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伦敦戏剧产业发展看西安打造梨园之都
2018-08-31秦沣
秦沣
今年4月以来,西安被一股浓浓的戏剧味包裹着。在今年的第七届“西安戏剧节”,有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20部剧目、50多场演出以及70多场戏剧公演活动,西安人以及来西安的游客有福享受一场文化盛宴。
“梨园”发源于西安,西安市政府将建设戏剧名城作为展现丝路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在戏剧环境并不景气的前提之下,打造梨园之都该如何有所突破呢?来西安不能不看一场《三滴血》,能否成为一个可以变成现实的梦想呢?
2016年夏去英国旅游。或许是受旅游广告词的蛊惑,在伦敦停留期间专门去西区看了音乐剧《歌剧魅影》。
其实,这个剧名叫《歌剧院魅影》更恰当。该剧改编自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的《剧院魅影》,一本介于侦探小说与荒诞小说之间的惊悚爱情故事,发生地为巴黎歌剧院。小说法文版出版于1910年,一年后英文版出版。这部小说被多次拍成电影,还诞生过一个中国版的电影——《夜半歌声》。
据说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看了这个小说后,就决定要将之改编为一部音乐剧,后来这部剧就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如果人这一生只看一部歌剧,那么绝对该是《歌剧魅影》——BBC曾這样评价这部音乐剧。
“假如一生只看一部音乐剧,这部肯定是毕生之选”——这是伦敦《每日镜报》对《歌剧魅影》的评价。
1986年10月9日,《歌剧魅影》音乐剧在女王剧院上演,到演出三十周年之际共演出了12000场。至今,除周日外每天依然上演1-2场,且场场爆满。女王剧院是西区的顶级剧院,该剧院建于1897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属法国文艺复兴风格,该剧院还是英国二级遗产。迄今这个剧院三十二年只演这一部戏。
因为不懂英语,笔者演出前临时上网脑补故事情节,查到一串令我吃惊的数字:《歌剧魅影》上演二十九年(截至2015年)在27个国家上演了74000场,观众1.3亿,全球票房56亿;2015年到中国演出,在北京、广州演出两个多月,票房收入过亿;在北京演出一个月,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一个1600座的剧场,每日上座率高达95%。这部剧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表演艺术产业的聚集效应
伦敦西区位于伦敦市中心,曾因位于伦敦旧城的“西端”而得此名。伦敦共计有100多个剧院,其中有40多个聚集在夏夫茨伯里(Shaftesbury Ave)和黑马克(Haymarket)两个街区方圆不足1平方英里的地方,形成一个高度聚集的剧院区,简称为西区(West End)。该区也是英国表演艺术产业的代名词。
因为莎士比亚,伦敦成为了戏剧之都。16世纪至17世纪初期,泰晤士河的南岸出现了一些专演莎士比亚戏剧的剧场,这也是商业剧场的雏形。目前,仅剩下莎士比亚环球大剧院这个露天剧院还在演出使用,常年不断地上演莎翁剧目以满足喜好莎士比亚观众的口味。
西区剧院大多建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区剧院曾迎来了一次大发展,后虽经历过二战炮火,但剧院外观上依然保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貌。
西区上演的剧种有话剧、音乐剧、歌舞剧和喜剧等,还有一些剧目是几种类型的混合。从内容看,绝大部分是娱乐剧,即使是严肃题材,经过剧作家、导演和演员的加工与再创造,也变成了幽默诙谐的轻喜剧。这或许是其商业化成功的原因之一。
伦敦西区每天公开售票的演出达100多场,其中,大多为音乐剧和话剧。伦敦本地人以及将观看演出作为经常性消费项目的人群偏好严肃话剧、歌剧和芭蕾舞,音乐剧最受游客追捧,他们将看音乐剧列为“人生必做的100件事之一”。
西区是音乐剧的故乡,产生了诸如《猫》《西贡小姐》《歌剧魅影》和《悲惨世界》等一系列经典剧目,这些剧目不仅吸引游客前来观看,传播了西区戏剧文化,更是通过全球性的巡演向世界各地传输其戏剧魅力。百老汇上演的热门音乐剧最初大都源于英国,音乐剧最高奖项“托尼奖”也常常花落英国作品,这体现了英国戏剧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年龄是选择剧目的一项主要影响因子。34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偏爱喜剧、悬念剧;35岁至55岁的观众喜爱经典话剧和音乐剧;55岁以上的观众则更喜欢话剧、歌剧和芭蕾。年长的观众比年轻人更经常到西区观看演出,有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平均到西区观看演出6次以上的观众中55岁以上的人占到了47%;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34%。
