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认知素养的解读与培育策略

2018-09-01叶丽丽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年9期
关键词:区位要素特征

叶丽丽,沈 斌

(1.常州外国语学校,江苏 常州 213000;2.南京师范大学盐城实验学校,江苏 南京 224000)

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现行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进行了整合,凝练成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与其他三大核心素养相比,对于区域认知的界定难度更大,对区域认知的理解分歧点也更易产生。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照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特点及初中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区域认知素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四大核心素养间的关系,指出了区域认知素养的养成路径,并提出具体的培育内容和方法。

一、分析区域认知的内涵

(一)区域

在人教版教材《地理3》中,对区域有这样的定义:“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美国地理学家阿瑟·格蒂斯在其所著的《地理学与生活》一书中也指出:“地理学家的‘区域’就相当于历史学家的‘年代’(ears)或‘时代’(ages)的空间等价物,它是一种对地区进行概括的技术,是把极其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划分为可识别的组分的一种尝试。”可见,区域是被人为划分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认识的需要,是为了方便人们进行空间概括,从而实现对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理解。

(二)区域认知

现有的关于区域认知的界定多是遵照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即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对应的课程目标是: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由此可知“区域认知”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即将区域认知理解为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角;二是“对区域本身的认识”,即区域认知是在“对区域本身”认识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能力。

具体如何理解呢?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表面积达5.1亿平方千米的巨大星球,“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人类如何来认识如此巨大、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呢?地理学通过将地表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并研究各地理要素在区域内的组合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向人类解释了地球表面的现状及形成原因;与此同时还教给人们探索、认知这个世界的方法,人类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以后,就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发展这个世界。由此可知,区域认知实质上是人类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那么,在日常学习中如何来养成区域认知素养呢?

二、区域认知素养的培育内容和方法

如何培育区域认知素养?关键在于明确如何认识区域。本文拟从“解释区域现状、预测区域变化和规划区域发展”三方面来谈如何培育区域认知素养(见图1)。

(一)解释区域现状

区域现状包括区域的位置、范围、空间分布规律、组成要素及主要特征等;解释区域的现状,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加工有关区域的各种材料,从而培育其在觉察区域在更高层次区域甚至是全球空间的分布,归纳区域各组成要素特征及区域主体特征等方面的素养。

1.觉知区域空间

所谓觉知,是指觉察和认知;区域空间,是指区域在空间上的位置、范围,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可能影响等。因此,觉知区域空间包括觉知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区域位置的优劣以及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等。但对于不同的区域内容,其认知的方法是什么?应达到怎样的认知程度?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安德森认为“特定的知识类型是有规律地伴随特定认知过程的”,即知识类型决定着认知过程。以下就是根据安德森的观点,对如何“觉知区域空间”所做的具体陈述。

(1)描述区域位置和范围

区域位置,可分为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范围,是一个空间概念,即从哪里到哪里(边界)。可见,从知识类型来说,位置和范围都是概念性知识,研究的是“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来进行判断、描述,故在认知维度上属于“理解”的范畴,即属于较低水平的认知过程。在具体的认知实践中,描述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应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在地图中选定合适的参照物,如标志性的经、纬线,海、陆等;二是描述一个区域与选定的参照物之间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可以从方位、距离、邻接关系等角度来描述。[1]

(2)评价区域位置的优劣

一个区域的特征和发展状况与该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区域的地理位置进行有效评价,可以明确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可以趋利避害。评价,属于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要求理性、深刻地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地理学家在评价区域的地理位置时,主要是从“空间中事物的地理位置和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这种空间关系的可能影响”展开的。同时,还要运用动态思维,用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的优劣。[2]

可见,评价区域位置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从区域的纬度位置出发,分析其所处的五带、热量带,评价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等。其次从海陆位置出发,分析其所在大陆、濒临海洋,评价该区域海陆交通及对外联系等的状况。最后结合纬度和海陆位置,可大致确定该地气候类型,进而评价该地气候条件;而气候对植被、土壤、河流等都有着显著的影响,进而可以评价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状况。

图1 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框架

(3)划分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

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各种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属于“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即概念性知识;“划分”,在认知维度上属于“理解”的范畴。在具体划分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时,学生往往先要观察区域地理事物空间展开范围、空间排列状态,然后通过空间想象和思维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归纳和概括,最后再进行划分。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观察,即通过运用地图或文字材料有条理、按顺序地对区域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方式进行观察;二是概括,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加工、改造、重组,形成具有概括性的空间结构新形象的过程,比如分布模式图(非洲气候分布图)等;三是划分,即根据分布模式图或分布略图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事实进行分类,再综合、总结出事物分布的一般规律。

