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教学研究
2018-09-04潘秋连
潘秋连
【摘要】“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是对所学单元知识进行整理,以系统化形式展现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知识巩固、技能提升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小学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研究对提升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发挥“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教学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多年工作经验总结上,就小学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132-01
引言
“單元整理与复习”课的有效开展对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小学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教学质量,提升其教学水平已经成为当今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对此,本文就小学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提高“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把握教材内容,构建知识架构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通过课时的不断累加,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的丰富与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强化。但是,在课时累加过程中,小学生很难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独立的形成整体知识脉络[1]。这就需要借助“单元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搭建相对完整的数学知识架构。对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活动时,需从教材内容出发,明确教材教学内容,对单元知识具有整体而全面的认知,明确各知识点间的关联性,从而将知识进行有效链接。
在此过程中,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与记忆能力,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构建知识架构,认知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二、注重“单元整理与复习”课的有效导入
在小学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教学中,如何实现课题的导入对学生课堂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教师在把握课题类型的基础上,应注重“单元整理与复习”课的有效导入。通常情况下可采用“以旧引新”法、“故事激趣”法、“游戏引入”法、“设疑提问”法等,针对实际需求进行“单元整理与复习”课的科学导入。
例如,在小学数学《位置与方向》“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教学中,采用的“游戏引入”法进行课题知识的有效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让我们来做“猜猜我在哪?”的小游戏。在本次游戏中,以第一横排最边的位置为起点,老师随机走到你们的中间,当我说“猜猜我在哪”时,看谁猜得又准又快。
通过小游戏有效提升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实现对《位置与方向》相关知识的回忆,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三、合理取舍,注重重点问题重点突出
在“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教学中,并非是单元学习中知识点复习的越多越好。实践证明,当执教者将所有知识点在“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教学中进行全面体现时,课堂教学氛围十分紧张,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感到筋疲力尽,从而丧失对“单元整理与复习”课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应注重“有舍有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知识点难易程度、应用广泛性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区别对待,注重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详细讲解,对“细枝末节”的知识可放在练习点拨中进行渗透。
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教学中,采用设疑提问法,即“你能说出加法与减法的意义吗?”、“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中大家学会了哪些知识?”……在此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连接。当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后,构建一组数学模型,在数据选取上,侧重于两位数之间的加与减,构建习题组,如44+55、54+14、97+42、26+17;46-36、33-11、100-50、88-22。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具有综合性与拓展性的习题,如第1题,让学生针对12+3+1、99-22、35+8+15、22+15-12进行计算与比较分析,探知算式中存在的简便算法;第2题,让学生针对一组数字进行填空形成等式,如22、23、24、25、26这组数据填入 + = + 中。
结论:
总而言之,教师重视小学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教学,依据单元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方式与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对实现“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教学作用与价值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教学的研究,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忠.回顾梳理分析应用——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17,0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