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8-09-04王培文
王培文
【摘 要】小学数学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为此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理解知识内容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鉴于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把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04-0177-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创新是保持科技进步的内驱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和模拟能力,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1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1 确保学生身心愉悦,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创新的前提是质疑,当学生拥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就可以产生学习兴趣,而兴趣正是持续学习的动力。这样一来,既保持着持久的学习动力,又不断的质疑,驱动学生对多个问题的研究兴趣,就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地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这种氛围中保持身心愉悦,敢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提出质疑,在质疑中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将其视为教学资源,不但要耐心地解答问题,而且要把学生的问题引向深入,从而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在深度思考中,形成创造性思维。
1.2 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讲授法,基本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而真正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极为有限,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开展创造性思维教学,需要以教师的开放性问题为前提,比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一家刚装修的商店要铺瓷砖,这家商店的长度是30米,宽度是20米,设计师为该商店选择了两种型号的瓷砖方案,一种类型是每块长35厘米,宽15厘米;另一种类型是每块长25厘米,宽18厘米,如果你是商店老板要选择哪种方案,应该怎么铺?
2 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的心理取向。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要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巧妙的设置问题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关注,使学生融入到问题情境之中,激发求知欲望,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创新意识。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教师先创设情境,再提出问题。例如在龟兔赛跑的过程中,小乌龟爬行的速度远落后于小兔子,可是最终小乌龟还是获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龟兔赛跑的故事小学生都听说过,对于乌龟获胜的原因也很清楚,为此会抢着说出这个看似简单的答案,因为小乌龟认真比赛,而小兔子轻视对手在比赛中睡觉,小乌龟利用小兔子睡觉的时间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当学生完成问题回答之后,教师神秘的做出否认,接着告诉学生其实是小兔子在比赛时迷路了,不信你们来看。教师出示精心制作的PPT,呈现内容是:
小兔子完全的轻视小乌龟,它认为就直线距离上赢了小乌龟,没有任何的价值,其它小动物也不会夸它跑的快,为此它选择了绕路的方式来和小乌龟的直接距离比赛,它要向其他小动物证明自己在绕路的前提下还能战胜小乌龟。已知原先直线比赛距离为2000米,可是小兔子并没有按照原来路径比赛,在绕路时,由于迷路多跑了2000米,在发现无法找到正确方向时,沿着原路返回,跑到比赛起点再去追领先的小乌龟,可是当小兔子到达比赛终点时发现小乌龟早就站在领奖台上了,请问小兔子总共跑了多少米呢?
3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创造实践机遇,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创新思维。比如在学习简单的几何图形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充满着各种几何图形的实物视频,要求学生记录下视频中出现的形状,然后给学生发下手工紙和小剪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看到的几何图形。在实际裁剪时,小学生并不会局限于视频中几何图形,他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裁剪出多种“不规则”图形,这些不规则图形尽管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但仍然属于几何图形的范围之内,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