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滴血》的中心人物是晋信书
2018-08-31何桑
何桑
《三滴血》塑造了生旦丑十余个不同角色行当的人物形象,但其中心人物要数荒唐县官、秦腔大丑晋信书。由苏牖民开创的“以正生身段、髯口饰演丑角,突出了好官办坏事,不同于一般的坏人”的个案,一直延续到樊新民,审美价值较高,令人称绝。以至于马少波这样称赞樊新民饰演的晋信书:“他一本正经煞有介事地饰演这个可笑的角色,不卖弄噱头,反而加深了思想的深刻性,突出了喜剧的风格。”
一提起秦腔经典,老陕们首先想到的定会是《三滴血》。创作于1918年的《三滴血》,是易俗社著名编剧范紫东先生的代表作,诞生一百年来,该剧令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双生双旦的戏剧架构,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婉转悠扬、流传广泛的音乐唱腔,陕西地域色彩鲜明的对话语言等,使其远远超出了一部戏曲作品能够估量的艺术与审美价值,而成功积淀为一种格外鲜明的秦文化符号,向外宣示着秦地秦人的民俗、风情、性格、爱憎、艺术情趣等文化学层面的内容。
迄今为止,不论国内国外,只要是有秦人的地方,凡遇大小文化庆典活动,几乎离不开《三滴血》经典选段“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等唱腔的相伴相随。一种对精神家园的不离不弃,伴随着秦之声深沉、内敛的情感叙说,将人们发自心底的归家的喜悦与惆怅和盘托出。每唱到此,在场的秦人多会在熟悉的旋律中莫名泪目。那么,是什么样的故事与表演,竟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使大众欲罢不能,念念不忘的呢?让我们回到剧作本身,去共同感受经典的不同凡响。
源于《阅微草堂笔记》
秦腔《三滴血》叙山西周仁瑞于陕经商二十载,其妻一胎生二子后病亡,长子天佑自己喂养,次子卖与李三娘,起名遇春,成人后与其姐晚春约定婚姻。周仁瑞因经商失利携子天佑归家山西五台县,其弟周仁祥怕兄分割家产不认侄儿天佑,并诉之于官。县官晋信书以滴血认亲之法,断天佑非仁瑞亲生,使其父子失散。李三娘病故,恶少阮自用假造婚约,欲拆散遇春姐弟婚姻,兴讼县衙,晋信书复以滴血之法将晚春判归阮自用,致使姐弟分离。花烛之夜,晚春逃出,寻找遇春。仁瑞寻子遇天佑奶娘王妈,说明原委,不服滴血之法,往县衙质对,晋信书固执己见,再次以滴血认亲之法断案周仁祥与儿子牛娃,闹出许多笑话。至此,一台由十二场构成的《三滴血》戏曲传奇,演绎至今。
另据查史料,清代纪昀的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曾有如下记载:
从孙树森言:晋人有以资产托其弟而行商于外者,客中纳妇,生一子。越十余年,妇病卒,乃携子归。弟恐其索还资产也,诬其子抱养异性,不得承父业。纠纷不决,竟鸣于官。官故愦愦,不牒其商所闻真赝,而以古法滴血试;幸血相合,乃笞逐其弟。弟殊不信滴血事,自有一子,刺血验之,果不合。遂执以上诉,谓县令所断不足据。乡人恶其贪娼無人理,佥曰:“其妇夙与某亲昵,子非其子,血宜不合。”众口分明,具有征验,卒证实奸状。拘妇所欢鞫之,亦俯首引伏。弟愧不自容,竟出妇逐子,窜身逃去,资产反尽归其兄。闻者快之。
按陈业滴血,见《汝南先贤传》,则自汉已有此说。然余闻诸老吏曰:“骨肉滴血必相合,论其常也。或冬月以器置冰雪上,冻使极冷;或夏月以盐醋试器,使有酸咸之味:则所滴之血,入器即凝,虽至亲亦不合。故滴血不足成信谳。”然此令不刺血,则商之弟不上诉,商之弟不上诉,则其妇之野合生子亦无从而败。此殆若或使之,未可全咎此令之泥古矣。①
从此段史料可以看出:其一,《三滴血》的故事依据应源于《阅微草堂笔记》。范先生吸取了纪昀笔记小说的基本情节,并做了巧妙独到的艺术提炼与加工,使其更符合戏曲表演之需。换句话说,从文学到戏剧,从案头到舞台,其艺术上的升华与巧思使其具备了成为戏曲经典的可能。如从小说中的一次滴血到戏剧中的三次滴血的戏剧架构,令该剧贯穿事件统一,更具戏剧性;如一胎生二子、双生双旦的戏剧组合,使该剧更具观赏性;又如古道热肠的王妈、恶少阮自用等人物设置,使秦腔老旦、小丑的形象丰富于舞台。如此,生旦丑行当齐全,上演了一部人生悲欢大戏。其二,像“滴血认亲”之类的荒唐做法,并非完全出于剧作者的虚构,而是来自封建时代的生活真实。“滴血认亲”的记载不仅见于《汝南先贤传》,也出现在南宋宋慈著《洗冤集录》一书中。该书在明清时代流行于法学界,是官吏断案的主要凭据之一,一些县丞往往援引书中断案经验断决讼事。