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胆健脾法对微创保胆取石术后并发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018-09-03周文秀张永康
陈 晶,周文秀,宋 波,张永康
(1. 湖北省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5;2. 湖北文理学院附属襄阳市中心医院,湖北 襄阳 441021)
胆囊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胆管系统疾病,微创保胆取石术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等优点而成为治疗胆囊功能较好的胆囊结石患者的常用手术方法,但术后仍存在并发症多、复发率高等问题[1]。目前,西医常用抗生素、胆囊收缩素等消炎利胆的药物减少术后并发症,但疗效有限,且长期服用还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2]。研究发现,利胆健脾方不仅有健脾益气、扶正祛邪、疏肝利胆的作用,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强胆囊功能,促进胆囊内淤积微粒的排除[3]。本研究观察了利胆健脾法对微创保胆取石术后并发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3月于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进行微创保胆取石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胆囊结石的诊断标准,胆囊B超显示结石随体位移动,胆囊壁厚度≤3 mm,口服胆囊造影剂X射线片证实胆囊收缩功能存在,脂肪餐后胆囊收缩≥30%,顺利完成微创保胆取石术,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肺、肾、脑等功能不全及严重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胆囊癌或恶性肿瘤、糖尿病患者;合并胆系外疾病如胃大部切除、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肠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有过敏史患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药物实验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8~65(41.35±7.69)岁;术中出血量(28.46±4.51)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1.34±2.84)h;术后住院时间(5.76±2.13)d。观察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7~64(42.06±8.12)岁;术中出血量(29.87±4.76)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1.57±3.04)h;术后住院时间(6.04±2.27)d。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2组患者术后均接受饮食及生活习惯指导,包括不食用含钙高的水和食物,荤素搭配,多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多饮水,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等。对照组术后给予镇痛、抗感染、补液等处理,并给予熊脱氧胆酸片(盘锦恒昌隆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2060,50 mg/片)口服,每日8~10 mg/kg,于早、晚进餐时分次给予,持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胆健脾中药治疗,组方:柴胡10 g、白术15 g、茯苓30 g、白芍15 g、半夏10 g、金钱草20 g、黄芪20 g、陈皮10 g、甘草10 g、鸡内金15 g、郁金15 g,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温服,连续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用B超检测患者空腹时胆囊壁厚度,评估胆囊收缩功能,方法:早晨8:30 B超测定患者空腹时胆囊最大长径、横经、前后径,计算胆囊容积,进食脂肪餐1 h后再次测定胆囊容积,即可得出胆囊相对收缩率=(餐前容积-餐后容积)/餐前容积×100%。②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相关血清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③观察2组患者治疗中发生腹泻、呕吐、黄疸、反流性胃炎等并发症情况,随访统计患者术后1年内胆囊结石的复发率。
2 结 果
2.12组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功能比较 治疗前,2组胆囊壁厚度与胆囊收缩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胆囊壁厚度明显减小(P均<0.05),胆囊收缩功能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胆囊壁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胆囊收缩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功能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ALT、AST、ALP、TBil、D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ALT、AST、ALP、TBil、DBil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2.32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内胆结石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3 讨 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型结石,形成原因主要是胆汁的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引起胆汁中的胆固醇呈现过饱和状态,导致沉淀析出或结晶而形成结石。胆囊结石患者还可分泌大量黏液糖蛋白,促进成核结晶和结石的形成[5-6];此外患者胆囊收缩功能降低,胆汁排泄不畅、胆汁淤积,可引起胆小管或毛细胆管内压力明显升高而破裂,使胆汁中的胆红素经淋巴间隙或血窦进入血液,导致血清中TBil和DBil随之升高[7]。胆囊结石还会引起胆管梗阻,导致患者肝脏细胞中的酶类大量合成,其中ALT、AST和ALP会进入血液,导致血清中酶含量升高,提示患者肝功能受损[8-9]。微创保胆取石术既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机体损伤,又可保留有功能的胆囊,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0]。但手术中所使用的药物和术后创伤会刺激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患者产生术后并发症。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祖国医学中,胆囊结石属于“胁痛”“脘痞”“胆胀”等范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记载“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泻”,并指出胁痛的病位在肝胆,病因在脾胃[11]。脾胃与肝胆同位于中焦,彼此相互影响,脾胃虚弱,则脾不能升清,胃无力下降,蕴湿生热,阻滞水谷于中焦,使得肝胆疏泄不畅,胆汁瘀积进而形成结石。现代中医认为,对于进行保胆取石术的患者,脾虚是并发症及胆囊结石复发的病因。结石长期踞于中焦,妨碍中焦气机,影响脾胃之气;同时手术会导致津液、气血亏损,使得脾气更加虚弱。脾、胆关系密切,使得患者保胆取石术后容易出现乏力、腹胀、便溏、纳少等脾虚之症。因此中医认为,术后应疏利肝胆、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散结止痛,以促进患者机体损伤恢复和肝胆功能健全[12]。本研究所用的利胆健脾组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阳举陷,行肝胆之气,有引药入肝的功效;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白芍养血调经,平肝止痛;半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金钱草利水通淋、清热解毒;黄芪健脾固本,祛湿消肿;陈皮燥湿理气;鸡内金消食健胃;郁金行气解郁,利胆退黄;甘草调和诸药,和中缓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能够抗细菌内毒素,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茯苓、白术能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白芍能抗炎、止痛、镇静、解热、抗惊厥;半夏中含有丰富生物碱、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微量元素,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进而达到止呕的作用;鸡内金中含有维生素B、C和多种氨基酸,能够抑制肠胃运动,延长食物停留时间,进而促进食物消化;黄芪能够提高免疫力,与郁金协同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保护肝脏;金钱草能够抑制结石的生成;陈皮则有助于溶解胆结石[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胆囊壁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胆囊收缩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ALT、AST、ALP、TBil、D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及胆囊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利胆健脾法能够促进微创保胆取石术后患者胆囊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肝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