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客家围屋的建筑特点
2018-08-31苏彤彤
苏彤彤
摘 要:本文介绍了客家围屋的历史来源和多种类型,主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浅析了其建筑特点。外部建筑起承重和防御的功能,主要介绍了外墙和角楼的建筑特点。内部建筑主要体现文化性,以祠堂文化为例;同时以窗的设计、马头墙和楼梯出挑为例,阐述客家建筑艺术性背后的科学性。最后,文章阐述客家围屋的一些建筑模式和基本思路,以及對于现代小区的规划仍然具有参考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外墙;角楼;祠堂文化;马头墙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3-0118-03
1 前言
围屋,顾名思义就是围起来的房屋,而与其有着相似建筑样式——四合院相比,同为传统住宅结构样式,客家围屋除了作为住宅,更是兼具了防御功能,同时也处处体现着浓厚的客家文化色彩。客家人来自北方,主体成分是中原衣冠士族,多属于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的中原旧地[1],后来因为战争原因,一路南下,定居在江西,福建,广州等地;所以这些地方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客家围屋。客家围屋有着因地制宜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围屋有着各自的特点来适应当地的环境,彰显自己特色的文化,所以形成了不同的类型,也有着不同的别称:福建多叫土楼,因为其外墙多由土夯砌而成;广东碉楼则得名于其高宽比较大,略显高瘦,有点像碉堡;其他例如四角楼,围龙楼,五凤楼等也都和其名称一样各具特色。当然这些只是在具体的建筑形式和外形风格上略显不同,本质上都属于客家围屋。下面我将主要从外部建筑和内部建筑来分别阐述其不同的特点。
2 外部建筑特点
外部建筑主要包括外墙和角楼,共同承担起承重和防御的功能。
2.1 外墙及其防御部件
客家围屋,“围”的第一个目的便是防止原住民的入侵。在聚居的地方,客家人与原住民就有限的资源和文化的不融合会引发一定的争端,导致客家人只能隐居在较为隐蔽的山地、丘陵等地。为了保障本族人的繁衍,客家围屋首先就要能够抵挡原住民、当地的土匪、野兽的袭击,所以需要极强的防御能力,外墙就需要修得足够高和厚:一般高度为为2到3层,厚度均在0.5米以上,有的甚至厚达两米;而最上层主要作为瞭望台,一方面便于防御者发现敌情,另一方面居高临下,占据“高地”使得其具有易守难攻的防御优势,敌人很难在底下攻击到上面的人,而里面的人通过外墙上的门窗,枪眼等建筑部件进行防御,如下图1所示。枪眼有着独特的结构,为了在方便自己人置放武器,瞄准射击的同时,能够对外面的入侵者具有隐蔽性,不容易成为进攻的目标,枪眼巧妙地设计为外窄内宽的样式[2]。
2.2 角楼的巧妙设置
单靠外墙上的枪眼显然是不足以防御太多的敌人的,达不到足够的防御能力。因为有时候敌人从一侧入侵,只有一小部分角度以内的防御者能够察觉到,对于其他处于“盲区”的防御者来说他们是没有发挥作用的。因此在很多方形的围屋中都可以看到向外突出的角楼,一般设置在方形的四角就足够了,即使是敌人只从一侧入侵,也会有来自一面墙和两个角楼的人的监视。四个角楼,互相形成交叉监测网,成为防御的一道有力的屏障。当然,客家围屋有圆有方,各有利弊。显然,单就角楼设置这一方面来说,如果在仅设置四个的情况下,方型明显要优于圆型,如图2、图3所示。
2.3 材料选择的特点
客家围屋建筑材料选择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合理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减少运输能耗,降低建造成本。二是对于材料的选择十分灵活和综合,它没有拘泥于一种材料,既不是传统的纯木制建筑,也不是和当时的南方一样全用砖瓦。当然砖类是围屋中最常见的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强度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防火性。但是砖类并没有特别强的连贯性,例如圆形的客家围屋如果纯靠砖类的堆砌难免会产生很多缝隙,使得整个建筑缺乏连贯性和牢固性,恰好沙土类材料虽然没有砖类那么强的坚固性,但其有着较强的粘合性,在砖与砖之间铺设沙土类材料[2],既可以夯实砖之间的缝隙,也可以防止雨水的渗入;而刚才提到的因为防火性差而无法作为外墙的竹木类材料,却因为其轻巧性和灵活性可作为围屋的一些内部结构呈现。三是对于材料的加工,对于沙土类材料,如果想进一步提高其粘合度,可以在其中混合藤条和秸秆等纤维材料,在其风干后由于已经充分混合在沙土之间,也会进一步增强其防御能力。
2.4 整体的建筑美感
虽然说围屋的外部主要体现其防御能力,但也不乏体现着一些艺术性和文化性。首先看它的整体外形,不论是圆形还是方形,都有着对称之美;其次墙面密布炮口,将整个建筑封闭起来,整个建筑气势磅礴,比起中国传统的四角飞檐,大门大窗的富丽堂皇,更像是欧洲的城堡,具有一种神圣的美感。
3 内部建筑特点
围屋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主要表现在围屋的内部建筑上,当然也不乏一些巧妙的设计来进行防火防震等安全措施。两者之间的巧妙结合,正是体现了客家围屋的设计美感。
3.1 祠堂文化
“围”屋,既是要将敌人围在外面,又是要将客家人自己围在一起。一般一个围屋以内住的都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人,再加上本来就是在躲避战乱的特殊时期,使得客家人们十分团结,有着极强的向心力,同时对于“礼”也是十分地重视,所以一般一座客家围屋的中心都设有祠堂。祠堂作为文化和艺术中心,客家人必然会用尽量多的资产,用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精益求精地进行装饰,所以祠堂可代表客家人最高的艺术水平。除了木雕,砖雕,祠堂大门门面一般为仿木构牌楼线脚装饰或雕刻,雕刻的内容大多是说明门第出处的文字[4]。天花板上绘民俗彩画,甚至还有兼具彩画和浮雕艺术的精美的藻井,如图4所示。即使是门环这种细节上,都有着近乎微雕的人鱼鸟兽。
3.2 窗的特点
窗主要分为外窗和内窗。虽然我们说围屋是一个封闭的建筑,但具有一定特殊结构的窗还是必不可少的。外窗一个功能是进行防御,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合理地利用了山地风,这正体现了客家建筑因地制宜的智慧所在。因客家围屋由于客观因素大多坐落于山地,丘陵,所以除了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带来的全年性的气候风之外,更有因海拔造成的温差导致对流所产生的地形风。客家人将其与建筑的小开窗充分结合,使得原本闭塞的内部也能够得到良好的通风,如图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