资团队,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在教育过程中,理论性教育多产生于课上,讲课形式多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亦或是采用影视播放、PPT讲解等理论传播形式。文化自信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文化结果直观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参与到文化实践中,让身心同时感受到文化。但目前高校的文化自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较多,结果就是学生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没有亲身感受文化产品和文化实践,没有达到真正的心理认同。

三、新时期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途径

丘吉尔说过:“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2]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主体只有对自身文化拥有自信,才会对自身民族凝聚力和发展前途拥有坚定信念。近代中国国力孱弱,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在寻求救国之路的过程中,先进分子逐渐认识到文化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再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后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3]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此先进文化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诞生并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进行革命斗争取得民族独立解放建立新中国,此后中国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日渐强盛,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以此为基础,中国谈文化自信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期高校文化自信教育就是要将这三种文化贯穿始终,以事实成果为基础,让受教育者在学习感受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对比中达到对自身深度认同、坚定自信的效果。

当前高校文化自信教育要从现实出发,理清学科范属,规范学科门类,形成专门的文化自信培养制度。学校要强调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性,形成专门的教材和课程,在撰写教材时注意分章节分重点。同时高校要招聘并培养专门的师资人才,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到文化实践的全过程,如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重走长征路等形式,也可以让学生自身进行文化实践,学习传统乐器、剪纸、制作陶器等方法,使学生不局限于大学课堂,通过亲身文化体验达到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肯定和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2016 年 5 月 17 日),《人民日报》,2016 年 5 月 19 日.

[2]周熙明.《丘吉尔的名言与俾斯麦的预言》[J].《学习博览》,2009(11).

[3]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M].《梁启超全集》第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宋振东,男,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大学生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