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阅读引导,培养学生思考力

2018-09-01刘爱青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本文章探究

刘爱青

在阅读上,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都离不开思考。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提升学生思考力呢?这就要求我们立足文本,反复钻研,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用发现、审视的眼光阅读、认知,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把握内涵,收获真谛,实现自身思考力的提升。

一、质疑——鼓励发现,激活阅读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效的阅读是从提问开始的,学生只有产生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自主探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正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教师要结合文本精心引导,有效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其质疑、探究。

质疑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这不仅是思考的结果,更是文本探究的前提。对于高中生而言,做到这一点难度较大,那么如何与之靠近,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这就要落实到日常的阅读学习中,在阅读过程中全神贯注,认真思考,尝试与文本对话,在理解的基础上生成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就会自主提问,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逐步提升质疑的质量。

落实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局限于文本内涵,不需要单一挖掘主旨,可以从小处切入,像字、词、句、篇等,或者是作者的思路、表现手法、作品的社会效果等皆可。在初步挖掘之后,可进一步拓展,引导其从正反两方面思索,以此深化理解,促进问题解决。

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其中写茅草被大风刮走,用了“飞渡”一词,十分耐人寻味,这是为什么?在这一处就可引导学生探究,让其思考:“飞渡”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其他词替换?这一问题解决以后,可以适当深入,针对“洒”“挂”“飘转”“沉”等词展开追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积极解决问题,促进其分析探究能力的提升。

除了字词外,还可以从别的角度切入,如在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面对文章的题目,学生就产生了疑惑:既然是“纪念”,为什么又要忘却?对此,学生很是不解,我就让其回到文本,紧扣问题抓住重要句、段展开分析,鼓励其深入挖掘,寻找蛛丝马迹,自主解决问题。由此,学生就能真正进入文本,一方面思考、挖掘、发现问题,不断深入;另一方面体会领悟,解决问题,收获感悟,无形中促进自身认知能力的培养,为深入的文本探究奠定基础。

二、分析——深入解读,培养阅读思维

朱熹说过:“学者初看文字,只见得个浑纶物事。久久看作三两片,以至于十数片,方是长进。如庖丁解牛,目视无全牛是也。”着重强调了分析的重要性,这对于理解事物有重要作用。对于高中生而言,如何做到分析到位?要透彻理解一篇文章,对其内容、主题、结构、语言以及表现手法等展开全面分析,以此获得整体性认知,进而发现规律,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以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为例,在质疑环节,学生就文本内容提出以下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如何写的?”对此,我就围绕文本层次引导探究,带领其展开全面深入的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走进这篇散文,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人文气息,简单来说,就是作者的主观世界,其中涉及的事物,无论是人还是物,无一不寄托着作者的情感,由此便能牵引思考,抓住细节反复体悟。

在《听听那冷雨》一文中,有很多直观情境,像“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以及“少年听雨”“中年听雨”等,读到后面,自然就会发现,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至此,就能充分体会到作者对故土以及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这样一来,学生就掌握了文章主旨,回到文题,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强调‘冷字?”这时,就不能简单品读了,要联系文章背景,知人论世。

为了促进学生理解,我适当拓展,引入余光中的一些语录,像“中国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中国的祸福荣辱都是无可遮挡的‘胎记。然而在今日的台湾……”由此,学生结合文本思考,就能逐步领悟,文题中的“冷”不仅是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更多的是作者远离大陆内心深深的凄凉,是无法回到故土的遗憾与忧伤。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文本就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在掌握内在情感的基础上展开形式美的分析,体会散文语言文辞、营构艺术以及表现技艺的魅力,在不断的深入过程中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三、综合——把握真谛,提升阅读思维

阅读教学中的综合,是将多个文本中彼此有关联的个别部分、个别特征联系起来看,从整体上认知和把握,以此构建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促进其认知的条理化、系统化,还能避免内容“碎片化”,实现学用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讲《唐诗宋词选读》时,其中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唐诗31首、宋词32首,教材将其分为12个专题。从这12个专题可以看出,教材内容虽有主题,但实际很零碎。对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特点,构建相应体系,以此加深知识记憶,完善知识结构。教师教学时,对于一首诗的解读要全面,从不同角度切入,整体感知理解,抓住这一点,就可从不同方面综合。

以意象为例,我们可以围绕“雨”展开归纳,最常用的就是借雨烘托悲凉的心境,像“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细雨梦回鸡塞远”“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等比比皆是。对此,学生就可归纳总结,并适当回顾以往学习,做一些补充,像“淫雨霏霏,浊浪排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等,由此全面总结,及时复习。

我们还可以对写法进行归纳,以“虚实结合”为例,较为典型的是“梦境与现实”,像“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以梦之短、欢衬托现实之长、悲,由此表达身为亡国奴的悲恸凄凉。此外,还有“今昔对比”的虚写,只要用心归纳,学生就能发现很多类似的手法,背后隐藏作者别样的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认知有限,对于诗词的理解尚不深入,在其自主归纳后,我们要适当总结,帮助其完善,像“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等”,以此促进其理解,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深刻把握唐诗宋词的精神实质,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将一本本“厚”书读“薄”,无形中形成阅读能力,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

总之,阅读思维的培养是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目标,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教师应精心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实际科学引导,从“质疑”到“分析”再到“综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高级中学(215200)

猜你喜欢

文本文章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