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涡水与老庄

2018-09-01潘小平

长江文艺 2018年8期
关键词:老子庄子

潘小平

雪停了。

这是十年来江淮间最大的雪,城市的行道树纷纷倒伏,广告牌纷纷垮塌。然而太阳还是出来了,一切又都为之明亮:楼宇、道路、行人和雪地上觅食的鸟雀——我们出发了。

这是要去皖北,听说那里的风雪,比这里还要大。是冬阳灿烂的午后,高速上的积雪早已被清除干净,雪原一望无际,晶莹如霜花。江淮丘陵起伏跌宕,延展出美丽的波线,白雪映日,如染如画。这是安徽地貌中最为曼妙的部分,南连皖南山地,北接淮北平原,呈现出一种过渡性美感;而淮河一如既往,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奔流,河对岸是我夢魂萦绕的故乡。

那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而况还有涡水,那上古著名的大水,正在平原的那一端,静候我们的到来。

溯流而上,我们最先到达涡阳。

正午时分,涡水静静流淌。这是淮河左岸一条著名的支流,也是淮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的尉氏县,呈西北东南走向。一路上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鹿邑,而后从亳州入境安徽,经涡阳、蒙城,于怀远城关之东注入淮河。怀远是我的家乡,小时候,我常常挎着篮子,带着妹妹,穿过喧闹拥堵的城区,去涡河边洗衣裳。河水清澈见底,捣衣声此起彼伏。那时涡河大堤的青石条上,晾满了洗好的衣物,蓝是蓝,白是白,是民间所谓的“水颜色”。

民间还有一句话:有钱难买“水颜色”。

不远处,就是涡河入淮口,一条清晰的水纹线,将它与浊浪滔滔的淮水彻底分割。然而它最终还是流入了淮河,那时我还不知道,长大以后,我会无数次地在这条河边徘徊、思索。

古书上说,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但今天的涡阳县城,并不在涡水的北面。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显示它的沧桑巨变。太阳一点点西移,风开始变硬,尖锐刺骨。有一年,大约是1987年,我只身一人,在平原上整整浪游了一个冬春,从一个村庄到一个村庄,从山之阴到水之阳。都是乡村大道,干了多半冬,一脚踩下去,醭土腾起来老高。这儿的人们,把大道叫做“官道”,冬阳下,能看见不远处涡水缭绕。淮河支流众多,呈羽状分布,水势迟缓,而“道”的不争与柔弱,是否源于淮河“缓水静流”的特性呢?为什么淮河流域是中国河流中,唯一产生本体论哲学家的河流?为什么伟大的黄河和伟大的长江,没有产生老庄和孔孟这样的人物?

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产生于淮河流域,涡水老庄,泗水孔孟,而涡水和泗水,都是淮河的支流。老庄的生命哲学和孔孟的政治哲学,是中国社会生活和中国思想政治的两大支撑性力量,共同支撑起中国的大地与天空。

为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一直没有想清楚。

抑或是这片缓缓流淌的河流,哺育了老子智者的哲学?

有文化学者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个文化带,分别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北部文化带、以中国为代表的中部文化带、以印度为代表的南部文化带。北部擅长制造,中部擅长情感,南部擅长精神。这和纬度有关,日本与德国处于同一纬度之上,因此日本制造的精密度堪与德国媲美;美国与中国处于同一纬度之上,擅长情感表达,但不同的是美国是纵情文化,中国是抒情文化;而南部地区以印度为代表,由于农业资源丰富,古印度低头是稻米,抬头是香蕉,自古不愁温饱,文化擅长在精神方面,从而神学发达。是不是黄河的凶险和长江的奔腾,打乱了人类的沉思与冥想,因此才没能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产生老庄和孔孟这样的人物?而羽状分布的淮河,给人类提供了仰望星空,和宇宙对话的冲动,也提供了内心的宁静,因此才产生了孔子的政治哲学和老子的宇宙本体论?

