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顾生命危险,深入中东,只为让犍陀罗艺术永留世间
2018-09-05宋晨希
●宋晨希
何平:犍陀罗艺术收藏家,独立学者,旅行家,亲赴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拍摄犍陀罗纪录片
“丝路行”
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我们会在新栏目“丝路行”中为读者带来沿路国家和地区最美的人文景色。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看待万事万物,经常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看一个人其实也是如此。
2009年以前,何平原本只是一个经营办公用品的商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会变成一位知名度颇高,足迹遍布祖国甘肃、青海、西藏,再由尼泊尔进入印度,从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一路走到中东地中海地区的旅行家和独立学者,四处为中国的读者介绍犍陀罗艺术的魅力。
何平不是佛教徒,可在2009年决定用脚丈量土地之后,他所走的路线,全部都与历史上佛教诞生、传播的线路相关。冥冥之中,何平与佛教文化产生了不解的因缘。
2010年,何平在一位中国香港收藏家的房间里,看到一尊半米高的菩萨像,给了他视觉和精神上的冲击。他后来回忆:“有种被利刃直插心房的感觉,那种心动、心颤、心痛得能让人直直落泪的感觉,让我无法自拔。
犍陀罗佛造像
《犍陀罗文明史》
那个时候他才知道,这菩萨像是一尊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佛教造像。
从此之后,何平就一直致力于收藏和研究犍陀罗艺术。2013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何平开始与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孙英刚共同合作《犍陀罗文明史》,孙英刚撰文,何平提供图像资料。
两个人为了这部书,都经历了精神和身体上的巨大的煎熬。尤其是何平,为了到当地拍摄最精美的佛教造像与遗迹,不管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局势是否安危,三次前往巴基斯坦,两次前往阿富汗,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8年,这部多达600页、重达4.5公斤的书终于出版,填补了国内犍陀罗研究的空白,书里面精美的插图不仅引起了历史学者的兴趣,同时也让国内的收藏界认识到了犍陀罗艺术品的价值。
《犍陀罗文明史》的出版,让何平成为了知名的独立学者,同时,他寻访犍陀罗遗迹,拍摄照片的艰辛,也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2018年6月23日,何平特意从上海飞到北京,为孔夫子旧书网的读者们带来了一场“发现‘芳香之地’——丝路上的犍陀罗艺术”讲座。
在讲座中,何平除了为读者们讲解了何为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的历史演变等内容之外,也为大众分享了前往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拍摄照片的故事。为了能够让大家了解何为犍陀罗,在讲座开始的时候,何平先为大家讲解了犍陀罗的概念。
犍陀罗,最早是古印度16国之一,梵文翻译为“芳香之地”,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之中屡见记载,比如高僧法显的《佛国记》中,将它称之为“犍陀卫国”,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面称之为“健驮逻国”。
犍陀罗地区是以巴基斯坦白沙瓦为中心,往东到达塔克西拉,往北则到了斯瓦特地区,西边到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和贝格拉姆等地区。
由于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的东征,为这块土地带来了希腊艺术的资源,结合了当地原有的印度文明、伊朗文明,诞生了自己独特的艺术。
“它是古典时代人类文明的熔炉,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腊文明、以及草原文明都在这里相聚,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犍陀罗文明。这里是佛教的飞翔之地,佛教在这里获得新的活力,飞跃进入东亚,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这里是犍陀罗艺术的繁荣之地,东亚文明的很多宗教元素,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大约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400年之间,犍陀罗,就是世界的中心,是人类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犍陀罗文明史》一书开篇这样总结犍陀罗地区的特点。
犍陀罗地区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尊佛造像,随后影响了新疆,敦煌,云冈的佛造像艺术。犍陀罗不光对于中国佛教艺术有着源起意义,对于中国的佛教亦如此。我们大部分人的认识是中国的佛教由印度传入,其实是由犍陀罗地区传入的。中国最早期的经文都是汉语和犍陀罗语。
