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格玛在桥梁用钢力学性能改善中的应用
2018-09-04庞义行
庞义行
(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 宽厚板事业部,山东 莱芜271100)
1 前言
随着我国铁路、公路、大跨度和大跨径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桥梁钢的需求快速增长,预计我国桥梁结构用钢年需求将突破150万t。通过市场调查,客户对宽厚板产品质量关注的主要因素是钢板的力学性能,不仅要求性能合格,而且要稳定。当前莱钢生产的桥梁钢为Q345qC系列,性能稳定性差,波动较大,平均一次性能合格率仅为93%,成为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瓶颈。
六西格玛作为一套系统、集成的业务改进方法体系,通过对现有的流程进行过程界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即DMAIC流程进行持续改进,消除过程缺陷和无价值作业,实现过程输出趋于理想目标值,减少波动,进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达到客户满意。本研究结合当前桥梁钢产品力学性能波动大的问题,通过六西格玛应用进行性能合格率提升攻关,提高产品一次性能合格率,以期提升产品质量、拓宽莱钢专用板产品的销售市场、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提升市场知名度。
2 确定关键影响因子
2.1 生产工艺流程
炼钢完成后经板坯连铸机拉坯后,将板坯送至轧线,板坯在加热炉内加热至一定温度,出钢后经高压水除鳞,送至粗轧,由粗轧轧制到设定中间坯厚度,经过辊道输送至精轧机,通过多道次轧制成目标厚度,经Mulpic控制冷却至目标温度,通过热矫直机矫直,提高板形质量,然后由横移输送至冷床进行空冷。工艺流程:炼钢→板坯→加热→除鳞→粗轧→精轧→Mulpic水冷→热矫。
2.2 CE矩阵
根据工艺流程中工序输入因子与输出因子的相关性,通过CE矩阵计算流程输出重要度,确定重要影响因子,绘制CE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性能的CE矩阵
根据流程因子及相关性重要度加权分析,确定化学成分、加热温度、粗轧开轧温度、精轧开轧温度、精轧终轧温度、开冷温度、冷却速率、ACC终冷温度共8个重要因子。
2.3 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根据过程系统功能要求、潜在失效模式、失效后果、严重度(S)、频度(O)、探测度(D)、失效机理、控制预防方法对风险等级(RPN)进行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PFEMA)打分,筛选因子,找出关键因子及快速改善机会[1]。RPN=S×O×D。运用pareto图(见图1)对PFEMA中影响因子进行筛选,确定出:化学成分、加热温度、精轧开轧温度、精轧终轧温度、ACC终冷温度、冷却速率6个关键因子。同时实施了热电偶维护与校准标准化、高温计维护与校准标准化等快速改善项目。
图1 潜在失效起因/机理pareto图
3 关键因子分析
3.1 理论分析
根据生产流程分析,决定产品力学性能的主要有2个环节:轧钢过程和炼钢过程。炼钢工序主要是化学成分,钢的化学成分见表2。
表2 桥梁钢化学成分 %
随含C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形和冲击性能降低;Mn是良好的脱氧剂和脱硫剂,不但可以提高钢的韧性,且较大幅度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提高钢的淬透性,改善钢的热加工性能;Si作为还原剂和脱氧剂,Si含量较高时,可提高钢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抗拉强度;Nb能细化晶粒和降低钢的过热敏感性及回火脆性,提高强度,但塑形和韧性有所降低,可以提高钢的抗大气腐蚀性能、改善焊接性能。Ti是钢中强脱氧剂,使钢的组织致密,晶粒细化,降低钢的敏感性和冷脆性,改善钢的焊接性能[2]。
轧钢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是加热温度、精轧开轧温度、精轧终轧温度、ACC终冷温度、冷却速率。1)合理的板坯加热温度,可以改善钢中偏析等缺陷,加热温度过高,会发生钢的过热、过烧,钢坯表面严重氧化脱碳。2)精轧开轧温度一般在Ar3,实现未再结晶区轧制,开轧温度较高,存在回复再结晶,开轧温度越低,轧制过程中奥氏体晶粒越细小。3)奥氏体区轧制,终轧温度越高,奥氏体晶粒越粗大,相变后越易出现魏氏组织;终轧温度过低,畸变能越大,形成先共析铁素体越多,影响钢板的强韧性。4)ACC终冷温度越低,冷却后析出的针状铁素体越多,当ACC终冷温度降低到550℃以下,出现贝氏体组织,钢板韧性有降低的趋势。随着ACC终冷温度降低,屈服强度、抗拉强度逐渐升高,韧性总体提升。5)冷速越大,冷却过程中组织转变的晶粒越细小,冷却后析出的针状铁素体越多,冷速越快出现贝氏体组织含量越高,屈服强度、抗拉强度逐渐升高,韧性总体提升。
3.2 回归分析
根据确定的关键因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确定C、Si、Mn、P、S、Nb、Ti及板坯加热温度、精轧开轧温度、精轧终轧温度、ACC终冷温度、冷却速率对力学性能是否显著影响。其中P、S作为有害元素且含量极低,不作为回归分析的因子。
根据数据统计建立回归方程,结合因子回归系数的显著行检验,删除不显著因子,得出最终回归方程如下:
屈服强度=888+265×C+49.5×Mn-0.421×加热温度-0.211×ACC终冷温度;抗拉强度=1 107+226×C+45.1×Mn-0.409×加热温度-0.248×ACC终冷温度。根据方程得出:C含量、Mn含量、加热温度、ACC终冷温度共4个因子对产品性能有显著影响,故确定为下一步改善对象。
4 因子改善及效果
由于需要改善因子数目<5,根据六西格玛试验设计要求,采用4因子2水平加3中心点的全因子DOE试验设计。通过试验设计,找出因子C、Mn、加热温度、ACC终冷温度对钢板力学性能变化的影响,通过调整关键因子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通过因子设计,建立拟合模型如下:
屈服强度=425.759+6.35×C+3.75×Mn-4.00×板坯加热温度-1.125×ACC终冷温度-1.25×C×Mn+2.50×C×板坯加热温度-2.625×C×ACC终冷温度-3.75×Mn×ACC终冷温度;抗拉强度=523.474+12.75×C+2.25×Mn+1.875×板坯加热温度-6.75×ACC终冷温度-2.5×C×ACC终冷温度+3.625×Mn×板坯加热温度-3.50×Mn×ACC终冷温度。
结合回归模型,利用相应优化器,得出最佳因子范围见表3。
表3 最佳因子范围
统计Q345qC系列性能情况,参数调整前,屈服强度平均409 MPa,波动范围318~525 MPa,波动值207 MPa;抗拉强度平均542 MPa,波动范围423~667 MPa,波动值244 MPa。根据最佳因子范围,调整生产现场参数后,桥梁钢产品一次性能合格率由此前的93%提升至97%,同时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平均值及稳定性较前期有明显提升,波动范围均<5%,见图2。
通过六西格玛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指导,有效地促进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提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图2 桥梁钢强度优化改进前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