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问诱思把握好 课堂教学出实效
2018-09-04肖朋格
肖朋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027-02
在日常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极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善“教”者必善“问”,恰当的、适时的、巧妙的“设问”,往往能令我们的课堂生机无限,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美妙效果。自然地,我们课堂教学效率也便大大提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滥用课堂提问不仅难收实效,反而会带来种种弊端。以下笔者就课堂提问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善“问”,注重提问艺术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有疑,才能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而有技巧的课堂提问,正是为学生“释疑”、“解惑”,调动学生劲头的“点火器”。试想,课堂如果没有提问,那将会是何等场景,岂不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故,不仅要问,而且要善问,有技巧讲艺术的提问,无疑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提问,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要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出发,特别要注意避免引起学生反感。教师可一句“请你来”并伴随相请的手势,动作既给课堂带来了张力,也给学生以灵动、活泼的感觉,也可轮流答、重复答,小组代表答,或自由抢答等等,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的脑子都转起来,动起来,以培养和训练其思维能力。
还有一些提问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慎重,甚至要禁止:一是“开火车”式提问,就是教师相继提出问题,学生按照座位顺序或教师事先说定的顺序依次回答问题。这种提问形式会使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智力水平难以达到完美的匹配。二是教师提问,学生集体回答。这种形式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很热闹,但运用得多了,会使课堂的热闹掩盖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对症下药”。三是为打破课堂的沉寂气氛而提问。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常用该方式,用多了,会让学生感到“课是做给听课者看的”。而课堂提问是为了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绝不是用来表演的。四是“惩罚式提问”,就是当学生听课不专心时,立刻提问该生,易被学生理解为教师故意在与自己“过不去”,造成学生的反感,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还极有可能会引发冲突。
二、善“度”,把握提问难度
我们哲学上讲做什么事都要把握好“度”,万不可“矫枉过正”。问题提得好,往往“未成曲调先有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课堂提问也是如此,问题过大或过小、过难或过易,都不好。问题过大,太过宽泛,往往失去针对性;问题过小,过具体,囿于细枝末节,浪费教学时间;难度过小,学生不用动脑轻易就能解决,易使学生感到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度过大,几经努力也无法完成,学生会感觉“高不可攀”,因而失去了“攻坚”的欲望与动机。
课堂提问时,对尖子生不妨适当“提高”难度,普通生要逐步“升级”难度,对后进生可适当“降低”难度。具体做法是,先叫中等生,同时提醒全体学生注意,再请优生做补答,特优生留待提问“卡壳”时“解围”,差生做重复或简单的回答,尽量保证其正确率,以资鼓励。这样,只要注意了课堂提问的辐射面,使优、中、差的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体验,找到了自身价值,以点带面,就能充分调动起各类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三、善“评”,注重激励互动
记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鼓舞孩子,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适时的鼓励,会带给學生莫大的动力,学生受表扬后会产生一种精神振奋的心理作用,会愈发促使其内心积极向上的因子,发挥其潜能。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重视对学生回答的点评,通过师生提问的互动,恰到好处的点评来鼓舞学生、引导学生。
我们常发现有些教师提问一个学生后,不言正误、不置可否,紧接着再提问下一个学生,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就说出自己的标准答案。这样,认真听讲的学生能依据教师的答案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一些不太细心的学生则会“漏掉”问题,再者,也不利于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所以,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错,教师都必须有所回应,并加以准确点评。对回答正确的学生,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且要指出其对在哪里,而不能简单地以表扬代替分析。有理有据的肯定,比空洞的“你真棒”“你太对了”诸如此类的表扬更有说服力。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的点评,更需要教师好好揣摩,费心思忖,拿捏好语言分寸,既要注意不能做“好好人”,对学生的错误加以“忽略”,还要注意保护好回答错误学生“小小”和自尊心,一定要点明学生的错误所在,让学生心服口服,我想,此份苦心学生是能感受得到的,师德的魅力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奥妙”繁多,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技巧,要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