范先生在《三滴血》一剧中,对如上事件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其三,依据小说记载,范先生紧抓中心,将纪昀先生“官故愦愦,不牒其商所闻真赝,而以古法滴血试”的评论高度形象化,生动地塑造了晋信书这一“一味迷信书本,不做实际调查”的糊涂县官形象,提炼出“晋信书不如无书”的哲理,其思想价值、认识价值与艺术价值独一无二,在“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其四,像《虎口缘》《错认》等场的戏剧性巧思,是小说之外的独立创作,“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给二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足以说明范先生的编剧智慧。当然,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晋信书形象的塑造,他是该剧的中心人物。
在我国传统戏曲中,有不少“公案戏”。这种戏中所刻画的封建时代的官员大致有三类,一类是贪赃枉法、颠倒黑白、仅凭经验和简单推理进行判案,造成了千古奇冤的赃官,如《窦娥冤》中的桃杌;一类是能为百姓申冤的好官,如《十五贯》中具有“君轻民贵”思想的清官况钟,《陈州放粮》中的包文拯,以及《徐九经升官记》中“相貌丑陋却有状元之才,嘴肩歪斜却能公正执法”的徐九经等,他们都是比较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好官。另一类却并不贪赃,如《十五贯》中的过于执,《三滴血》中的晋信书,但由于过于主观,太迷信书本,不去做必要的调查研究,终致颠倒黑白、冤枉好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糊涂官”、“浆子官”。
从纪昀先生笔记小说中的“愦愦之官”,到《三滴血》一剧中的糊涂县官,晋信书的形象丰富了我国传统戏曲人物画廊,成为名副其实的“这一个”。
成就了几代秦腔名角
《三滴血》为小生、小旦、老生、老旦、丑唱做工并重戏,系陕西易俗社所创双生双旦戏的代表性剧目,其中折戏《虎口缘》《结盟》等可作单折演出。
民国八年(1919年),陕西易俗社首演《三滴血》,导演陈雨农、田畴易,音乐设计陈雨农、田畴易。演员有苏牖民、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路习易、马平民、刘毓中等。1958年,杨公愚、姜炳太、谢迈千重新改编,删去周仁瑞卖子、贾莲香偷房,边关御敌等情节,由西安易俗社演出,导演杨公愚、音乐设计薛增禄,美术设计陶渠。樊新民饰晋信书、刘毓中饰周仁瑞、肖若兰饰李晚春、陈妙华饰周天佑和李遇春,孟遏云饰王妈,郭明霞饰李三娘,全巧民、曹海棠饰贾莲香,雷震中饰周仁祥。民国十年(1921年),易俗社带此剧在汉口演出,1958年到1959年陕西省演出团带此剧两次进京演出,均获盛誉。1960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发行全国。
演出百年来,该剧成就了苏牖民、马平民、汤涤俗(观众戏称“酥麻糖”)、衰派老生刘毓中、秦腔名家孟遏云、小生泰斗陈妙华、秦腔皇后肖若兰、花旦名家全巧民等演员,他们因此剧成为戏迷观众耳熟能详的秦腔名角。
秦腔大丑晋信书
如上所述,《三滴血》塑造了生旦丑十余个不同角色行当的人物形象,但其中心人物要数荒唐县官、秦腔大丑晋信书。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易俗社秦腔戏是“双生双旦双洞房”的代表。就是易俗社人自己的文章也这样说:“秦腔素以激越昂扬为其特点,袍带戏较多。易俗社新编剧目发展了小生小旦行当,离合悲欢的情节使抒情成分大大增加。”②窃以为,除了小生小旦行当外,易俗社的贡献还应加上“发展了丑行戏”。当然,主要在于易俗社剧本创作的喜剧元素及丑角表演人才的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秦腔舞台庄重持稳的剧种风格,带来了轻松愉悦的笑声。这种亦庄亦谐的舞台风格,使易俗社秦腔显得丰富多彩,易于为人们接受。
屈指算来,从“不开口即使人发噱”的苏牖民,到“丑行大师马平民”,再到“冷丑”汤涤俗;从“秦腔名丑”樊新民,再到伍敏中、辛恒民以及王科学等,易俗社的丑角演员可谓“大丑”、“小丑”群星灿烂,层出不穷。他们的表演,让观众在审丑的同时,身心大悦,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这正是易俗社丑角演员对秦腔丑行表演艺术的创造性贡献,值得大书特书。