西区密集的剧院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选项,不同口味的观众都能找到其中意剧目。西区也有木偶剧、儿童剧演出,暑期,一些剧院还会加增下午场,专为小朋友演儿童剧,有时还会有儿童免费入场的优惠活动。这也是为了培养孩子对舞台艺术魅力的感知力,从小培养对戏剧的热爱。
有调查数据显示,三分之二的外地游客将看戏剧演出列为到伦敦的重要因素;有四分之三的海外游客将观赏戏剧演出列为伦敦旅游的重要项目。在伦敦剧院区看戏的观众里,外国游客约占四成,其中,美国游客占了近一半。
西区表演艺术产业运作经验
在全球表演艺术整体式微的环境下,与美国纽约百老汇比肩的伦敦西区仍然能保持旺盛生命力,与其现代化的商业管理以及运作方式密切相关。
用适当的票价吸引观众进剧场消费。西区剧院平均票价是40英镑,最便宜的只要10英镑,按现在的汇率算也就80多元人民币,相当于在中国看两场电影的价钱。我们提前在网上购买的《歌剧魅影》一张票64英镑,位置很不错,离舞台近(6排或8排)且是中间位置。十年前,曾在西安看过一场《猫》,一张票480元(人民币),二楼的位置,离舞台很远。如此比较,伦敦票价其实比国内还要便宜些。
伦敦西区采取多样化的票务营销方式。常规可到剧场直接购买,也可以到售票亭购买,最方便的是网络购买。剧院常常还推出优惠票价吸引和培养消费群体,如伦敦剧院协会专门设立半价票面向青少年。
剧目演出周期由票房销售成绩决定,这样不仅降低了风险成本,还能保证赢利。
剧院被分为两类。一类为国家级的非商业性剧院,如皇家歌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皇家宫廷剧院,这些剧院的特点是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受政府资金扶持和赞助;另一类则为商业性剧院,这类剧院数量较多,没有政府资助,主要靠商业化运作来发展。商业剧院多常常出演热门的音乐剧、话剧,有时还会花重金聘请好莱坞名演员演出以吸引观众。
获得政府资助的剧院有能力上演一些具有探索性、艺术价值更高的作品,市场获得成功后便可转入商业剧院演出。音乐剧《悲惨世界》便是一例。《悲惨世界》首先在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推出,取得市场成功后先在宫廷剧院演出,上演7602场后,于2004年转到女王剧院演出,至今已演了三十二年,是演出时间最长的一部音乐剧。这种演出形式便是伦敦西区的“驻演”,即一个剧院长年只演一部戏。
一部剧演出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不同的版本,这也成为不断吸引观众的原因。《悲惨世界》就推出过伦敦皇后剧院原版,二十五周年巡回版,三十周年特别纪念版以及1985年首演场地巴比肯中心版。
即使像《悲惨世界》这样史诗性的正剧,也会加入轻松搞笑的人物——旅馆夫妇虽然是丑角,为蝇头小利可出卖一切,剧作者在他们的对白和唱词上用明显的喜剧淡化处理了他们的可憎之处,依然受到观众的喜欢。旅馆老板的一首《Master of the House》唱词内容刻薄,甚至黑暗,但用欢快合唱的形式一展现,就会让观众捧腹大笑。
内容,即经典剧目成就了西区的持续辉煌,即使在资本面前。
韦伯是音乐剧大師,也许人们不知道他还涉足剧院管理领域。1977年,韦伯就成立了“真正好”公司(Really Useful Group)。最鼎盛时期,他与一家私募股权基金NatWest Equity Partners(后变身为私募基金Bridgepoint)合作,以8500万英镑收购了Stoll Moss Group,该公司曾是英国最大的音乐厅及剧院管理公司,拥有50家剧院及音乐厅,其中10家剧院位于伦敦西区。
作为剧院的所有者,韦伯成为旗下剧院盈利的核心。1972年,宫廷剧院开始上演韦伯的《万世巨星》(Jesrus Christ Superstar),连演八年,1982-1984年又上演了韦伯与麦金托什合作的《歌声舞影》(Song and Dance),在此期间(1983年)韦伯完成了对这家剧院的收购,它也是韦伯拥有的第一家剧院。新伦敦剧院自1981年开始上演《猫》,连演二十一年,直到2002年才暂别舞台。女王剧院(Her Majesty's Theatre)从1986年开始上演《歌剧魅影》至今没有中断。2000年,该剧院被韦伯联合的私募基金收购,2005年成为“真正好”公司全资持有的剧院。
