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武汉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新动能

2018-08-31叶楠

决策与信息 2018年9期
关键词:武汉可持续发展

叶楠

[摘 要] 推动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可持续转型中至关重要。武汉作为拥有两江四岸、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增强气候弹性,选择“强可持续发展”范式是实现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优选模式。而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无疑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力支撑。激发绿色金融新动能,不仅能够助力武汉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撑武汉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绿色金融中心,还能够强有力地推动城市的强可持续发展,尽快实现大武汉复兴。

[关键词] 武汉;可持续发展;弱可持续发展;强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 F8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9-0053-07

城市地区面临着气候变化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城市经济和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城市需要加强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1]。武汉作为拥有两江四岸、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所需的成本也更高。作为国家低碳城市和气候适应双试点的副省级城市,武汉市城市发展战略已逐渐融入各类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并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然而,在《2016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绿色报告》)中,武汉在中国100个样本城市的绿色发展指数排名中仅列第48位,主要原因是“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指标排名97位,严重影响了整体排名。武汉亟需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积极应对相关问题,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关键概念解析与文献综述

2015年以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巴黎协议》等一系列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和协议出炉,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行动方向,全球可持续发展已进入以绿色经济为主驱动力的新阶段,绿色金融也迅速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新风潮。而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的研究由来已久且成果丰富。

(一)可持续发展与强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进行界定,即以牺牲最小的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发展,这一界定在国际社会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分为弱可持续发展和强可持续发展两种范式,对待自然资本特别是关键自然资本的态度构成了这两种可持续发展范式的分界点。弱可持续发展范式的理论奠基人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olow(1974,1986,1993)和著名资源经济学家Hartwick(1977,1978,1990,1992),因此更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可;强可持续发展由Pearce(1993),Daly(1995)等研究者提出,受到刘鸿明和邓久根(2010)等研究者的支持,他们认为,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无法完全替代,而是互补关系,最多是部分可替代关系,且自然资本的存量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极限水平,否则就不是可持续发展路径。吴殿廷等(2006)将经济发展划分为6种模式,较好地说明了强可持续发展,即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状况都在提高是理想和最佳状态;而弱可持续发展,即生态环境在改善,社會经济暂时恶化但不至于崩溃,且前者能弥补后者,或生态环境恶化但不至于崩溃,社会经济在改善,且后者能够弥补前者[2],这仅是可接受的较低要求;其他3种不可持续模式应尽量甚至绝对避免。

(二)绿色金融与绿色金融体系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绿色金融的内涵界定较为模糊,环境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开端,由White(1996)提出。从词源来看,绿色金融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前西德的一家环境银行提出,意思是为绿色发展提供融资的途径与方式。从研究成果看,Carrie Meyer(1997)首次提出“绿色金融”,但并未详细阐述“绿色金融”与环境金融的区别。2016 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七部委下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出了国内最为权威的关于绿色金融和绿色金融体系的界定,即绿色金融是对清洁能源、环保、绿色交通、节能、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提供的金融服务活动;绿色金融体系是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3]。

由此可见,强可持续发展范式更适合作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优选模式,而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支撑。

二、武汉绿色发展诊断情况

根据《绿色报告》的测算,武汉在样本城市的绿色发展指数排名中处于中等水平,资源环境承载潜力问题突出,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武汉绿色发展概况

《绿色报告》所构建的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政府政策支持力度3个一级指标;绿色增长效率指标、第一二三产业指标、资源丰裕与生态保护指标、环境压力与气候变化指标、绿色投资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环境治理指标等9个二级指标;单位GDP能耗、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城市污水处理率、森林覆盖率等45个三级指标[4]。

为便于比较,表1汇总了中部6个省会城市的排名情况。可见,武汉在经济增长绿化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两方面优势明显,但在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二)武汉绿色发展滞后的因素分析

《绿色报告》将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进一步分解为资源丰裕与生态保护指标、环境压力与气候变化指标2个二级指标,以及14个三级指标,表2展现了上述指标体系构成以及武汉的排名情况。

