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2018-09-05王治利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预习的必要性,从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预习意识,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及时作出评价以及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等方面探讨了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希望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数学;有效预习
一、 引言
预习是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工作。通过预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普遍比较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比较严重,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效果不佳,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效果。因此,针对小学生的特性设计符合小学生学情特点和心理特征的预习案能够提高预习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 预习的必要性
(一) 预习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预习是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有效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预习,学生可在课前了解教学内容,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听课,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讨论,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预习,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
(二) 课前预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按照新课改的教材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前预习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非常强,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满足求知欲。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如果顺利解决了学习上的问题,那么就能够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果无法及时消化和吸收新知识,那么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并采取合适的方法解决困难,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 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
(一) 树立预习意识,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新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理解,究其原因是对新知识的接受兴趣不浓,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有的学生会因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学透再学习后面的新知识,感觉很费劲,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安排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自主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寻找难点和问题,使他们带着问题或疑惑进入课堂,等待教师解疑释惑,把预习成果与同学一起分享,讨论质疑、各抒己見、从而提高学生兴趣。
(二) 教会预习方法,拓展学生预习思路
预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应采取“四步”法进行。
第一步:初读数学内容。
学生在预习时先读一遍学习内容,通过动手、动脑找一找、画一画、圈一圈知识点,大致了解学习的主要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圈画出来,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新知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步:细读数学内容。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细读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是预习的关键。学生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要适当做学习笔记,把重点字、词、关键语句、概念处做上标记,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记录在课本上。听课时就会有侧重点,学生就会主动认真地听教师讲课,学习新知就会快乐而轻松。
第三步:精读难点内容。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预习时会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做好批注,努力去多读多想。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可以记下在课堂上认真听讲,通过教师的精心点拨积极思考解决。
第四步:尝试练习内容。
课前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并完成部分练习,这样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新知识,通过做练习或解决问题来检验自己对新知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程度。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疏漏,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时较为突出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三) 及时做出评价,增强学生预习能力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检查和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首先检查预习笔记,教师对笔记记得好的同学提出表扬。教师讲解时再对认真预习,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随时予以表扬,肯定其预习的效果。对于疏于预习,在课堂上张口结舌的同学则予以鞭策;课后,设立预习评比栏,对做的好的进行鼓励,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共同评出“预习小能手”并给予奖励。评价要突出差异性,不可采用统一标准,以免造成对个别学生的伤害,从而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四) 坚持常抓不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把预习引入高效课堂且长期坚持下来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寻找课前主动预习、成绩突出的同学,让他们做表率,谈心得,讲收获。教师课前布置层次不同的预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去完成,只有通过自己亲身感知才会认可预习的重要性。想方设法激发其他同学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容易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课前预习中去。预习兴趣会随着体验次数的增多,新鲜感会逐渐降低,时间长了就会对课前预习失去兴趣,甚至厌恶。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举措,强化学生的兴趣,使这种兴趣转变成一种习惯。在课堂中,我适当设置一些环节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他们交流预习方法。
(五) 准确掌握反馈,优化教师教学过程
预习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方案,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提出问题,既可以是预习过程中尚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是其他的想法或要求。作为教师要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以便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使课堂变成师生间互动交流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林威.有效预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6(58):75-76.
作者简介:
王治利,重庆市,重庆市江津区西城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