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比较
2018-08-31高楚楚杨祖铭王三南蔡燕
高楚楚, 杨祖铭, 王三南, 蔡燕
新生儿败血症指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全身感染,是新生儿科常见危重症之一,其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该病初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且血培养菌种鉴定、药敏试验需时长,常导致延误诊断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在临床上新生儿败血症按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早发型(出生≤72 h)和晚发型(出生>72 h)[2],本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型败血症临床特征与病原学方面的差异,以供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10月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5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早发型28例,晚发型31例。早发型中男16例,女12例;足月儿8例。晚发型中男18例,女13例;足月儿4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组确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2)日龄28 d以内;(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血培养未检出病原菌者;(2)院内感染者。
1.5 治疗方法 分析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感染指标、病原学分布。感染指标于发病24 h内动态监测。
1.6 观察指标 白细胞计数异常指白细胞<5×109/L或出生72 h内>25×109/L或出生超过72 h>20×109/L;血小板计数减少指血小板<100×109/L;C反应蛋白升高指C反应蛋白>10 mg/L[3]。临床表现:体温异常指发热(肛温>37.5 ℃)或体温不升(肛温<35 ℃);进奶减少指不能完成原有奶量;心率增快指心率>160次/分;气促指呼吸频率>60次/分。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主要临床表现比较 见表1。
表1 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主要临床表现比较[n(%)]
表1结果表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呼吸暂停、腹胀、心率增快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早发型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体温异常、进奶减少、黄疸、皮肤脓疱、气促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感染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感染指标比较[n(%)]
表2结果表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C反应蛋白升高比例显著大于早发型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白细胞异常、血小板减少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分布比较 见表3。
表3 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分布比较[n(%)]
表3可见,早发型中无乳链球菌检出率最高,晚发型中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最高。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是儿科学界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问题[4],其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识别病情并采取合理的抗感染治疗[5]。但新生儿败血症存在早期症状不典型、病原体构成复杂且易变、血培养需时较长等局限性[6],临床开展有效救治仍是需要攻克的难点。进一步探索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异同,对临床诊治及经验总结有重要作用。
由于产科及新生儿科的医疗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存活,但其全身器官与免疫功能不成熟,所面临的并发症众多,较足月儿更易发生败血症[7],本研究证实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均多发生于早产儿。新生儿败血症作为一种全身性感染疾病,初期可有体温异常、进奶减少、黄疸、皮肤脓疱、呼吸暂停、气促、腹胀、心率增快等临床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早发型败血症症状尤其不典型。本研究发现,晚发型败血症出现呼吸暂停、腹胀、心率增快的比例明显高于早发型,这些临床症状对早期判断及有效救治晚发型败血症患儿尤其是改善早产儿存活质量有参考价值。
血培养仍然是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金标准,但菌种培养耗时长,故早期及时的病情判断有赖于非特异性感染指标如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等[8]的变化。国外一项研究显示白细胞减少、未成熟中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数比值(I/T)升高和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有关[9]。本研究比较两组白细胞异常、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升高三项指标的差异发现,晚发型患儿C反应蛋白升高比例明显高于早发型,这与近年国内学者研究认为晚发型败血症I/T及C反应蛋白升高比例明显高于早发型败血症[10]的结果一致,推测C反应蛋白升高在晚发型败血症中特异性相对较高,而其余指标在两型败血症的作用尚待进一步完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随着抗生素的应用及临床医疗干预,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逐渐发生改变[11]。以往认为,国内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12],而西方发达国家则以B族溶血性链球菌和李斯特菌为主[1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我国无乳链球菌[14-15]、肺炎克雷伯菌[16]等条件致病菌败血症呈上升趋势,尤其多见于发达城市。随着新生儿救治水平提高,广谱抗菌药、长期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应用使机体防御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条件致病菌易侵入血液循环导致败血症[17]。本研究显示,本院2017年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检出病原菌均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其中早发型中无乳链球菌占首位(25.00%),晚发型中肺炎克雷伯菌占首位(38.71%)。因此,临床工作中避免滥用抗菌药、加强消毒隔离管理、缩短侵入性操作时间对减少条件致病菌感染尤为重要。
总之,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在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病原学分布等方面有所差异,辨别两型败血症对判断初期病情和有效及时选用抗菌药有指导意义,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临床样本量较少,有待于进一步开展新生儿败血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