说不清。

在上古,淮河是一条安静迟缓的大水,两岸水草丰美,人民安居乐业。只是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之后,它才变得狰狞起来。在黄河夺淮的七百年间,黄河将大约七百亿吨泥沙带入淮河流域,使得鲁南的沂、沭、泗水不能入淮,无数支流与湖泊淤积废弃,淮河原有的水系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发生最多最频繁而且规模最大者,大都是在淮河流域,这和淮河的十年九涝、灾害频发、民无恒业、民风剽悍,有着很内在的关联。

在中国古代疆域上,具有明显而特殊的南北界限特征的河流不是长江,不是黄河,而是淮河,淮河不仅是中国大陆东部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还是一条自然地理的突变线和临界线:线南为亚热带,线北为暖温带;是高粱种植的南界,竹子生长的北界;是1月的冰界,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而极端的表现,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到农业形态上,淮河以南是稻作文明,淮河以北是旱作文明,而农作物类型和由此产生的文明形态,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命方式,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和理念,影响到区域人格和区域情感。淮北人热情粗砺,说话高喉咙大嗓,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无酒倒头睡,过它一天算一天!三十多年前,我到皖北农村去,发现差不多的人家,陈设都十分简单。他们的家里,既无柜子也无箱子,有的甚至也没有床,冬棉夏单,所有的衣服,都挂在一根绳子上。也不是没床,而是没有正式的床,往往是绳编的“软床子”,一只手拎上就走了。淮河年年发大水,老百姓年年跑“水反”,大水一过荡然无存,置办家业干什么?还不如吃干喝净,混个“肚饱腰圆”!所以我们今天,也无法想象上古的淮水和涡水,无法想象它们的安静和迟缓。而老子那时,就常常在这样的水岸边徘徊,河水流向远方,天格外高,格外蓝。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犹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欧洲哲学史上的地位,先秦诸子中,唯有老子哲学属于宇宙本体论哲学。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由此引出“有”与“无”的概念。“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老子宇宙论的总纲,也是我们日常口语中,“无中生有”一词最初的来源。

现在我们来到了涡河,夕阳正快速坠落,有上古的风吹来。上古是老子的时代,百家争鸣,学术纷呈,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创造,都于那一时期萌芽生长,金光灿灿。后来,这一时期被史学家们,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大黄金时代。

涡水静静流淌,铺满了夕阳的暖红,周遭是大雪覆盖的村庄。风静的一刻,没有炊烟,落尽了叶子的老树,在平原上一目了然。

乡村有些寥落,在这最该喧闹的傍晚。二十年前的1997年,我在这一带拍摄纪录片,那时的乡村多么热闹啊,男人们大声咳嗽,孩子们在村道上疯跑,村庄上空炊烟袅袅,母亲站在村口,吆喝孩子回家吃饭。有资料说,日本用了十年时间,将15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了城市,而我们呢?我们在二十年间,转移了多少农村人口?有多少荒芜了的土地和田园?

然而城市化是中国的宿命,也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事件。

都有些猝不及防,有些茫然。2012年的一个统计数字显示,在最近十年间,中国的自然村由360万个,锐减到270万个,也就是说在我国,每天都有上百个村庄消失。“撤乡并村”、“旧村改造”、“宅基地整治”、“居民点建设”、“承包地换社保”等等以腾出更多城市建设用地为目标的乡村改革,从沿海向内陆一路狂飙突进,传统的乡土中国正在衰落,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乡村传统和文化,正在断裂。

然而涡水仍在静静流淌,两岸村落连绵。在冬季有风的晚上,仍有一些关于老子的故事,在这片平原上流传。

相传老子出生时,门前李花盛开,指李为姓,所以老子又名李耳。这一带乡村,把李子叫做“辉子”,“辉”是光辉的辉,是对智者的赞美。而把李子叫作“辉子”,全国仅此一处,所以孔子才说:“礼失而求诸野。”

传说和民俗,以一种杂芜但也是无比生动的形态,保留了历史的真实,它们往往比文献更能反映民众心理,更能显示地缘文化的特点。在皖北方言中,仍然留有很多上古“雅言”的痕迹,由此可观江山易替,世事变迁。但方言正在消失,被普通话所覆盖。前些年,曾有一张外国人绘制的“方言地图”在网络上走红,两个美国人,柯祎蓝和司圆直,用一张“有声地图”,记录了中国“正在消失的方言”。他们为保持中国语言多样性所做的努力,令我们感动和汗颜。

