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州地区居民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与预后的关系

2018-08-31刘鑫斌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8年3期
关键词:惠州市胃肠道直径

刘鑫斌 陈 超 胡 琛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常见消化道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1%~3%,多数发生在胃及小肠,少数在结直肠,肠系膜、发生于网膜及腹腔者较为罕见[1]。病理及免疫组化c-kit、CD117、CD34表达阳性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间质细胞类似。及早诊断、手术、靶向治疗等可提高GIST患者的生存率,但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均为国家、省级临床病理资料,地区的研究文献较少,难以反映不同人种和不同区域GIST的流行病学及治疗情况[2]。本研究通过对惠州市7家公立医院GIST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进行回顾性调查,旨在了解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情况,并探讨预后影响的相关因素。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收集惠州市7家公立医院(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博罗县人民医院、惠东县人民医院、龙门县人民医院)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收治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所有患者病理学检查均为恶性。纳入标准:①病理学诊断为GIST或基因检测符合GIST;②患者接受手术治疗;③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同时患有其他恶性肿瘤;②复发性GIST;③围手术期死亡;④病理诊断不明确、病案资料不全或首次随访失访;⑤其他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65例,其中男106例,女59例,年龄21~85岁,平均年龄(56.31±12.78)岁,肿瘤原发部位:胃69例,小肠65例,结直肠11例,胃肠道外(腹膜、系膜)20例。初诊时伴转移的患者18例,其中单纯脾脏转移1例,肝转移9例,肝脏合并肺、胰腺、脾脏或骨等脏器转移8例。63例Fletcher分级为中高危险度的患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400 mg/d,根据病情用药时间为15~60周。

二、病理诊断

手术切除的标本均进行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病理检验师采用专业工具测量肿瘤的最大直径,若肿瘤形态不规则,取多个直径的平均值,免疫组化指标包括 S-100、CD117、CD34、SMA, 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的核分裂像,根据肿瘤直径、核分裂像、肿瘤原发部位,依据Fletcher分级标准(见表1)评估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3]。

表1 Fletcher分级评估标准

三、随访方法

生存时间:患者手术治疗开始直到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包括中途失访的患者);随访截止时间:2017年6月30日;随访方式:门诊复查或查询伊马替尼全球患者援助项目(GIPAP)网站、医保患者数据库和上门检查等方式对入组病例进行随访,本研究剔除因其他疾病死亡的患者。

四、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多因素模型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GIST患者临床表现分析

GIST患者主要有血便、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其中血便 102例(61.82%),腹痛 117例(70.91%),腹胀141例(85.45%),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临床表现比较 [n(%)]

二、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肿瘤直径 <2 cm 11例(6.67%),2~5 cm 55例(33.33%),5.1~ 10 cm 53 例 (32.12%),> 10 cm 46例 (27.87%)。 核分裂像/50HFP:≤5个 138例(83.64%),6~10个 15例 (9.09%), >10个 12例(7.27%)。 CD117阳性 155例(93.94%),CD34阳性132 例(80.00%),SMA 阳性 65例(39.39%),S-100阳性13例(7.88%)。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肿瘤直径>10 cm 12例,胃间质瘤的肿瘤直径最小;结直肠间质瘤Fletcher分级最高,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肿瘤直径、Fletcher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图 1、图 2。

表3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n)

图1病理标本在低倍镜下显示(HE×200)

图2病理标本在高倍镜下显示(HE×400)

三、GIST治疗后随访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成功随访151例(91.52%)患者,其中复诊随访36例,电话随访98例,家访17例。随访患者6例死于其他疾病,4例死于其他事件(自杀、车祸),患者的 1、3、5 年 生 存 率 分 别 为 89.95%、72.02% 和66.98%,平均生存时间为(23.37±1.51)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Fletcher分级、口服IM为GIST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将年龄、Fletcher分级、口服IM作为可能因素进行Cox多因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Fletcher分级、口服IM治疗均是GIST患者生存率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年龄、Fletcher分级是危险因素,口服IM治疗是保护因素。见图3、表4、表 5。

图3 165例GIST患者累计生存率分析

表4 GIST患者生存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n)

表5 GIST患者生存率影响因素Cox多因素模型分析

胃肠间质瘤(GIST)是发生在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起源于间质干细胞及cajar细胞,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较高,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4]。以往对于GIST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较多,但对区域性的GIST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区域多中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情况及相关因素。本研究参与单位医院是惠州市7家公立大型医疗机构,收集的GIST患者资料能很好地代表惠州市居民GIST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情况。既往研究表明,胃间质瘤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梭形细胞,上皮细胞和混合细胞型居少,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均可以发生,其中胃部作为常见占到65%左右,其次是小肠约占25%,结直肠占5%[5]。本研究显示,胃间质瘤的原发部位有胃79例,小肠65例,结直肠11例,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

GIST临床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血便、腹痛、腹胀等。本研究显示,血便102例(61.82%),腹痛117例(70.91%),腹胀 141例(85.45%),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证实GIST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但是GIST极易转移到骨、肝、肺等脏器。

本研究显示,GIST直径2~5 cm最多,占比>50%,原发部位多在胃、小肠,结直肠较少,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肿瘤直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肿瘤直径>10 cm,而胃间质瘤的肿瘤直径最小,但肿瘤直径的大小不是影响GIST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

Cox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胃间质瘤Fletcher分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Fletcher分级越高,患者的生存时间越短,提示Fletcher分级可以作为评估GIST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Cox多因素模型分析中肿瘤部位、直径不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因此肿瘤部位、直径尚不能作为判断GIST患者预后的指标。Cichoz-Lach等[4]学者研究显示,间质瘤直径小于2 cm,核分裂数较高,即便是手术切除后复发和转移率均很高,不利于患者的预后。

临床上GIST的诊断需要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相结合。CD117是C-kit的基因产物[6-7],在GIST患者阳性率最高,可作为诊断GIS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S-100在GIST患者中阳性率最低,呈散在局灶阳性,可与神经鞘瘤中的弥漫阳性表达进行鉴别;SMA在GIST患者中阳性率为35%左右,可与平滑肌瘤中的弥漫表达进行鉴别;CD34在GIST患者中阳性率高达80%以上,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等组织中,是干细胞的抗原标记物[8],提示GIST与间质干细胞有着密联系密切,因此可以辅助诊断GIST。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免疫组化验查CD117、CD34、SMA及 S-100的阳性率分别为 93.94%、80.00%、39.39%及7.88%,但Cox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上述阳性结果均不是GIST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只能作为GIST的临床诊断指标。

C-kit酪氨酸激酶的活化促进GIST细胞的生长,IM能够有效抑制肿瘤酪氨酸激酶的活性,C-kit介导的信号转导受阻,杀死肿瘤细胞[9]。国内研究显示,GIST患者手术后口服IM可降低转移率和复发率[10],Cox多因素模型分析口服IM治疗是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口服IM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

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血便、腹痛、腹胀,S-100、CD117、CD34、SMA 可作为

讨 论

临床诊断GIST的常用指标,Fletcher分级评估患者预后,口服IM靶向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惠州市胃肠道直径
各显神通测直径
一道三元分式最小值问题的求解与推广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惠州市海洋减灾能力评估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山水(直径40cm)
爱虚张声势的水
惠州市区黄标车全部淘汰
预爆破法处理大直径嵌岩桩桩底倾斜岩面问题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