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赭镇气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疗效观察

2018-08-31宋淑萍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抽动症多发性证候

宋淑萍

作者单位:743011 甘肃 定西,定西市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行为异常性疾病,是指身体任何部位出现不自主,无目的、重复的、迅速的肌肉收缩,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发病年龄以5~9岁多见,男孩多于女孩,患儿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为特征,具体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头面部动作为多,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动嘴、清嗓,有些甚至发出各种怪声及口出污言秽语;也有表现为耸肩、甩胳膊、掰手、强直性伸腿等,这些症状可单一出现,也可成组出现。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目前西医多采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治疗。但此类药物因有较明显的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而引起家长的恐慌,导致其治疗难以持久,且复发率高,故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其特殊疗效,且明显减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本院在儿科门诊筛选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运用参赭镇气汤[2]加味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定西市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排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16岁,平均年龄(9.2±7.4)岁;病程2个月至3年9个月,平均病程(1.16±1.13)年。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17岁,平均年龄(8.9±6.8)岁;病程10个月至4年5个月,平均病程(1.23±1.18)年。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学》第6版[3]和1994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 Ⅳ)中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4]。

1.2.2 中医辨证标准 根据《中西医临床儿科学》2012年版[5]制定,辨证分型为脾肾两亏、虚风内动。主证:皱眉眨眼,张口咧嘴、摇头耸肩、甩手踢腿、抽动有力、发作频繁、或者口出异声、秽语。次证:面黄体瘦、纳食不佳、发育迟缓、或潮热、盗汗、自汗、心烦寐差、咽干不适、干咳少痰、喉部发声,舌淡苔薄、少津,脉弦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4~17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血生化、尿常规、脑电图无异常;(2)肝豆状核变性、手足徐动症、迟发性运动症、风湿性舞蹈病、肌阵挛性癫痫、痉挛性斜颈、臆症、角膜炎、结膜炎、咽喉炎、药源性和其他椎体外系病变。

1.5 治疗方法

1.5.1 观察组 口服中药参赭镇气汤加味。处方:代赭石7~15 g,山药9~30 g,龙骨、牡蛎各10~30 g,苏子5~9 g,牛蒡子3~9 g,白芍、山萸肉各9~15 g,芡实、太子参各6~10 g,煎汤口服,1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8周为1个疗程。加减:临床分为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脾常困,脾虚则气液不化,生痰生湿,痰湿阻络,多表现阴性症状,去牛蒡子,加白术、菖蒲各6~9 g,竹沥1支。肝常有余,肾常虚,肾阴不足,精亏血少,则肝阳偏亢,本虚标实,多表现阳性症状,加天麻4~9 g,勾藤5~9 g(后下);心火偏亢,加勾藤5~9 g(后下),竹叶5 g,莲子心6~9 g,眼部症状明显加菊花6~9 g,颈项部症状明显加葛根6~15 g;症状成组出现者(除清嗓外)加龙马自来丹《医林改错》,方药:马钱子、地龙,本人又加鸡内金以1∶9∶9的比例装入胶囊,每粒0.38 g,含马钱子每粒0.2 g。4岁以下每次1粒,每日1次,4岁以上每次1粒,每日2次(需严格掌握马钱子的炮制及用量,副作用:肢体颤动、惊厥、昏迷)。

1.5.2 对照组 口服氟哌啶醇(宁波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剂量一般从每日0.5 mg开始,逐渐加量,每周递增0.5 mg,直至病情控制,最大量每日不超过4 mg[6]。服用次数:开始每晚服用1次,如果患儿无明显的疲乏、困倦,甚至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则1周后早晚分2次服用,如出现椎体外系副作用时,如肌张力增高、流涎等症状,加等量安坦口服,总疗程8周。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副作用发生率、中医证候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情况。

1.7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儿治疗前后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发生的种类、频度、强度、复杂性及干扰5个相关变化给予分别评分。发作频度分级:0分:发作基本消失;1分(轻度)一天发作5~15次;2分(中度):平均40~90 min抽动或发声1次;3分(重度):平均20 min有抽搐或发声;4分(极重度)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别。临床症状减分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1)临床痊愈:症状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2%,并且1个月以上未复发;(2)显效:抽动有所改善,积分减少≥67%以上;(3)有效:抽动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1%~66%;(3)无效:抽动无改善或有加重,积分减少<30%[7]。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副作用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副作用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4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00,P<0.01)。

2.3 两组中医证候分布 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分布(n)

2.4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27.805,P<0.05。

表3结果表明,观察组中医证候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远期预后 两组患儿半年内复查,观察组无一例复发,对照组有2例因受情绪刺激后复发,复发率为6.7%(2/30)。

3 讨论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性疾病,脑电图检查多正常或有非特异性异常。需与多动症、风湿性舞蹈病、肌阵挛性癫痫、痉挛性斜颈等进行鉴别。有时伴有注意力缺陷障碍、学习障碍等[8]。对于病因目前尚无明确观点,可能与多巴胺能神经元不正常活动有关;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产伤、后天生活环境等有关。现代医学多采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作为首选治疗药物,但不良反应较多,且复发率较高。因此,在应用药物上有一定限制。

对于本病,当审其虚实,并结合脏腑辨证,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明确的病名记载,临床医家多将其归属于“藏躁”“百合病”“慢脾风”“瘛疭”“躁动”“肝风”“筋易肉润”等范畴。中医治疗该病以调和阴阳为根本原则,多从风、痰、虚着手。《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血不足,血不养筋,虚风内动,出现筋肉痉挛而皱眉、眨眼等,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故本病与五脏中的肝脏关系最为密切[9]。而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虚生痰,风邪挟痰易走窜经络,扰及心神,阳气者,柔则养精,精则养神,阳虚则不温不柔,经脉失于温养,所以肝风内动是标,脾肾亏虚是本。本院儿科门诊采用参赭镇气汤加减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从肝、脾、肾进行调治,该方出自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治阴阳两虚,喘逆迫促,也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作满闷者。临床运用该方治疗小儿抽动综合症疗效满意,方中白芍为君药,味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龙骨、牡蛎、代赭石等合用平肝潜阳、镇肝熄风;山药、太子参、芡实健脾助运而杜生痰湿之源,苏子、牛蒡子一寒一热,一升一降,疏风利痰,山萸肉补肝肾,滋水柔肝。儿童为“纯阳”之体,又为“稚阴”,阳多阴少,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具有传变的特性,常游走于各个部位,故在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表现而随症加减。

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中药参赭镇气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氟哌啶醇。可以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在主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本病,在治疗抽动症状的基础上还可以调节全身的不适症状,且在治疗时避免了西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尤其是配合龙马自来丹疗效更加明显,但因个别患儿在服用过程中出现马钱子的副作用,故服用时需密切追踪观察。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在基层发病人数不少,部分患儿因诊断错误而延误治疗。患儿在学校会遭到同学的耻笑,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及学习。家长需要减轻患儿心理压力,让孩子不要有自卑心理,帮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合理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使孩子精神放松,不要过度兴奋和紧张;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多吃蔬菜水果,要忌食甜品及肥腻辛辣之品。

猜你喜欢

抽动症多发性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跖疣143例临床观察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上海地区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初探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抽动症是个什么样的疾病?
中医古籍对癃闭证候学规律的认识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