飞机、高铁,飞驰的岁月,淹没了多少“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乡思;流播天下的普通话,将多少“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乡愁掩埋。随着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汉语方言迅速退出了社会流通的大舞台。而与方言流失同步的,是文化传承的危机,是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消除,是民俗文化和区域情感消亡的危险。我奶奶活着的时候,天黑不说天黑,而是说“合黑”,“二丫啊,合黑了,赶紧家来吃饭吧!”她这样大声吆喝,让我感到心安。“合黑”是暮色四合的时刻,上古的“雅言”。而今天,“合黑”的表达,在这片平原上已经听不见。

作为“第一母语”,方言凝结着言说者最真实的生活经验和最鲜活的情感体验。

日子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切都在变,然而一切也都没有改变。历史上殿宇连绵的天静宫,虽仅存殿东一座东岳庙,但气息绵延,穿透岁月。守殿的老人大声咳嗽着,在院子里扫雪,看见我们进去,也只是看上一眼。当年的天靜宫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主殿的高度,比孔庙还要高出三尺。是因为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是老子的学生。亳州“道德中宫”的门前,今天仍有一条“问礼巷”,老子晚年,曾在这里讲学。

还记得第一次来时的情景,我站在一片残垣断壁之上,听当地的文化学者滔滔不绝,讲述它昔日的辉煌。就在我们来前不久,考古工作者对郑店天静宫遗址,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考古挖掘,有关专家认为,就是一块出土的“古流星园”石匾,也足以证明老子的出生地是在涡阳郑店。

此说一出,立即在考古界、学术界引起轰动,传统的老子出生地河南省鹿邑县,连续举行多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对老子生于郑店的“妄言邪说”,进行了迎头痛斥。此后三十年间,两家的口诛笔伐愈演愈烈,已经完全超出了学术的范畴。

涡河流域历史上,有著名的“上中下”三宫:上宫鹿邑太清宫、中宫亳州道德中宫、下宫涡阳天静宫,而三宫中我最常去的是天静宫。这不仅仅因为它残破的殿落,有着遗址独具的江河日下的美感,还因为“天静”二字,散发出的老子的气息。

这是道的境界,天有大静,地有大美,人有大成。

太阳出来了,映照着残颓的老殿和殿宇上的积雪。

几乎没有游人,哪怕是晴天。与一墙之隔新建的“老子庙”相比,这里十分冷清。新建“老子庙”是三十年前由海外道徒捐资,在原址上恢复重建,老君殿、三清殿、灵宫殿、重阳殿、老祖殿等十多重殿宇次第展开,主殿老君殿仿宋代规制,九脊重檐,殿高23.75米,据称为中国道观第一高度。

所以即便是雪天,打着旗帜的旅游团也络绎不绝。老子常常被打扰,那是一尊元代留下的老子石像,隐身在光线暗淡的偏殿深处,他木无表情的面容,让人有一见心惊之感。多年以前,《皖赋》的作曲盘龙先生,在片子中看见这尊石像,也曾受到强烈的震撼。它那简洁到几乎失去线条的呈现,隐隐传达出一种大智慧,如同老子的“道”,浑大圆融以致无边。而相比较而言,新建老君殿重塑的老子铜像,虽号称世界老子塑像之最,却少了一点神韵,少了对老子精神的理解。

几千年风雨剥蚀,东岳庙五楹主殿仍保存完好,屋脊上的元代陶土龙饰,龙身修长,线条粗犷,形制浑然。有很多残碑,记载着历代帝王前来朝谒的盛况,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都曾到这里来过。因为老子姓李,李唐王朝视天静宫为家庙。

和元代老子像一样古老的,还有一根石柱,相传老子每天就是倚着它记述历史。这是老子曾为“柱下史”的标志,十分珍贵,“柱下史”是司马迁在《史记》里的表述。

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古代中国史上一个天旋地转的大时代,诸侯起来了,周天子失势了;卿大夫起来了,诸侯又没落了,二百四十年间,战争二百九十七,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一。坐在东周的典藏室里,记述着这些成败兴亡的大事件,老子的心中,弥满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慨叹,苍茫心思,无以言表。