由表2可知,武汉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但环境压力与气候变化指标不容乐观,在其13个三级子指标中,除2个无数据,以及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天数占全年比重分列29、40和55位以外,其他8个指标均集中在70~100位之间,处于全国落后水平。上述指标主要涉及单位土地面积及人均各种化学有害物质排放量、空气污染等核心数据,反映出人类在生活和发展中消耗自然环境资源,并造成环境污染,进而对环境产生压力。同时,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会对气候变化造成影响。

工业、交通、生活燃烧是武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根源,且工业占据绝对比重。《2015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武汉工业废气排放总量6011.05亿标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8.19万吨,工业排放占比91.58%;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2.10万吨,工业排放占比62.07%,机动车排放占比36.45%;烟(粉)尘排放总量2.68万吨,工业排放占比77.61%,机动车排放占比17.54%。因此,改善武汉绿色发展水平滞后的根本在于推动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以彻底改善空气质量,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无疑能有力助推上述目标的实现。

三、构建绿色金融新动能的对策

激发绿色金融新动能对武汉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这种新动能不仅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助力武汉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撑武汉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绿色金融中心,集聚绿色资源,形成良性循环,还能够强有力地推动城市的强可持续发展,实现大武汉复兴。

(一)绿色金融助力武汉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武汉市是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发源地和新中国的工业重镇,其钢铁冶金、机械制造、纺织及其周边地区的矿业曾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但随着90年代后国家对重化工业产品需求的减少,武汉制造业的优势渐失:武汉的工业部门虽门类齐全,但缺乏响亮的本土品牌;从产业结构来看,重化工业占比过高,减排压力大,轻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够。上述种种原因致使武汉高端人才匮乏、流失。当前,全球制造业“创新”与“绿色”两大主题互相交融,武汉制造不仅要升级为武汉智造,吸引和留住中高端人才,更要具备核心竞争力,力争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态势中赢取一席之地。武汉拥有空间地理位置优良、人力资本丰富、两型社会试验区示范等优势,其碳市场在试点阶段就表现突出,具备将绿色制造打造成为武汉智造的发展潜力。

绿色金融助力武汉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绿色金融将生态环境作为融资决策的关键性因素,可形成有益的资金导向,撬动技术、人才等资源更多地流向清洁、绿色的高附加值产业和新兴产业,抑制流向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或落后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如绿色信贷在授信审批环节往往采取诸如差别化信贷利率、窗口指导和负面清单管理等手段对项目进行“区别对待”,有效筛选。二是绿色金融推动了风险分担机制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对环境风险的防范能力。金融机构、政府、私人资本与企业均可以通过绿色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结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缓解绿色项目大都存在的由于规模小、专业性强、投资回报周期长、现金流不太稳定等特點造成的融资难问题。以绿色基金为例,绿色基金多采用联合投资模式,将资金以入股形式注入能够开展绿色项目但不具备公开上市资格的中小企业(一般是资源节约型或能源环境技术企业)的绿色项目,并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财务运营指导,最后通过证券市场转让股权获得收入退出。目前,国内由地方政府发起或参与发起的绿色基金达到50只,社会资本发起的绿色基金超过200只[5]。2017年初,华融凯迪绿色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武汉正式揭牌开业,该绿色基金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由中国华融联合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共同组建,专注于绿色生态扶贫产业投资,服务绿色经济产业、可循环发展产业和扶贫产业等实体经济发展。三是绿色金融的发展推动环境信息披露的完善,倒逼更多的企业、商业银行、投资人等相关参与方公布其环境信息,从而提高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各类资源配置到资源使用效率高、更富有竞争力的绿色新兴产业。目前全球已形成了由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及第三方机构等发起设立的多层次的环境信息披露标准和框架,并在不断完善。