2.归纳区域的综合特征

关于区域特征,国内的很多学者都有论述。袁孝亭教授认为:“区域特征是指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特别显著的征象或标志,它是区域内部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特定时间内的综合反映。”韩渊丰也认为:“区域地理特征强调整体功能和综合标志,必要时可突出主导标志,但一般不以罗列全部要素(或部门)来作为区域特征。”[3]可见,区域特征是通过分析区域内的各组成要素特征而综合析出的,故属于概念性知识;归纳区域特征,则需要“从呈现的信息抽象出一个概括的主题”,即属于“理解”的认知程度。

(1)归纳区域各要素的特征

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观点,归纳区域各要素的特征属于“理解概念性知识”,就是将获得的“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产生有意义的联系,并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其中的“新”信息即指区域各要素的特征,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如何获得这些要素的特征,一般步骤是:一是通过运用地理图文材料,分析各要素的特征。具体可遵循一些基本的分析维度,如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水量、水位、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角度入手。二是找出各要素特别显著的特征,对于“特别显著”,是指在本区域现在和未来一定时段里起主要作用,并以此与邻域相区别的特征。[4]三是从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对这些地理要素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进行有选择的取舍、归并和整合,突出要素的综合状态,抽象概括得出区域的地理特征。

(2)分析区域的主导因素

主导因素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居于主导地位的因素,它对区域其他地理要素的形成与发展均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若一个区域存在主导因素,在认识区域特征时只要抓住这一主导因素,就可“串”起对区域内其他地理要素特征的把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区域的综合特征。可见,要确定区域的主导因素,先要综合分析区域其他各要素的特征,再通过分析各要素之间的主从关系来最终确定,这一过程体现了较高水平的认知过程,属于“分析”。在具体的认知实践中,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归纳区域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特征;第二步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第三步根据区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综合地析出区域的主导因素。

(3)分析区域要素的变化及引发的其他变化

“构成区域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并非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当其中的某一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将会导致其他因素变化甚至是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是地理学的“整体性”思想,也是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在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整体性”角度出发,综合分析、评价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更深刻地认识区域的地理特征。在具体的认知实践中,可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厘清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当其中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学生更易察觉,从而及时关注到引发的其他变化。

(二)预测区域变化趋势

地理学家指出,“预测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研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各种文化景观的创建,地理自然现象的变化和人文现象的扩散等,最重要的是预测它们的未来发展、变化的规律”。可见,培养学生学会简单的地理预测,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属于典型的高阶思维养成的策略。

如何在区际联系中分析判断区域发展趋势?李春芬认为:“区域就是一个系统,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一个区域一定会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同时,一个区域还从属于更高一级的地域或世界系统,而引发和推动这些高级系统运转的纽带便是区际联系。”可知,区域是在相互联系中发展的,认识区际联系是分析判断区域发展趋势的一项重要内容。

1.分析区域与区外的信息、物质、能量联系

地理学家认为,区域之间在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经济条件以及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区域与区外的信息、物质、能量联系主要是指区域间一些要素特别是经济要素的流动,如人口的迁移、资源的调动和技术的扩散等。对于中学生而言,应如何把握这些联系呢?《中学地理素养教育》一书中提到地理学应关注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在传递的“方向、空间距离、强度和性质”等方面的特征。[5]如区际人口的流动,根据课标要求一般要了解:(1)人口的迁入地和迁出地,即方向和距离的问题;(2)迁移的原因,即迁移的性质(自然或社会经济原因,被迫或自愿)问题;(3)迁移的数量,即迁移的强度(个别或大规模)问题。故在实践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使其学会分析区域及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尤其是人口、资源、科技等经济要素的特征,确定哪些要素可能会产生流动;二是能通过相关的图文资料,具体分析要素是如何流动的,包括流动的方向、原因、质和量等;三是学会分析要素的流动会对区域发展产生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现实中是否已存在这些影响,若是不利影响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应对的措施等。

2.分析区域在区际联系中的区位优、劣势

在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中,对“区位”的定义是: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具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该事物的位置,二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区域因其独特的空间占位状况,决定着该区域其他各要素的组合特征,从而使得不同区域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呈现显著的差异。

在区际联系中分析区位,则要把区域置于特定的地域空间,通过与其他同级区域的对比,来分析区域在地理位置及其他要素上的优势与不足,这样区域就可以在系统内部通过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实现自身发展。可见,培育区位分析的素养,重点思考以下两点:一是学会确定区域的尺度或等级,区际联系一般指的是同尺度区域之间的联系,在区际联系中分析区位则要把区域置于更高一尺度的地域空间,通过与系统内同级区域间区位条件的对比,来分析区域的区位优、劣势。二是明确区位分析的要素,一般包括:(1)位置要素(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2)自然区位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等);(3)社会经济区位要素(交通、市场、劳动力等),区位优、劣势一般通过与同级区域间区位要素的对比而得出。

