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钱的ofo
2018-09-01张叶
文_张叶
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表明,ofo正在为实现“自我造血”而顽强的活着
暴雨袭来的7月,如北京城一样,ofo也正经历着风雨洗礼。近期,有关ofo的传闻不断,先是其正着手关停澳大利亚业务,计划未来60天内逐步结束澳大利亚运营,街头单车将被移放入仓库,并将在未来两个月内“减少”其在悉尼和阿德莱德的业务。
随后,用户还发现,刚刚更新的小黄车App竟然出现了信息流、现金贷以及网络商城等非出行领域的新板块业务。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表明,ofo正在为实现“自我造血”而顽强的活着。
出海的共享单车
ofo表示,此次公司做出的是“战略性决定,以国际视野聚焦优先市场。”而这仅是ofo海外撤退的一个市场,日前,ofo还宣布退出中东及以色列市场。另有消息称,ofo印度分公司的大部分员工已经被解雇,除了浦那(Pune),ofo现在已经终止了印度其他城市业务。此时距离ofo进驻该地区仅2个月。
事实上,今年6月,就有消息爆出ofo正进行裁员,其海外市场主管张严琪离职,整个海外部门解散。随后,公司联合创始人于信发朋友圈称报道不实,属无稽之谈,并表示ofo海外业务仅新加坡的营收就比其他某些友商全量营收高。也许报道尚未得到ofo方面证实,但不平静的海外风波,似乎都在流露一个信号:ofo的海外布局正在收缩。也许这是所谓的“战略调整”,但细想下来,摊子铺的过大的海外市场,太容易拖累现下的ofo。
说起出海,小黄车联合创始人于信曾表示,当时ofo出海更像是焦虑驱动下不得不迈出的一步。2016年10月初,当时负责华南区业务的于信被戴威叫回北京,在那场只有几个创始人在场的并不太正规的“会议”上,戴威提出两个人事任命,其中之一便是于信暂停广州拓展业务,开始准备走国际化。2016年12月,ofo正式对外发布全球战略。
有报道称,其实于信当时并不不太同意戴维的决定,认为其就是为了在速度上快过竞争对手,让后来者无法进入(海外市场)。也因此,在扩张速度上,与ofo早期在国内的迅速扩张如出一辙,截至2017年底,ofo海外运营城市已超过50城。
而同一阶段,摩拜、小蓝车等大小巨头们也都纷纷加入海外业务扩张的阵营。然而,适合中国人的好产品,放之四海并非皆好。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 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研究报告》, 用户需求旺盛,为共享单车出海提供良好市场机会,但海外市场自行车售价相对较高,同时,政府监管、水土不服等问题也是这些出海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17年,国内共享单车巨头把战火蔓延到海外,摩拜和ofo不约而同把新加坡作为第一个海外战场。可是在进入新加坡市场后几个月,当地新兴共享单车oBike与来自中国的自行车一起遍布整个城市,面对本土单车企业,摩拜和ofo不仅在运营数量上不能比肩,在当地民众的口碑中也并不占优势。
此外,遍布大街小巷的自行车也让当地政府感到头疼。新加坡政府工作人员艾伦对媒体表示,“随处停放使得新加坡就像一个中国城市,自行车就那么四处摆放着。”其实,不少发达国家对公共环境占用现象的容忍度都很低,乱停乱放在海外始终面临麻烦。就连曾经的小蓝车也面临过同样问题。
2017年,旧金山市政部门在得知小蓝车将在旧金山投放上万辆无桩单车后,便给李刚写信,反复提及“公共路权”,并提出包括经营活动不许与现有法律和特许经营协议相冲突等多项要求,甚至还有官员痛斥小蓝车为“流氓企业”,并威胁将采取严苛处罚,以惩治无桩单车乱停乱放,防止大街变成垃圾场。
而在单车运营和人员招聘上,共享单车企业们也在遭遇阻碍。曾经声势浩大进行海外圈地的共享单车,不到一年时间,显然已经开始偃旗息鼓,黯然离场。共享单车的海外市场,蛋糕虽然大,但似乎并不好吃。
小黄车的命门
从去年年底开始,ofo陆续被爆出资金链紧张及挪用押金的问题。在外界看来,ofo承压已久,想要商业化(挣钱)的欲望越来越强。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17年12月,ofo账面上可供调配的资金仅剩3.5亿元,挪用30亿元押金。
今年1月,有报道称ofo账户可用资金不到6亿,若按每月4~5亿人员工资和运维等支出及持续流出的押金计算,ofo手上现金仅能支撑一个月。虽然ofo均站出来辟谣,但并未消除大众对其财务状况的疑虑。