也因此《老子》一书,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组成,“道”是宇宙哲学,“德”是政治哲学。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种误解,认为道家都是“无为”的、“出世”的,其实黄老政治的代表人物,如吕不韦、陈平、张良、曹参、诸葛亮以及后来助朱元璋得天下的刘伯温,政治上都很有地位,或为国相,或为帝王师。最典型的黄老政治家,是汉初接萧何为相的曹参,他把道家清静无为的学说,用到复杂多变的政治现实中去,与民休养生息,结果是中央直辖仓库因存粮太多发生了腐烂,钱也太多了,以致国库里串钱的绳子,都被虫子蛀断了。

这就是史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

吴国的伍子胥自杀的那一年,老子忽然辞去了官职,骑着一头青牛逶迤西去。过涵谷关时,守关的尹喜对他说:先生,您就要隐居了,希望能留下几句话来。于是老子口述“道德五千言”,希望在政治、社会的剧烈动荡中,找到一个不变的“常”。

老子出关后,不知所终。又过了二千五百多年,美国一个名叫里根的总统,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使老子在当年的美国,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在老子看来,治大国和煎小鱼是一个道理,不要动不动就去乱翻,那样会翻得乱七八糟。

暮色下来了,回首郑店一带,静天无限。

乡村之夜,冬日之夜,在这片平原上,仍有一些老子的故事流传。这样的夜晚,天空会跳出一颗美丽的大星,而昔年那轮金透透的大月,也会饱饱地浮上来。

几个月前,2017年的午季,我曾带着一个摄制组,专程到涡阳县义门镇,拍摄苔干制作。传说老子当年,曾在“天静宫”大片种植这种植物,在瘟疫之年,用来为老百姓治病,所以当地又把苔菜叫作“天静草”。是涡水边的一个千年古镇,我二十年前第一次过来时,街两边都是那种木结构的二层小楼,仿佛“水浒”的年代,有一点淡淡的宋元话本的味道。就像那一年我路过山东郓城,看见满街挂着“炊饼”的幌子,心中涌上的那种感觉。那回是来拍地方戏,义门镇的几个“老把式”闻风而动,不等招呼就全都到了。锣鼓家伙敲起来!场子打起来!集两头的人,乱纷纷往中间拥,很快就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了。先上来的是几个媳妇,用常香玉的“疙瘩腔”,唱了一段“花木兰”。“花木兰是俺这块人哩,潘作家你知道不?”我吃了一吓,第一次听说。她们就争着告诉我,说是在河北的一个什么什么地界,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亳州花木兰”的字样,“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后来又上来一个六七十岁的老者,黑胖黑胖,也不知唱的是一出什么戏,也不知扮的是一个什么角。但唱得真好,我不懂戏也能听出好。据说是“铜锤花脸”,那嘶哑的吼唱訇訇作响,搅动了皖北的高天。问边上的人这唱的是什么戏?回说是“高梆子”,噢,怪不得这么高。又问唱的是哪一出?回说是“骂曹”。我知道京剧中有“击鼓骂曹”的戏,唱骂的是祢衡,但祢衡是花脸吗?而且,少年曹操曾在义门读书,这是在曹操的家门口“骂曹”。据说在陈世美的家乡,是不准上演《铡美案》的,真要感慨亳州人心胸开阔。地当间的黑胖老者,仍在激愤地唱,一声声直入九霄。围站的人们,在忘情地听,经受了大半年风吹日晒的脸上,是收成后的满足。卖馓子卖花生的小贩,在人群里不断地吆喝、走动,女人们都穿得大红大绿,花格子方巾裹头,在万物衰败的冬季,鲜亮极了。