3.运用解释模型预测区域的变化

所谓解释模型,是指针对某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分析与之相关联的各种因素,从而构建出能够解释这种现象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或模式。目前,学术界对解释模型虽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应用十分广泛。用于解释区域的发展变化,则要在了解区域前期的发展变化特征、掌握区域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内在、外在条件及动态变化来构建。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认知实践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查找区域以往发展变化的资料,认识区域在前期的发展样态以及变化特征;第二步是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影响区域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并类比其他区域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变化特征,从而得出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变化的模型;第三步,结合当前区域的发展样态,区域内、外的发展条件及可能的变化,根据区域发展的规律和模型预测区域的未来发展特征。

(三)规划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是区域地理学习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从认知维度来看,“规划”属于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在具体实践中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进行规划,而是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理性、深刻地做出符合实际的、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规划。

如何在全球格局中因地制宜地规划区域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既给区域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加剧了区域间的竞争。在此背景下规划区域的发展,就要将区域放在全球格局中,通过分析区位因素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了解区域发展优势与不足,并通过借鉴和参考其他区域发展经验来最终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决策区域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1.分析区位因素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如前文所述,区位包含两层含义:既指该事物的位置,又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学生在具体分析区位因素的作用时,一般来说要掌握以下“要领”:一是要多因素结合分析,既要分析自然因素,也要分析人文因素;二是找主导因素,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通常会有一种或几种因素处于控制或支配地位,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三是要客观、辩证地评价区位因素,根据区域的发展过程,分析区位因素对区域发展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并从空间联系的角度对各因素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评价;四是要有动态的眼光,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关注各因素尤其是主导因素的变化,才能对区位因素做出更加合理、客观的评价。

2.评价区域内部变化与全球的呼应程度

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内部要素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原来的一些限制性因素随时代的发展,可能会逐渐地演变成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同时,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区域内部某一要素的变化往往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会导致区域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区域发展的方向。因此,深入分析影响区域发展方向的各种区域因素,进行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研究区域内部变化与全球经济格局的呼应程度,是合理规划区域发展的必要前提。

具体实践中着重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运用比较法分析区域内部发生的变化,包括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等的变化;二是运用因素分析和推理的方法探寻区域变化产生的原因;三是要扩大研究视野,分析相邻区域以至全球的发展变化格局,从生产要素的流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内部的变化等方面,评价本区域的发展变化与全球的关联度,以使区域能紧跟国际经济形势,及时调整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区域发展的定性和定位

区域发展的定性和定位,是指将所规划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即不考虑区域内部差异),在详尽分析本区域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各种职能作用的基础上,筛选出对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主导性和支配性的区域职能,从而研究确定本区域与周边区域的地域分工及主要发展方向。一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来展开:时间上是指按区域的发展阶段来进行定位,空间定位包括产业定位、生态定位和城镇定位。

中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在空间定位方面的素养。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分析区域发展现状,包括区域的发展条件、产业概况和生态环境问题等。(2)区域发展外部环境的综合判断,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国内环境重点关注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大政方针、优惠政策等;国际经济形势特别关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等。(3)运用SWOT分析来综合评估区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借此来综合评估区域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4)对区域发展进行具体定位。

4.描述区域发展的样态

区域发展的样态是指区域未来的发展样式和形态;描述即为描写叙述,从认知维度来看,是指将信息从一种表现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表现形式,与“解释”同义,属于较低水平的认知过程。在具体的认知实践中,需要厘清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来描述”和“描述的具体内容”: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要求,区域发展的样态主要包括产业发展样态、城镇发展样态和生态发展样态,具体描述时不需思考时间序列;描述的具体内容可参照中学地理教材,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基本思路来描述。

5.决策区域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要推动区域发展战略落地生根,还需有更加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落实措施。决策,是指决定的策略或办法,是通过信息搜集、加工,最后做出判断、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属于“应用程序性知识”的较高水平认知过程。在实践的决策中,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决策什么”,即要清楚决策的目标或依据;二是“如何决策”,即要掌握和熟练决策的方法。在此前提下,才能进入具体的决策过程。

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要求,及中学《地理》教材的相关案例可知:(1)决策依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区域在前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区域的后续发展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基本立足点;二是区域的发展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项目标。如前文所述,总目标包含产业、生态和城镇三个方面,每个分项又有具体的发展目标,区域发展措施最终是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服务的。(2)决策的方法。一般而言,在中学阶段的决策方法,先是通过搜集关于区域的丰富感性资料为基础,认识区域的基本概况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再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的发展经验,并结合国内外的宏观发展大环境,来提出本区域发展的具体措施。

综上所述,规划区域发展,是区域认知的最高形态和内容,而在真实、具体的区域规划中,采用“探究”的方式,并将其内容和地理学家们所做的工作来进行比对,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真正地养成区域认知素养。例如,“一带一路”“雄安新区”,既是国家的大战略,也应成为中学地理学习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和案例。▲

猜你喜欢

区位要素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地理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