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路路段流量相互影响的交通网络平衡分析
2018-09-01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重庆 400074)
一、引言
城市交通系统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体系,运行效率高低对城市发展、运作和扩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城市的交通需求远远超过了道路的交通供给,即交通供需不平衡。一般情况下,主干道的通行能力大于支路的通行能力,车辆从主干道驶入支路时或从支路驶入主干道时,通常会因为波的反方向传播,形成分流点的拥堵。由于支路的道路等级较低,两方向的道路之间不会修建隔离带,因此造成的双向流量的相互影响也会阻碍交通流的传播速度,产生拥堵。
二、支路在城市路网中的作用
支路上为地方服务的车辆通行,禁止过境车辆出入。在一定程度上,支路也可分担干道的交通压力,这就使得支路在路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
(一)分离区域不同职能用地
由于其性质所定,支路连接干道与街坊路,划分了交通区域与居住经济等用地。不仅实现了两者交通可达性,解决了人们进出居住小区的交通问题,同时,因支路提供了有效的“沿街面”,避免了人们对干道的活动干扰,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二)分离不同距离出行者的需求
出行者选择出行线路主要是依据出行距离的远近来决定。居民出行的距离较近,支路就成了他们的首要选择;而远距离出行者则会考虑时间因素,但同时远距离出行往往又会经过支路,这就造成了支路交通“近多远少”的情况,增加了其交通压力。
三、基于支路双车道的交通流特性
(一)通行能力较低
相比干道,虽然支路在道路网中所占比例较大且路长较长,但路面狭窄的特点直接降低其通行能力。1968年,Harders等人给出了支路的通行能力[2]为:Cn=vpe-vptj/(1-e-vptj)
其中,tj为车辆的车头时距,vp为交通流流率。
亓会杰等人综合已有的研究结论,通过推导含大中小三种车型的混合交通流的支路通行能力,提出了一个改进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得出,决定支路通行能力的因素较多,但主要取决于主路的交通流状态[3]。
(二)双向流量相互影响
双向道路上车流流向相反且无较宽的隔离带,两股车流必然存在一定的影响,如路段中间段存在左转掉头,车辆在路段两端通过信号灯等情况,一侧车流流量发生变化,对向车流的阻抗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增减。
四、支路路段相互影响的用户平衡配流
一般的配流问题都假设各路段阻抗相互独立,即a路段的阻抗与其他路段的流量无关,只由该路段的流量xa决定[4]。本文只介绍路段对称影响下的用户平衡配流建模原理及方法。
在对称问题中,需要提出两个假设:(1)路段正向流量与反向流量的相互影响的。记正向路段为a,则反向路段则为a’。即路段a的流量对路段a’的阻抗边际影响等于路段a’的流量对路段a的阻抗边际影响。
构建满足用户平衡条件的路段流量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f为路径流量,x为路段流量,δ为路径与路段之间的相关系数。
第四步:计算迭代步长αn(α的范围为0~1)
第六步:若满足收敛准则xn≈xn+1,则停止迭代;否则,令n=n+1,返回第二步,重复以上步骤。
五、算例分析
图为一个起点一个讫点的简单网络,两个端点分别为点1和点2,a和a’是两条相互影响的路段。
设路段a及a’的阻抗函数分别为t1=4+6x1+4x2;t2=5+4x1+6x2,且x1+x2=10
迭代次数及计算结果如下:
表1 均衡配流计算结果
由表可知,路段a和a’可分得流量为x1=5,x2=5
六、总结
支路路段流量的平衡配流在治理交通拥堵、减少交通压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只以一个简单的OD对网络作了路段相互影响的配流模型分析,然而在实际交通环境下路网更为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较多,如路段内部的交通影响,路段交叉口较多的冲突现象,甚至考虑行人的过街现象。在未来的交通发展中,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交通组织也会更加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