“真正好”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曾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后因担心失去控制权,四年后韦伯又将公司私有化。在私有化过程中将30%的股权以1.1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娱乐巨头宝丽金(Polygram)。在宝丽金的支持下,公司于1993年开始全球化拓展,到1996年时,韦伯的31部作品已经在12个国家上演,90%的收入来自英国以外地区,约50%来自于北美地区。1997年宝丽金被Seagram收购后,又引发韦伯对失去控制权的担心,两年后以7500万美元回购了股权。
韦伯宁可牺牲速度,也不愿意失去对公司的控制。
西区剧院的聚集并没引发过度竞争,每家剧院都能保持70%以上的上座率。剧院高度聚集向演员、导演和制作人提供了充足的晋升通道,也给观众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西区不仅剧院高聚集,还以其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剧院梯级体系。除商业剧院外,西区外众多边缘剧院——以政府补贴、票房收入、企业赞助、公益捐赠等来维持日常运营的剧院不断创新尝试,加上5个非商业剧院,使西区在保持经典剧目长久不衰的同时,还能不断推陈出新。新世纪以来,每年有200部以上的新剧被推出。
英国艺术委员会推动多项艺术的普及计划,以激发民众消费艺术。例如,实行“青年走进剧场”计划(A Night LESS)。该计划将向15岁至25岁的年轻人免费提供200个场地的50万张免费演出票,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进一步培养戏剧市场的观众需求和现代的创新型人才。在伦敦长期驻演的剧目,会为残疾人准备相应的演出场次,分别提供手语、语音或字幕解说。伦敦剧院协会每年为残疾观众印刷“伦敦西区剧院指南”,免费派发。
来西安不能不看一场《三滴血》
今年4月份,许多媒体都报道一条消息:央视主持人白燕升来西安,与西安广播电视台签约,在未来三年,白燕升及其团队将推出两档戏曲类季播节目《擂响中华》、《醉梨园·最中国》,这两档节目旨在从弘扬我国优秀戏曲文化的角度和建设丝路文化高地的高度出发,挖掘西安的梨园渊源,展现灿烂的丝路文明。
河南卫视的一档“梨园春”的热播,不仅让很多热爱豫剧的人有了展示的舞台,也掀起了电视观众对豫剧的热爱。从某种角度讲,电视媒体培养了一批豫剧爱好者。
如果《擂响中华》《醉梨园·最中国》能够火,至少可以培养一批戏曲爱好者。问题是如何让这些初级爱好者升级走进剧场?
今年6月,笔者去陕西大剧院看牟森导演、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话剧《一句顶一万句》,这也是西安戏剧节展演的剧目之一。春节前在网络定的早鸟票,在原价480元的基础上打了折,也在400元以上,座位在地面一层。第一次进这个剧场看戏,进去后才知道地面一层其实离舞台很远,相当于一般剧院的二楼。除此之外,剧院还有二楼、三楼。那场演出地下那层大约有七八成的上座率,地面这一层观众多买的是480元票价的座位,都在两旁,中间最好的位子绝大多数都空着,直到演出结束。这种现象说明票价还是偏高。
购票时,系统显示可以使用优惠卡。办卡要到西一路省文化厅大门附近一个窗口办,持身份证,个人充100元,可以得到400元的补贴,用优惠卡个人相当付了票价的五分之一,对戏迷而言,的确是件好事情,但办卡时间只限定在周内工作日,这显然并不利于上班族。为鼓励观众进剧场,有关部门其实可以考虑利用网络远程办理。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并不知道有优惠卡这项政策,说明有关部门宣传力度还是不够。
中国戏剧市场固然有不景气的客观因素,戏剧教育不普及是诸多深层原因的一个。在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完全可以借助戏剧这种手段,既寓教于乐,又普及了戏剧,一石二鸟。秦腔《三滴血》有电影版,用数字化方式使其在大屏幕上清晰播放,在学校一些与当地文化有关的课程上播放,这也是一种便捷的戏剧教育。在暑期,也可以办学生专场,免费观看,以培养对秦腔的热爱。
西安有百年历史的剧院——易俗社,也有百年的经典剧本——《三滴血》,如果这两个双百叠加,将产生更大效应。陕西人几乎都能哼《三滴血》中“祖籍陕西韩城县”一句,在外地的陕西人听到这句也足以得到莫大的心灵慰藉。这说明这部经典有很大的观众群。能不能采取政府资助(资助量与演出场次或卖出票数相关)、企业赞助(冠名、票面打广告等给予适当回馈)等多种筹款方式,不奢求每天演,一周演一场亦可。让想看戏的观众能看到戏,演员在舞台上不断地磨练也能提高演技。
同一个《三滴血》,不同团体定会有不同演绎,易俗剧场也可以邀请不同的剧团来演同一剧目,以提高观众的复看率,让观众在比较中得到观赏的无限乐趣。
同时,与旅游行业合作的同时,加大宣传,让“来西安不看《三滴血》等于没来西安”也像“来西安不看兵马俑等于没来西安”一样,成为西安打造戏剧之都的突破口,在这一方面,从政府推动到旅行社带动,把看《三滴血》列入游客旅游必选的一个文化体验,是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