今天,皖北漫长的冬天,再也没有热闹的集市,再也听不见高亢入云的“高梆子”了。

就連繁忙的午季,地里也几乎看不见劳动者的身影,几十台大型收割机首尾相接,“轰隆隆隆”从我们的身边驶过去了。麦子就要“开镰”了,麦浪滚滚,金子一般铺展到天边的地平线。从地质学意义上说,这一带属于“纯平原”,所以一过了淮河,我喜欢使用“平原”的概念。周老汉家的苔菜,还剩下最后一块没有收割,我们匆匆赶到时,正赶上他拎着镰刀下田。好险!今年如果赶不上,就要延到明年夏天。涡阳县义门镇,是传统的苔干产地,苔干的收入,支撑着庄户人一年的生计。收割下来的新鲜苔菜,要立即在田头剖晒,使用专门的工具“苔刨”和“利刀”,纯手工制作。剖条是个细活,要求刀刀笔直,厚薄一致,根部一端相连,这样,才便于在绳子上搭晒。

苔菜收获的季节,乡村道路的两边,晾满了绿如翡翠的苔条。

周老汉所在的周营村,曾是清末僧格林沁剿捻的大本营,在这一带乡村,留下了僧营、周营、刘营、张营等等“九营十八寨”。成品苔干经清水发泡后,色泽翠绿,风味独特,乾隆年间即为“贡品”。周恩来总理生前,喜欢用它来招待外宾,因入口“响脆”,命名为“响菜”。

冬季的义门镇,异乎寻常地安静,似乎所有的喧响,都被大雪覆盖了。在过去的年代,平原越往里走,人烟越稠,而今天,越深入平原腹地,人烟越少。有一种类似于感伤的情绪,在土地上一望无际,那是千年缭绕的“乡愁”。雪后的蒙城一片肃穆,作为皖北小城,它最大的特点是一条街巷一道水,岸柳依依,当然,那是夏天的时候。

冬季的平原上,只剩下枝和干,线与条。

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因为麒麟的出现而终结,曾经叱咤风云争霸天下的五路诸侯,遂成历史陈迹。而为时二百六十年的战国时代又揭开序幕,社会进入更大的动荡期。而此时的庄子,正躲在涡阳北岸这个名叫“蒙”的地方,做一名“漆园小吏”。世人多把“老庄”并称,其实庄子只是继承了老子清静无为的一面,而把他权变的思想扬弃了。

史书上说庄子家贫,为了补贴家用,他不得不打些草鞋换钱。但即使是这样的窘迫,他也还是时常做一些美丽的梦,比如有一天,他就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快乐地飞来飞去。醒来之后,他不知道是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

这就是有名的“庄周梦蝶”。有关他另一则著名的故事,是楚王派人请他去做宰相,他拒绝了。他说我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涂里爬行,也不愿做一只死龟,被高高供奉在神庙里。这样的话,自然让楚王很不高兴。然而庄子却管不了这些了,那时的涡水还十分浩大,月亮上来的时候,分不清哪是大水,哪是平原。庄子走向烟气浩渺的涡水漫滩,俗世和俗情都退到很远很远的天外去了,灵魂翩然而出,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入水便为绵延千里的巨鲲,上天则为覆展千里的大鹏,超乎时空,遨乎宇宙,啊啊,那该是怎样的逍遥啊!而翅下的俗世,依然是争战不断,游于太空的庄子,不免感到厌倦。因此在他妻子去世的时候,他也“鼓盆而歌”,他想得与失,祸与福,情与仇,生与死,又有多少区别呢?

庄子没有门徒,他的《庄子》一书,只能自己来写。他将老子的“道”,发展成为一种纯粹而自由的艺术精神,而他的语风,又是那样的恣肆绚烂。这是一个大黄金时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三位巨子,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楚国的屈子,同时出现于这一时期,将历史的夜空,映照得分外璀璨。

漆园一带的庄子祠,始建于北宋的元丰元年,有“逍遥堂”、“梦蝶楼”、“观鱼台”等等建筑。当时的蒙城县令王竞,特请大文豪苏轼,撰写《庄子祠堂记》,镌刻上石,立于祠中。庄子长袍飘风,再度君临涡北的原野,神性的目光,长久地注视着涡水两岸。可惜这座庄子祠,于明朝天顺年间,没于铺天漫地的黄水之中,华严屋宇,一切的一切,都堙埋于地下了,唯有苏轼的《庄子祠堂记》残碑犹存,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在这个雪后的清晨,摄制组再次来到这里,拍摄著名的“苏碑”。在被黄水淹没了五百多年之后,它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蒙城东关出土,很是轰动了一阵子。今天的庄子祠,是1995年夏重建,仿汉代风格,“逍遥堂”、“梦蝶楼”、“观鱼台”、“濮池”等等,一如旧制。