(二)碳金融助力武汉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绿色金融中心

碳金融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汉绿色发展的亮点。自2015年以来,潘家华、辜胜阻等专家多次建言在湖北武汉设立全国统一的碳金融中心及全国碳市场,形成与上海、深圳等传统金融中心并存的新兴绿色金融体系,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崛起[5]。湖北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加强与全国碳市场衔接,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碳交易中心和全国碳金融中心。全国碳市场以电力为突破口,于2017年12月19日正式启动,国家发改委在多轮公开征集意见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确定由湖北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建设与运维任务,上海负责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尽管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更受外界关注,但其主要功能是电子撮合,较为单一;而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是碳交易市场管理枢纽,对接结算系统和交易系统,是资金、配额、数据的汇聚点,这将吸引近千家碳资产管理公司、咨询机构、第三方核查机构、减排项目业主等各类市场主体及专业人才(初期从业人员约5万人,未来将达到20万人)入驻湖北,为武汉建设全国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武汉要把握机遇,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以更好地集聚绿色资源,实现绿色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绿色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企业绿色创新和发展—绿色资源集聚—区域绿色金融中心—绿色经济发展—国家级绿色金融中心。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各国目前割裂的碳金融市场正逐步通过碳市场的成功链接而实现更为深度的融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将启动与国外碳市场的链接建设,碳金融中心建设也将突破国家、区域限制而变得更为国际化、全球化,这也将赋予武汉无法估量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三)綠色金融助力武汉实现城市的强可持续发展

2015年,武汉被列入全国海绵城市试点,根据《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计划至2020年,武汉20%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至2030年,该比例升至80%。按照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的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261平方公里,以及海绵城市建设每平方公里需要1~1.5亿元的投资进行估算,武汉达到2020年目标需投入652.2~978.3亿元,达到2030年目标需投入2608.8~3913.2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仅依靠政府并不现实。然而,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建设意义重大,可解决重新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降低气候风险三大关键挑战,因此创新机制吸引社会投资显得尤为重要。英国绿色投资银行(GIB)的模式值得借鉴。作为全球领先的绿色基础设施投资者,GIB通过政府资金发挥杠杆作用,让其投资的项目具有社会可行性和可信度,以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入。此外,绿色金融+PPP3.0正日益受到关注,两者携手共同发力,将成为解决绿色投资不足问题的强劲动力。

另一方面,个人绿色金融在武汉也极具发展潜力。其一,2017年《武汉低碳白皮书》的调查显示,“轨道交通+共享单车”已成为市民的日常出行组合方式,武汉市发改委打造的低碳示范项目“碳宝包”也有一定的普及率,表明部分武汉市民已经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其二,《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将吸引大量青年人在武汉就业创业,市民结构将变得年轻化,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其三,以东湖绿道为代表的东湖城市生态绿心规划为全民绿色发展意识的提升添加了人文动力。这些措施均为武汉个人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也为武汉的强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动力。

[参考文献]

[1]Lucien Georgeson, Mark Maslin, Martyn Poessinouw & Steve Howard. Adaptation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differ between global megacities[J].Nature Climate Change,2016,(6).

[2]吴殿廷,何龙娟,任春燕.从可持续发展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观念的新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3]冯 玥,成春林.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7,(6).

[4]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 2016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许传华,叶翠红,罗 鹏,叶 楠.湖北建成全国碳金融中心的宏观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1).

[责任编辑:张 舸]

Abstract: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promote urban countermeasures to climate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 As a megacity with two rivers, four banks, and a permanent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0 million, Wuhan is can be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s easily. Enhancing climate resilience and choosing the “stro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is the preferred mode for realizing Wuha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green financial system is undoubtedly a strong support to achieve the above goals. Inspiring the new kinetics of green finance will not only help Wuhan real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e, support Wuhan to become the green financial center of the region or even the entire nation, but can also powerfully promote the city's stro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Great Wuhan Renaissance as soon as possible.

Keywords: Wuh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a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o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Financial System; Green Financial Center

猜你喜欢

武汉可持续发展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驰援武汉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up喵(1)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