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指引航天路
2018-08-30梁蒙蒙
梁蒙蒙
2015年,洪海涛成为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国工匠·为国铸剑”栏目的主人公。当年,该栏目仅在全国選取9位工人进行报道,洪海涛作为千千万万优秀航天人的代表,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
洪海涛是中国航天科工六院特级技师,至今已在航天战线上奋斗了24个春秋,他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善于动脑、勇于钻研,在车工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练就了一身硬功夫。
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
央视节目的播出,让许多人都记住了洪海涛的一个称号——“导弹点火的‘把关人”。导弹发射点火的那一瞬间,迸发出的能量有数百吨,而控制这巨大能量的“总开关”,就是只有拳头大小的点火器。洪海涛要打磨的就是点火器上的小孔——点火孔。点火孔小得只能容下一粒黄豆,里边的贴合度必须达到95%以上才能保证正常点火。要实现95%以上的贴合度,就要把点火孔表面高低差控制在0.01毫米内,否则点火器就不能正常作业,该点火时点不着,不该点火时可能会因静电摩擦自动点火。而要达到这样的加工精度,对操作者的要求近乎苛刻,需要人的眼力和手感达到100%和机器测量吻合。
再硬的材料,打磨成0.01毫米的薄壁都会软化变形,怎样才能实现软工硬做?洪海涛从鸡蛋中找到了灵感。他发现,在蛋壳和蛋清之间的那层薄膜,与点火孔的打磨空间极其相似,于是他想到通过练习“车削生鸡蛋”来磨练技术。在单位的一次全厂职工技能大赛中,洪海涛现场表演绝技:只见他拿起鸡蛋轻轻装卡在三爪上,抬起手柄启动车床,左右手轮番进刀,蛋壳被轻松切掉,蛋白外包裹的薄膜却丝毫未损,蛋清一滴未漏,整个过程堪称完美。
在接受央视栏目组的采访时,洪海涛曾说:“达到人与车床合一,才能把活儿干到最好,车床已经成为了我身体的一部分。”一台车床,一把车刀,一双巧手,一颗匠心,成就了洪海涛的大国工匠之路。
实干创新的“主刀手”
“车削生鸡蛋”,只是洪海涛技艺精湛、善于创新的一个缩影。洪海涛说:“创新是航天科技发展的灵魂,作为一名一线技术工人,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其实,除了打磨点火孔,他承担的加工任务还有很多,在生产加工中遇到过的难题更是不胜枚举。
洪海涛加工的某型号产品,由于结构特殊,在车削时会产生椭圆、变弧、波纹等不规则变形,他凭借自己多年的机械加工经验,经过认真分析和反复试验,创造性地发明了“三三旋转找正法”,大大提高了产品合格率,每年都会为公司节约成本40多万元。为攻克另一型号产品薄壁回转体的加工难点,洪海涛对超高强度钢车削进行多次改进,创造和总结出弹性软爪、同心夹具、交替车削等一系列保证精度的技术手段和加工方法。在加工某型号铝试片时,洪海涛独创了“镶嵌工装法”,还自制了“镶嵌工装”,一件产品原来90分钟的总加工时长缩短为1分钟,不仅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他在钛合金、不锈钢等材料的车削,以及在薄壁件、细长轴、特种螺纹、多头蜗杆等加工难度大的零部件车削加工中,也摸索出了许多技术绝招……
多年来,洪海涛创新、改造10多件关键设备,攻克了许多关键零部件的加工难题,解决了多项生产瓶颈问题。他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工厂车工线上的“主刀手”。他用成绩一次次证明了自己,先后荣获青年岗位能手、文明职工、十佳青年、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航天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
德技双馨的好师傅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谋一行,谋一行就要钻一行。”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洪海涛就时刻谨记同为航天人的父亲对他的教诲。
1994年,20岁的洪海涛技校毕业进入工厂。进厂之初,他其实很害怕参与技术攻关任务,担心自己做不好、做不细。是师傅对他悉心教导,让他与车床建立起越来越深的信任和默契。没几年,洪海涛就熟练掌握了自己的业务本领,成为一名技术骨干。“我有两个师傅,如果没有他们对我的鼓励和信任,我不会有今天。”朴实的他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洪海涛的师傅刘孝义,是位曾经把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的老航天人,带过的徒弟一批又一批。上世纪90年代初,刘孝义曾接到一封邀请函,对方以优厚的待遇挖他跳槽,但刘孝义拒绝了。师傅的这次选择,不仅坚定了洪海涛的航天梦,也给刚刚参加工作的洪海涛上了一课——一定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像师傅那样,做一名光荣的航天人。
2009年,洪海涛也遇到了和当年师傅一样的选择,深圳一家公司以年薪20万元邀请他加入,这差不多是他当时收入的三四倍。当时洪海涛父母已退休、儿子还小,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他也曾心动,但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单位。洪海涛说,自己舍不得家人,更舍不得车间里日夜相伴的车床,舍不得离开这个奋斗了20多年的地方。
现在,洪海涛自己也成了师傅。2010年,新职工小张成了他的徒弟。当时,小张对工作程序还不是很熟悉,每当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洪海涛都会耐心讲解操作流程,鼓励小张树立信心。他上班时手把手地教,下班后又像大哥一样关心小张的生活。经过3年的历练,在2013年红岗公司的导师带徒活动中,洪海涛与徒弟荣获了优秀奖。现在小张出徒了,也成了一名技术过硬的好手。平时经常有工友向洪海涛讨教加工工艺,他都会毫无保留地讲解和分享。他还会经常主动给年轻职工讲经验、讲方法,获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我们的思想有多远,我们的脚步才能走多远。”洪海涛的话深深影响着他的徒弟和周围的人。工作中,洪海涛总结出“五勤”工作要求:腿勤、嘴勤、脑勤、手勤、眼勤。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勤奋就能有收获,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家三代的强国梦
一直以来,洪海涛接到的生产任务,往往是工艺精度高、尺寸多、批次任务数量多。在生产任务最忙的时候,他需要在3天中赶出24件产品,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洪海涛在车间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要多,对工作的标准比对生活的标准要高得多。单位的活儿干好了,家里的活儿就落下不少。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洪海涛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事主要落在了妻子的身上。
性格内向的洪海涛,平时话很少,给家人的陪伴也不多。不过,每当儿子过生日,洪海涛都会把亲手制作的各种兵器模型和各种军事题材书籍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儿子。洪海涛不在家的时候,儿子就在这些东西的陪伴中长大,并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成为一名军事爱好者。现在,这些飞机大炮模型全都整整齐齐地摆在儿子的书架上,见证着一个小军迷的成长。儿子立志报考军事院校,这让洪海涛倍感欣慰。在他看来,儿子的志向,同样是对家中两代航天人强国梦的继承。
洪海涛说,当看到自己参与研制的产品在阅兵式上接受检阅,他感受到了“强国威、壮军威”的那份荣耀。现在,他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儿子能够考上理想的军事院校;另一个就是能够到导弹发射的现场,亲眼看一回实弹发射的那一瞬间……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红岗公司)
(责任编辑/高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