《庄子·秋水》篇中说,庄子曾钓于濮水之上,而今天的濮水边上,还遗有一座双公庙。2017年5月28日傍晚,我又一次来到濮水,其时落日如金,铺满水面,两岸蒲草恣肆,一如庄子“钓于濮水”的那一天。上古的人们,拿河流不叫河流,而叫大水,濮水、涡水、淮水、泗水,取它的汪洋漫漶。

庄子被西方人称做中国古代的存在主义,这在我们,有些不好理解。与秋水共语,和骷髅对话,形成了庄子绚美恣肆的文风,并由此发展为中国文学中,充满自由与浪漫精神的文学传统。在去往“双公庙”的路上,双李村一户人家,养了两千多只白鹅,蹒跚着踅上乡间土路,将我们的车子拦停。再有三天就要开镰了,等待收割的麦田,夕阳下沉重如金。掌管“双公庙”钥匙的老人,不慌不忙地开了门,丝毫不顾及我们的心急如焚。太阳很快就要落下去了,摄像师希望抢在太阳落山之前,运用“逐格”技术,拍摄出时光的流动感。“双公庙”里供奉的“双公”,是姜子牙和庄子,而将相隔了七百多年的两个人物,供奉在同一座庙宇里,是因为他们都曾在濮水上垂钓过。这座据说还是元代始建的庙宇,几经兵火战乱,目前仅剩下的元代遗制,是正殿上的冬瓜梁,而冬瓜梁是典型的元代风格。

天光开始黯淡,濮水仍是一副恣肆的样子。在皖北干冷的深冬里,唯有在濮水边,能够感受到孕育庄子绚美文风的,湿润而浪漫的古楚国。

江淮之间的第二场大雪之后,河南鹿邑,已飘了今冬的第三场雪。我们仍然是溯涡水而上,沿途大雪纷飞,青青的冬麦子,在厚厚的白雪下安眠。这里已经不是皖北,这里是中原。鹿邑位于河南省東部,与安徽亳州接壤,旧名厉乡曲仁里,千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老子的出生地。

关于“老子出生地”的论争,最初源于1992年秋,涡阳县郑店村天静宫遗址发掘。考古工作队发布发掘成果,认为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老子出生于涡阳郑店的“流星园”。这让鹿邑猝不及防,也愤怒到了极点。我第一趟去拍鹿邑“太清宫”,是在1997年的冬季,出面接待我们的“鹿邑老子学会”的同志,因为“老子生于郑店说”的发布,对我们怒气冲天。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守藏室”即国家藏书室,也就是图书馆。汉代以来的很多学者认为,“苦县厉乡曲仁里”在后来的河南鹿邑县。现在突然说老子不是鹿邑人了,是安徽涡阳人,还来了一个什么摄制组,他们无法接受。他们中的一些人,当面痛斥涡阳的无耻,用一些久违了的“文革”语言;另一些人,地方的官员和文化学者,批评涡阳发表的考古报告:“简直是无稽之谈!”

鹿邑上下,都有很重的老子情结。

记得我们到的那天,是1997年的12月13日,农历不知是个什么日子,总是和道教有关吧,整个鹿邑县城涨满了人潮,都是去太清宫拜谒的老百姓。太清宫是全城的制高点,攀上如梯的石阶,从陡然而起的高台上往下看,人头攒动,人气喧腾,有一种让人骇异的壮观。冬日里,风静的一刻,香火和烟雾升腾在这座中原小城的上空,久久不散。

抗战期间,日本人曾用猛烈的炮火,轰击太清宫的高台,奇怪的是,这座宫殿却巍然无损,虽然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清楚地看见墙上那些斑驳的弹洞。日本人因此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据说他们的指挥官接下来还焚香沐浴,亲自朝谒了太清宫。这是鹿邑城里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为老百姓所津津乐道,藉以说明太上老君的法力无边。

