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良治并行不悖(观察家)
2018-09-04贺文萍
贺文萍
在北京迎来“非洲时刻”——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之际,对中非密切合作似乎具有天然“敏感源”和“逆反应”的一些西方媒体,又开始炒作所谓“中国模式在非洲注定水土不服”“中国模式让非洲失望”以及“非洲的跨越式发展难以实现”等等奇谈怪论。在这些议论之中,中国式“跨越发展”不仅在非洲难以实现,而且也根本不可能带来“良治(良好治理)”或者取代“良治”。
其实,对这种一直伴生于中非关系发展的奇谈怪论我们并不陌生。从早年的所谓“中国新殖民主义”“资源掠夺”,再到近年的所谓“债务陷阱”等等,可谓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在一些西方政商界和媒界人士的固有思维里,非洲无论是地理位置、历史发展、语言宗教,还是经济结构传承,都天然是欧美的“后花园”,是西方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及话语体系的一部分。而中国近20年来在非洲开展的热火朝天的各方面合作,自然被持有这一思维的人看作是对西方“势力范围”的“入侵”。他们也就自然拿出惯用的有色眼镜和放大镜来观察中国政府、公司乃至个体户在非洲的一举一动。
所谓“中国模式让非洲失望”,以及“发展”不可能带来“良治”或者取代“良治”的观点更是显得偏颇甚至荒唐。中非合作的实际成效如何,究竟有没有推动非洲的发展?对这些问题最拥有发言权的当然是天天感受着这片土地上发生变化的非洲国家和非洲人民自己。他们最能够感知中非合作的冷暖。中非合作推动非洲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事实,已经说明了中非合作所具有的巨大价值。
从发展与良治的关系来看,“民主”“人权”和“良治”并不是建立在沙基上的海市蜃楼,不可能通过漂亮的口号和一味的鼓吹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它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以及人民教育水平和法治、民主意识提高的基础之上(实际上西方自身也是经过数百年的努力才达到了今天的水平)。因此,中国在非洲大力发展经贸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大力开展对非人力资源培训等等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夯实非洲实现民主和良治的经济基础、人力资源基础。
因此,“发展”并不是“良治”的敌人,而是后者的基础。没有经济发展的“良治”如同无源之水,无法长流。而没有良好治理的“发展”也难以持续,也难以实现让所有人均衡受益的包容性发展。
非洲因长期殖民统治及处于经济全球化的边缘而积弱积贫,因而对发展的诉求最为强烈。许多非洲的有识之士都认为,中国加强对非合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与非洲本土发展规划对接,这对非洲发展来说是巨大的机遇。中国用40年的时间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发展的目标,使7亿人摆脱了贫困,并拥有良好的治理和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能够做到,为什么非洲就不能够、不可以呢?▲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