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兼顾各方力量在统一部署下适当安排

2018-09-05杨浈浈

读天下 2018年12期

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是毛主席和党中央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创举之一。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毛主席政策思想中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建设方针是其突出闪光点,这一方针一直贯穿于我国三线建设中,是三线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之处。本文将围绕三线建设中各项政策安排,并以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攀枝花钢铁基地为例,来分析毛主席政策思想中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其中的充分运用。

关键词:三线建设;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一、 三线建设决策形成的背景

(一) 战争威胁下,三线建设刻不容缓

六十年代的我国一直笼罩在战争的威胁下,在南边、北部、西部、西南部、东北部均面临多个国家的军事威胁,国家安全接受着巨大的挑战。

在不稳定的国际局势和来自多方的军事威胁下,1964年5月27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提出要着手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尤其是要加强三线的建设,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而做准备。

(二) 经济、国防“两手抓”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二者不可分,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安全、持续进行的根本保障。新中国建立之初,毛主席就提出经济、国防“两手抓”的方针,他强调“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

当时我国工业的布局极为不平衡和不合理,百分之七十多集中在沿海地区,仅百分之三十分散在面积更为广阔的内地,且交通十分闭塞。工业生产与生产原料相脱节,许多工业生产的原料都是从其他地区或是国家输入,我国内地众多丰富的资源未得到开发和利用,这些都是历史上所形成的不合理状况。且当时我国工业过于集中于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且这些大城市都在沿海地区,主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桥梁、码头港口和大型水库也都集中在这些地方。这些沿海大城市缺乏应对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一旦遭受到战争破坏,损失将异常惨重。

所以,三线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备战,还是为了改变我国内地交通落后、基础工业薄弱和资源开发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将经济建设同积极备战有机融合,毛主席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强调要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坚持“两个拳头、一个屁股”,两个拳头是指农业和国防工业,一个屁股是指基础工业,要把国防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农业,重视农业生产,改变工业布局,大体解决吃、穿、用,加强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只有把屁股坐稳,拳头才能挥得更有力。同时,为随时都要爆发的战争做准备。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中央开始着手调整和修改“三五”计划。1965年9月2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汇报提纲》,调整修改后的“三五”计划以三线建设为核心内容,三线建设迅速开展起来。

二、 统筹兼顾各方力量、在统一部署下适当安排

(一) 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统筹一二三线协同发展

新中国建立时,工业布局极不合理,区域发展差距大。为备战和缩小区域差距,“三五”计划将三线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到1966年的国家计划中有一半的资金都用于三线建设投资中。1964年9月5日,毛主席对三线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基建投资以满足三线建设为主,同时兼顾一、三线的工业生产。重视三线建设,政策上偏重三线,不是忽略一、二线,而是分轻重缓急,但三方都要顾及。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道:“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在国家负担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障三线建设持续进行,国家暂停了一、二线所有新项目的建设,缩减在建项目的投资,同时将部分企业直接转移到三线,并要求一、二线从技术、人员、建设和管理上直接对口帮扶三线。一、二线和三线分属两个阵地,一、二线的生产要用来支援三线。

(二) 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大力支援三线建设

三线地区的项目选址多为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原生工业企业较少,生产力低下,科学教育水平落后,也没有太多大城市作为依托,靠自身力量来发展是极为困难的。以攀枝花钢铁基地为例,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是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在成都会议上,毛主席同意了在攀枝花地区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提案,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的问题,是战略问题”,“不建设好攀枝花,我睡不着觉”。攀枝花开发前,基本没有什么工业基础,可谓是“不毛之地”,从零开始,建设任务困难艰巨。在毛主席下定决心搞好攀枝花钢铁基地的鼓舞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怀着建设祖国的使命,无视困难和艰苦,快速向攀枝花云集。据1982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攀枝花99.5%的城市人口非攀枝花本地人口,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成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同时,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国情出发,一声令下,决定实行承包制,在“老基地带新基地,老厂带新厂,老职工带新职工”的“三老带三新”原则下,由全国各省市对勘探、设计、立项、施工到竣工投入生产实行对口承包,并对所承包的环节负责到底。其中攀钢的生产准备工作则由鞍钢总承包,为此鞍钢专门组建了三线建设办公室,据对攀枝花钢铁基地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的預估判断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分多批次将鞍钢本部的领导干部和工人,共计7000余人全部抽调到攀枝花。

攀枝花钢铁基地这一大型现代化钢城的建成,是在国家统筹安排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谱写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赞歌。正是因为全国人民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才有了攀枝花这一个牢固的战略后方基地。攀枝花不会忘记全国人民,全国人民也将看到攀枝花会为全国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发展和努力。

(三) 立足全局进行适当安排,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开创新局面

三线建设不是单个的项目,而是一个涉及四川、云南、贵州等13个西部大省,涵盖多个行业领域的大型复杂综合工程。建设项目不仅包括航天、核导弹等军事科技工业,钢铁、煤矿、汽车、机床等重工业,纺织、食品等轻工业,还包括林业、交通、邮电以及劳动、卫生、文教、财贸、城建等基建部门。在涉及多省,部门众多的情况下,必须要统筹安排各方力量,在统一指挥下团结起来,有条不紊、优劣互补、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毛主席多次要求三线建设工作人员要具有全局观,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全局上。

以攀枝花钢铁基地为例,为了加速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建设,1965年,周恩来总理特批攀枝花成立特区政府,学习大庆模式,政企合一,成立特区党委、总指挥部,接受以冶金部党委为主和四川省委领导为辅的双重领导。在特区党委和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实行“全面规划,集中领导,统一管理”的综合体制。冶金、煤炭、矿山、电力、林业、交通、基建等指挥部接受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在高度集中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

为了保证攀枝花能更好地聚集人、财、物,中央决定在国家计委计划中单列“攀枝花工业区”的户头,统一归口中央各部和省上安排的人员、物资、资金等,可视实际情况,自行合理配置,打破了部门间的界限,做到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促进建设的高效进行。攀枝花特区的特殊体制是中央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做出的特殊安排,它是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强有力的助推器。

三线建设是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坚持和运用毛主席政策思想中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方针的光辉典范。虽然三线建设存在有一定的缺陷性,如对战争威胁的估计过于严重,存在过急、摊子铺得过大,选址方针过于片面性和资源浪费、积累率过高等问题,但从整体和长远看来,三线建设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它为我国国家安全、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有力的后方保障,也调整了我国历史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不合理问题,统筹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促进全国经济整体建设的长足发展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主席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5-96.

[2]毛主席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0.

作者简介:

杨浈浈,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