犍陀罗地区的这些古代遗迹,都留下了何平的足迹,同时,也留下了他难忘的回忆。
2014年,何平第一次来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当时,这两个国家因为恐怖组织塔利班的猖獗,局势一度失控。何平还记得,当他们进入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兰堡的时候,整个街道上都有军人、警察戒严,对过往行人不断盘查,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并不为过。从城外开始,当地就设置了层层铁丝网,一直延伸到市中心。
与首都伊斯兰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塔克西拉地区还相对安全,除了这里本身有军队驻扎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民风淳朴。何平说,早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面,就记载这里“风俗轻勇”。
何平在这里曾经与当地居民交流,当他们说到白沙瓦以及西北山区的时候,都纷纷摇头,说那边在打仗,很危险。在这里,何平除了考察大家熟知的法王塔、斯尔卡普城市遗址和博物馆之外,还考察了穆拉马拉杜小山谷里面的一个寺院遗址。这个遗址非常不起眼,但何平认为,塔克西拉最棒的佛像都出自这里。
接下来,何平讲到了自己在犍陀罗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的见闻。斯瓦特地区,很多人可能有所陌生,但它是藏传佛教创始人莲花生大师的出生地。从2009年开始,塔利班基本控制了这片区域。
犍陀罗佛造像
2014年,虽然政府军已经收复和控制住了这片区域,但还是存在危险,外国人需要申请边防证才能进去。出于安全的考虑,何平没有深入考察这里的遗迹,匆匆忙忙拍了些照片就离开了。这也成为了何平至今心中的遗憾。
整个巴基斯坦,令何平最难忘的地方,就是全球最危险的城市之一:白沙瓦。何平说,他每次去白沙瓦,都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就在2014年,他们在拉合尔市参观完了博物馆,打算前往白沙瓦。晚上六点多,他们正在等班车,就在新闻中看到有一个中国背包客在白沙瓦附近被绑架。匆忙之中,何平等人决定废弃大巴票,立刻返回首都。虽然有惊无险,但是匆忙的改换线路,也造成了大家心中的紧张和不安。
再次前往白沙瓦的那天,他们雇佣了一辆车和一个保镖,他们随身都带着枪。白沙瓦街道上,不时有巡逻的军车穿过,车顶都架着机枪,有的特种兵蒙着脸,手里拿着步枪甚至是扛着火箭筒,有种枕戈待旦的感觉。主要街口都有铁丝栅栏隔断,不时会遭遇盘查,或问来路,或打开前车盖检查是否藏有炸药。很多建筑门前建有岗哨,有的甚至是简易碉堡,架着机枪,整座城市在暮日下更显肃杀。那次在白沙瓦何平失眠了,通宵没有睡着。
那一年的年底,白沙瓦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白沙瓦之殇”。2014年12月16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数名塔利班武装人员闯入巴基斯坦凯布尔—帕克图瓦省首府白沙瓦市的一所军队中学,用自动武器向学生扫射,造成141名学生和教师死亡,121名学生和教师受伤。
2017年,何平决定第二次去白沙瓦的前两天,又一次听说一对年轻情侣在白沙瓦惨遭绑架,不幸的是,他们没有活着回来。虽然巴基斯坦政府历次整饬白沙瓦地区,差不多剿灭了这里的塔利班组织,但是这里的情况仍旧不容乐观。
除了巴基斯坦的西北部,广义犍陀罗的阿富汗地区,更加混乱与危险。2001年3月12日,塔利班组织炸毁了巴米扬大佛,震惊了全世界。何平记得,2017年3月,他们一行人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来到其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驻地。
塔赫特巴黑遗址(圣泉寺),白沙瓦
何平对这里的感觉,就如同坐牢,里三层外三层有人把守。联合国驻地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不要饮用当地的水,甚至连洗漱都不行,他们怕塔利班组织会在水里面下毒。外出也同样危险。何平说,他们出去坐的全部都是装甲车,看上去虽然很拉风,但同时也非常显眼,在路上行进的过程中,他们一直担心会遭到塔利班的袭击。
正是因为阿富汗四处潜伏着危机,所以很少有中国人敢去那里。他们为了去看巴米扬大佛,入住在附近的一家酒店。酒店老板说,你们是第一批来酒店的中国人,为此,还给他们升了房间的规格,打开窗户,就能看到石窟。何平在那里拍摄到了一张颇为震撼的照片。
何平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他为了拍摄犍陀罗地区的历史遗存,深入了当地最危险的地区。有报道说,他的行走其实也如同一次“信仰”之路。古代的高僧法显、玄奘西行求法,为的是能够将佛教的典籍戒律更多的引入华夏大地。
何平的西行拍摄之路,其实也是为了能够为中国,乃至为世界留下珍贵的犍陀罗艺术的底片和影像。
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国内现在仍旧不平静,塔利班组织也依然猖獗。谁也无法知道,未来是否还会有古迹如巴米扬大佛那样,惨遭摧毁。但可以肯定的是,因为有了像何平一样的探险者,这些古迹的形象将永远保存在世间……■(摘自“新书界”公众号)(编辑/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