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侯台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指标控制分析
2018-09-04常剑锋
□文/常剑锋 李 兵
海绵城市是雨洪管理和控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天津侯台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是以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控制目标,将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以及雨水资源化利用有机结合,减少区域内涝危害,促进区域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对进一步实现美丽天津的城市发展目标,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和土地利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1]。
1 工程概况
侯台地区位于天津城区的西南部,西青区外环线以内,东至快速路,南至复康路,西至外环线,北至凯安道,总用地面积6.96 km2,以居住用地为主;规划定位为集生态公园、高品质住宅、假日休闲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宜居城区。见图1和图2。
图1 侯台区域范围
图2 侯台区域控规
2 下垫面解析
2.1 已建区下垫面
侯台地区保山西道以南,碧欣路以西区域和香雅道以北,恒达路以西区域,为已建成区。其他区域为未建成区或在建区,侯台城市公园现状为自然绿地,区域水面基本填平。见表1。
表1 已建区下垫面解析
根据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年版),汇水面积的平均径流系数按下垫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经加权平均,已建区综合径流系数约为0.64。
2.2 规划建成后下垫面
根据侯台地区控详规划,对规划地表类型进行解析,见表2。
表2 规划建成后下垫面解析
根据GB50014—2006(2016年版),汇水面积的平均径流系数按下垫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经加权平均,侯台地区规划建成后综合径流系数约为0.56。
3 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标准
3.1 径流总量控制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以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控制目标,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以及雨水资源化利用,实现城市的良性水文循环。
侯台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30.4 mm。
3.2 径流峰值控制标准
侯台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径流系数≯0.50。
4 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指标控制解析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首先应确定年径流总量,年径流总量按式(1)计算
式中:W——设计径流总量,m3;
Ψc——雨量径流系数;
hy——设计降雨量,mm;
F——汇水面积,hm2。
本着适度改造已建区、着力建设新建区、合理利用河道及公园水体等原则,建立侯台地区海绵体系。根据侯台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标准,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见表3。
根据表3,综合确定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满足径流总量控制标准。
表3 侯台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
年径流总量确定后,只需通过控制地区的Ψc值,即可达到控制雨水设计径流总量的目的。为使海绵城市建设后的用地径流系数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拟定地区的雨量径流系数控制目标,见表4。
表4 侯台地区径流系数控制目标
续表4
根据表4,综合确定地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为0.47,满足径流峰值控制标准。
根据以上解析结果,侯台地区年降雨径流控制容积为 166 606 m3。
5 海绵城市建设模型模拟评估
本次评估通过EPA开发的动态降雨-径流模拟计算机软件SWMM模型,建立通用区域排水分析模型,采用GreenAmpt方程,针对本区域的降雨过程进行动态模拟,总降雨量为534.712 mm,具体计算模拟结果见表5和表6。
表5 模拟雨量
表6 雨量排放
侯台地区南北地块总面积为356 666.67 m2,总降雨量为2 753 804 m3。模拟结果显示:侯台地区两个排口总出水644 267 m3,即排放率为23.4%,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6.6%。
侯台地区中间区域为侯台城市公园和陈台子河,总面积为161 hm2,其中,公园水体面积约为57 hm2,绿地面积约为78 hm2。鉴于中间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可使整个侯台地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及其以上。
6 结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力克服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侯台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以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控制目标,将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以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有机结合,减少区域内涝危害,促进区域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对加快天津市生态城市建设,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改善中心城区西南部地区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实现美丽天津的城市发展目标,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和土地利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