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让用户变成粉丝要过三关
2018-09-04陈秀娟
文 | AO记者 陈秀娟
在新时代,如何解决营销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2018中国品牌汽车市场峰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发表了题为“互联网发展下半场的技术逻辑与品牌构建”的主旨演讲。他指出,近两年来,“新时代”这个词被赋予很多政治学含义。
那“新时代”意味着什么?喻国明认为,它意味着传统时代的终结,那些原本顺理成章的发展逻辑可能被中断。因此,新时代需要更多充满智慧的创新者。
新时代需要新姿态
在喻国明看来,在新时代,有两点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姿态。在面对新时代里的一系列创新时,人们会面临很多在过去熟悉领域以外的问题,比如对于汽车制造业而言,云计算、大数据、AI以及区块链等这些都是陌生的。在面对陌生的问题时,人们需要用两种姿态来迎接。
第一种姿态是自己如何去学习。此前,只要你下功夫去学习1万小时,你一定能从外行变成内行。如今,1万小时的时间成本太高,即使你经过1万小时的学习,也未必能成为一流的内行,你有可能是二流、三流,或者不入流中很普通的一员。
另一种姿态是开放自己,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互联网改变世界的方式不同于传统时代,在互联网时代,谁善于开放自己、连接他人,形成一种强强合作,谁就是这个时代的优胜者。
第二,如何具体操作。从品牌传播和营销的角度来看,当传播者提供的传播内容让外界产生认同感才是有效的品牌传播和营销方式。
三大环节中的营销问题
喻国明强调,如今在品牌营销的过程中,有三个环节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这三个环节是:第一,触达。传播者将消费者诉求的信息传达给目标用户; 第二,认知。消费者准确地把接收到的信息解读出来;第三,认同。当消费者对接收到的信息认知之后,形成一种认同,并将其放在内心深处,最后达成“物我一体”的状态。
对于第一个环节而言,在过去,只要有相当的投放,所有的目标都能知晓,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主宰整个社会传播领域里最主要的内容传播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分发。从现有的数据来看,所有传统的主流媒介捆绑在一起发出的声音占比不到整个传播领域的20%,剩余80%的传播由算法以及社交关系分发。对于当下的内容传播来说,需要解决“如何从过去大众传播式信息的传播机制转化为当下的内容分发和社交分发”的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地将大众传播进行转换并渗透到算法分发过程中去,前期传播的内容有可能就是无效的传播,这需要传播者去研究如何能有效地通过算法获得认同。比如淘宝曾经有几百万个商铺,它利用算法型分发进行传播,对于刚入门的人而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揣测淘宝魔方在具备怎样的外部属性时可以较多地被曝光在搜索引擎的首页上。
第二个环节需要解决认知偏差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偏差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在提及雄安时,由于老百姓把它放在中国发展一千年的时间轴上去定位它的建设价值,所以,老百姓的第一想法是有没有炒房的机会。真实情况是,在雄安是不允许炒房的。如果在这样的概念下提及雄安,老百姓就不会发生认知偏差。
再比如,中国人和外国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当中国人跟老外交流时,由于老外是在拼音文字的教育下形成的认知,这种认知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点形成的,所以,中国人要不断地给他们讲故事,然后再做一点点归纳,他们才能认识到抽象概念。由于中国人是在一个个整体汉字教育下形成的认知,中国的老师上课只需要给学生讲一个概念,然后举各种各样的例子,这些学生就可以理解,中国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有整体观。这就是中外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如果传播者在认知环节里注意到这种认知方式的不同,就有可能解决传播中由于认知偏差带来的问题。
第三个环节需要解决认同的问题。认同并非自然产生,尤其对于传统媒介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的不是信息传递的角色,其充当的是价值观的输入者。只有当媒介输入的价值观被用户所接受时,媒介的传播才是有效的传播,这个媒介才是有影响力的媒介。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认为,传统时代的终结,那些原本顺理成章发展逻辑可能被中断。因此,新时代需要更多充满智慧的创新者。
当下,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媒介都需要建立价值观,进行价值传播。如何进行价值传播?最重要的是学习。比如逻辑思维刚创立时,节目组一直在思考:通过做节目,能否把用户变成粉丝?实际上,用户并不能变成节目的粉丝,节目只能增加用户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并不能使用户认同和跟随节目,只有在节目输出的价值观使用户在情感上形成共振后,用户才能变成粉丝。
另外,通过“几维一体”来解决问题的宗教传播方式是当下主流媒介、自媒体、机构媒体最应该学习的传播方式。粉丝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信徒对教主一样虔诚,这才是做营销传播的最高境界。
总而言之,营销传播的所有手段和目的都是为了排除人们内心的疑虑、担心、不信任,打造粉丝经济是做营销传播的最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