今年2月,ofo先后两次将其资产共享单车作为抵押物,换取了阿里共计17.66亿元融资。如果不能如期履行债务,阿里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到了3月,ofo宣布完成E2-1轮融资8.66亿美元,由阿里领投,灏峰集团、天合资本、蚂蚁金服与君理资本共同跟投。
看上去小黄车手上有了新资金,然而,因为此前抵押贷款中有一笔5亿元借款履行债务的期限为6月7日,所以这轮融资采取了股权加债权并行的融资方式。此外,通过各大自行车制造商的财报来看,来自ofo的订单量均呈现出急剧下滑之势。在缺乏新资金的情况下,ofo转而寻求“自我造血”的商业化动作不断。首先,成立ofo B2B事业部,并推行小黄车车身广告、App端内广告和企业绿卡等业务寻求营收突破。在裁员风波被曝出后,ofo的B2B业务负责人邵毅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ofo B2B各项业务进展顺利,营收超过1亿元。但公众对此并不买账,认为这些营收对于运营成本大约在每月5~6亿元的ofo太过于杯水车薪。
其次,取消信用免押金政策。ofo曾对全国25个城市推出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然而,今年5月却取消了其中20座,只保留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和厦门五座用户较多的城市继续信用免押。而近日,又在取消月卡优惠之后,全面取消了芝麻信用免押金政策。有评论认为,这也是小黄车资金压力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相对而言,一直对押金毫不松口的摩拜突然之间开始全国免押金。一时之间,再次将ofo推向了舆论的另一端口。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ofo这次App改版。不管是信息流还是现金贷,外界对ofo改版新上线的功能有很多猜测,但也都基本指向了ofo资金链。
选择现金贷,也许正是小黄车能够最快来钱的路径之一,毕竟包括今日头条在内的众多玩家都纷纷加入这一赛道。苏宁金融研究院薛洪言表示,这些平台之所以选择为现金贷引流,其实属于流量变现,不涉及消费金融的核心环节,也不承担行业风险和监管风险,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广告变现。
当然,这种做法是否真的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快速赚钱),薛洪言也坦言,未来的结果并不好说。另外,小黄车在今年6月的时候,公布了新一代信用分考评机制,根据用户行为、历史骑行数据、用户结费情况等多个方面得出。
虽然,ofo信用的初衷是“描述用户在ofo小黄车的履约行为。用于规范骑车、停车等,共同营造良好的交通秩序 ”,但或许可以大胆推测,在全行业重压之下,不久之后的小黄车究竟会不会舍得放弃押金,借此展开免押服务?
何为归路?
经过2017年的惨烈整合,如今的共享单车战场,玩家基本变更为阿里、美团、滴滴,当然,还有仍然坚持独立的ofo。在竞争局势上,第一梯队的摩拜被腾讯系全权控股,尽管ofo依然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滴滴孵化的青桔、阿里扶持的哈罗同样来势汹汹,很明显,共享单车格局已经走向巨头消耗战。
而阿里占据部分ofo股份,未来为了在单车出行领域能够与腾讯系形成抗衡,阿里或许还将加大对ofo的控股能力。在这样的趋势之下,ofo的处境似乎更为尴尬,要想挣脱阿里的飓网,不被巨头化,ofo就要拥有绝对的行业优势,从而掌控未来与阿里谈判的话语权。但现阶段来看,有点为难。
戴威曾经说过,“感谢资本让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希望资本能够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可以明显感觉到这句话里的无可奈何。事实上,在摩拜被美团收购之后,理应有所发展的ofo似乎并不太顺利。有爆料称,王兴在摩拜全员大会上曾表示,摩拜单车后期的主要竞争对手应该是哈罗单车,而不是ofo。
显然,获得蚂蚁金服支持的哈罗单车,在ofo与摩拜的胶着战中突围而出,势头凶猛,或许正试图将共享单车双寡头格局改写为三足鼎立。那么,面对激烈的市场厮杀,留给戴威的小黄车机会还有多少?
"小黄车"助巴黎市民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