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改革这道槛
2018-09-04朱敏
朱敏
在中国,企业医院的兴起和改制,是国有企业兴起和改革的一部分。国企医院是随着中国重工业企业从无到有的建立而应运而生的,很多企业医院都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上世纪末,中央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国企医院的改革也拉开帷幕。早在1995年,几大中央部委就发文,针对上海等18个试点城市的国有企业的医院,推进主辅分离改革,企业医院将与企业“母体”剥离。
近年来,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更是国企改革“十项试点”之一。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的改革工作,要在2018年底前完成。改革的路径有四条:一是移交地方管理、二是关闭撤销、三是资源整合、四是重组改制。但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统计,到2017年底,还剩2000多家企业医院没有完成改革。从当时算,就剩一年的时间,却有2000多家没完成改革,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是实打实的“攻坚战”。
国企医院改革,从来不是国企医院本身的事,它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20来年,国有企业改革越深入,各方之间共识就越清晰: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包括国企医院,是国有企业轻装上阵、集中资源做强主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平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决条件。
改制的目的,就是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而国有企业需要为职工提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这時候可以按照市场化原则,借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办医疗、教育机构的重组改制。
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国企医院的重组改制,在一定程度上,可借鉴其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我曾经关注陕西榆林市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榆林市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当地一些煤炭国企引入混改后,借助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将原有的雄厚资源发挥得淋漓尽致,提高了业务聚合度,加强了客户价值渗透,拓展了产业链条,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这样混改的思路,搁在国企医院改制中,就是为国企、为自己的医院,引入专业的社会资本办医机构,双方共同把国企医院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医院。当然,这种改革模式并不是国企医院唯一的选择,而且也不是说“一混就灵”,因为决定一家医院是否良性发展的,并不仅仅是其所有制形式,关键在于:国企医院引进的改制方,是否拥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医疗资源;是否能与国企医院以及原国企股东的文化理念相融;是否能在医院建立现代医院制度,搭建出一个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去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体系,进而构建一个各方利益相关者都能良性互动的生态圈和价值链。
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像其他类型企业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转型一样,不会一蹴而就,反而可能过程曲折又反复。但之于国企医院,身后并无退路。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会随之急剧上升,如何满足越来越多的就医需要,提升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先要跨过改革这道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