在元代之前,鹿邑属于亳州,太清宫的一块宋碑上,清晰地镌刻着“亳州太清宫”的字样,这让老子的出生地之争,变得毫无意义。鹿邑太清宫藏有历代碑刻三十余通,记载太清宫的历史和老子事迹,其中出土年代最近的唐代《道德经注》碑,系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奉唐玄宗李隆基敕命所立,碑高3.7米,两面镌有碑文,碑额精雕盘龙,碑趺呈卧龟状,刻工精湛,气象雄奇。这是鹿邑太清宫现存最早的帝王御敕碑刻,然而不是最大,最大的碑刻,是碑高6.3米,宽2米的“宋代先天太后碑”,碑首亦为盘龙状,碑趺亦为卧龟状,碑额篆书“先天太后之赞”六字,系北宋真宗皇帝赵恒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二十日,为拜谒老子母亲“先天太后”敕立。此碑石质优良,体量厚重,虽历经千年仍保存完整,字迹清晰。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对鹿邑太清宫遗址的发掘,是在1997年涡阳天静宫发掘之后,不知是否是受到天静宫发掘的刺激。鹿邑太清宫遗址包括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以降,历代皇家祭祀老子的大型遗址群,初名“老子庙”,由前宫、后宫两部分所组成,平面呈“凸”字形。“太清”即道家所谓“天道”,也含有“天空”之意,常用于道教宫观。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渊为了神话其家族姓氏,听从方士的建议,认老子为宗,以鹿邑“老子庙”为家庙,大兴土木,宫阙殿宇犹如帝王居。当然也是兵燹水患,屡废屡建,但一直到清代重修时,规模仍十分可观,虽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太清宫遗址所存“铁柱一根,古柏三株,望月井一眼”。涡阳人曾多次向我强调,“鹿邑太清宫的柱子是铁柱,涡阳天静宫的柱子是石柱,你说哪个更早?”两地的论战无所不用其极,真不知让人说什么好。“望月井”是“清理太清宫庙产”碑中,被称做“九龙井”的那眼井吗?据“庙产碑”记载:“早年秋旱,十月祈雨于九龙井,始得过老子故里。抚汉、唐遗碑,不胜今昔盛衰之感。”此碑立于1913年9月,为当时的鹿邑知县王光弟撰文并立石。

那已经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了!

不知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缘分,对鹿邑这座小城,我会时常念想。不记得是哪一年了,总之是一个雪天,我坐在鹿邑老街口一盏俗称“气死风”的电石灯下,喝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羊汤,周遭是无边的暗夜。那时我正奔走在中原一带的酒厂,为一部名为“中国酒文化”的纪录片筹款。“气死风”的火苗在风中摇摆,柔弱而明亮。这给人一种异乡之感,有一点恍惚,一点感伤。后来我无数次地进入这座小城,感受“涡水之上”老子和道家的影响。涡水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老子就出生于涡水北岸,他曾长时间地在这一带活动,并在此建立了他莫测高深的道家学说。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狭隘的两地之争,又算什么?

周天子时代,这一片土地上封国上百,很多小国都是即生即灭。依据亳州原博物馆馆长的说法,老子“生于陈,沦于楚,仕于周,游于鲁,殁于秦”,一生动荡很大。公元前五世纪,在世界的东方,几乎同时出现了三位伟大的思想家,这就是老子、孔子和古代印度的释迦牟尼。他们各自创建的学说,在古代中国交融与发展,形成世界性的东亚文化景观。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中,生生不息了两千多年。

而今天, 涡河仍在夕阳下静静地流淌,静穆而和谐。因为诞生了老子和庄子,这条小小的淮河的支流,在西方学术界,目前是一条著名的河。

作为一种关于古老的政治、军事、人生的智慧体系,道家的思想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生命,它在淮河流域的影响尤其深刻。自老庄之后,这里成长起来的人物,大都是智术型,政治家则多权谋。比如曹操、朱元璋和李鸿章。而在学术上,一直到现代皖籍学人方东美、胡适、朱光潜和宗白华,都可以看出道家思想的影响。

雪停了。

责任编辑 何子英

猜你喜欢

老子庄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