单就《三滴血》中晋信书这一角色而言,从苏牖民、马平民演到樊新民,均以秦腔大丑即袍带丑、官衣丑应工。由苏牖民开创的“以正生身段、髯口饰演丑角,突出了好官办坏事,不同于一般的坏人”的个案,一直延续到樊新民,审美价值较高,令人称绝。以至于马少波这样称赞樊新民饰演的晋信书:“他一本正经煞有介事地饰演这个可笑的角色,不卖弄噱头,反而加深了思想的深刻性,突出了喜剧的风格。”③田汉谓:“樊新民的晋信书足以媲美米国良的过于执。”④梅兰芳说:“但我觉得过于执和晋信书虽然都是典型的主观主义者,在造型方面却各有巧妙不同。过于执是俊扮,晋信书是丑扮;米国良扮演的过于执创造了符合苏昆独特风格的人物形象,樊新民则发挥了秦腔袍带丑的特点,排除了低级趣味的庸俗表演。”⑤
易俗社的丑行演员各有自己的特点,但互相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据记载,易俗社没有丑角教练,全凭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刻苦学习,揣摩角色心理以塑造人物。在模仿、学习和超越中,形形色色的丑角形象呼之欲出。
值得一提的是,易俗社的发起人王伯明先生创作的折戏《新糊涂判》,也塑造了县官的形象,这位县官名叫“段德明”。《新糊涂判》也以浓烈的喜剧色彩,通过三案并审,审出了聪明县官的典型形象。段德明在剧中也是以秦腔大丑应工,不同的是,他是个明察秋毫,审时度势,机制果敢,巧断官司的清白好官。段德明与晋信书,一个机智果断,断的你服服帖帖从此不敢再乱言“善”;一个不苟言笑,有板有眼,断的人家父子分离、夫妻失散;这两位县官的名字均出自谐音:晋信书——尽信书也!段德明——断得明也!音谐意出,显出易俗社编剧的“冷幽默”。同时,也丰富了秦腔大丑的舞台形象。
音乐唱腔的色彩性与旋律美
看过《三滴血》的观众一定会被其中婉转悠扬的主旋律,以及色彩丰富的性格化音乐吸引迷醉,这些音乐唱腔在烘托剧情、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角色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三滴血》中的音乐唱腔,是以新文艺工作者薛增禄先生为首的音乐家主创的。除了主旋律抒情优美,色彩鲜明,辨识率强之外,其过门音乐的人物性格化,非常符合角色行当的身份特点。比如,小花旦贾莲香出场的过门音乐,周仁瑞出场的过门音乐,晋信书出场的过门音乐等,均为个性化定制,为人物出场做了很好的声音铺垫,具有“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艺术效果,加深了观众对人物的理解。其中贾莲香的出场音乐,是薛增禄先生吸收了潮剧音乐的节奏成分创作而来的。也就是说,《三滴血》的音乐设计没有用老过门、老题材,老腔老调,而是以拿来主义的办法为我所用,重新进行加工创作而来。
业界的朋友都知道,没有易俗社就没有秦腔导演制,没有易俗社就没有秦腔的音乐改革以及舞台美术改革。易俗社老艺术家郝振易这样总结该社音乐创作的几大经验:“人人都说易俗社的音乐好听,原因是有‘三关六比两结合”。“‘三关一是节奏关,节奏是骨石。节奏运用不好,整个戏就失败了,重点场次、重点人物的节奏一定要写好。二是旋律关,旋律是灵魂。唱腔的旋律、音乐过门的旋律倘若缺乏灵魂性的东西,就不感人,也不美。三是排练关,排练是肝胆。戏的五脏六腑都是齐全的,要排哩,这里装个大拖腔,那里装个小拖腔,看你咋样安排哩,戏是一点一点排出来的。‘六比是指音乐艺术要有对比性的东西,即:‘高与低的对比,强与弱的对比,快与慢的对比(节奏),疏与密的對比(色彩),浓与淡的对比,欢与苦的对比。没有比较就没有变化。特别是秦腔欢苦音调度的变化要高度重视。‘两结合是指文武场面的结合,文武场面的结合主要是感情和心理节奏的结合,若结合不到一块,就走样子了。”
结 语
记得若干年前的一个晚上,易俗大剧院正演出一部新编历史剧,临近结尾的时候,身后一位年轻观众似乎仍旧无法入戏,他不无遗憾地给身边的戏迷同伴说了这样一句话:看这戏还不如再看一回《三滴血》哩!足见《三滴血》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我心想:观众是检验作品好坏的“上帝”,“上帝”喜欢的东西一定错不了。
注释
①[清]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第175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②鱼闻诗、薛增禄等编《西安易俗社七十周年资料汇编》“古调独弹”,1992年7月内部印行。
③《戏剧报》,1958年第22期。
④《西安戏剧》,1999年第2期。
⑤鱼闻诗、薛增禄等编《西安易俗社七十周年资料汇编》,第183页,1992年7月内部印行。
作者简介
何 桑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