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2018-08-30姜岩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14期
关键词:科技发展

姜岩

摘 要: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对于我们高中生学习而言益处颇多,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古代地理与历史,另一方面丰富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所以探索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也成为了现下高中生文化学习及课外拓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毕竟在古代中西科技水平的发展及历程都相差很大,对于目前过分崇尚外国科技的我们而言,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既可以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能够让我们引起历史反思,在古代艰苦的条件下科技的发展不低于西方,而现在我国却是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大国需要大力发展科技,而这也正是我们将来需要完胜的历史任务,建设科技社会建设,富民强国。本文对地理环境与古代科技的研究主要是借助课本与网络,对于两者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从而了解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为了明确阐述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所以会着重对中西方的地理环境入手,引用对比的形式凸显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中国古代科技;影响;中西方差异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4-0239-02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现代科技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同,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科技的发展基本已经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国家的教育程度及发展重视。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由于当时科技水平低,自然环境恶劣以及人文环境的封闭,古代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更多,其中地理环境是我们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明确了解的,除却地理、历史及政治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科目缘由外,更多地是我们高中生现在的民族感、祖国情怀并不深,确切点来说是不够爱国,受到现在社会网络环境与文化环境对高中生影响,崇洋媚外、轻视祖先等情况在高中生中也比较普遍,比起国内制造产品更追求国外高档货,比对其了解中国历史更羡慕国外的“人权自由”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需要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国家发展,明白自身所处的環境,也真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是展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让学生更好地明白中国文化魅力,利于高中生文化学习,促进学生文化认知的优良途径。

1 中国地理环境

1.1 中国地理环境概述

从海陆位置来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处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从半球位置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而维度位置则是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同整个欧洲面积相当。中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2′30E),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29'59.79"E),最南端在立地暗沙。领土一共是960万平方公里,实际上古代中国的地理领土更加广阔,目前是世界第三大国,占据世界总面积的15%,不仅有内陆平原盆地等水土优良地区,也有广阔无垠干旱、半干旱的内蒙古高原和自然条件严酷的戈壁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恶劣地带,也有喜玛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等自然屏障地域,虽然在现代地理环境很难阻碍人类的交流及发展,不过在古代这些险恶的环境就是一道道天然的屏障,将人分隔在不同的地区也就形成了如今民族特色各异的中华文化。

1.2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地理环境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地理环境一共有三个特点:

其一是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和季风带,作为世界五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的中国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其的形成并不是古代人们具备天生的发展农业及农业技术天赋,而是所处的地理环境具有优渥的农耕条件以及季风带,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基础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领先发展。在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南新郑裴里岗和舞阳贾湖、河北武安磁山、陕西西安半坡和临渔姜寨成为了开始了古代人们的原始农耕生活,至今还有遗址可以作为证明,高中历史书上的半坡人以及河姆渡人就是典型的农耕生活居民代表。所以虽然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组绝了交通,但却有着丰富的内陆资源。相反地比对其西方,欧洲虽然交通便利但自然产物严重缺失,虽然西方地区利用交通条件进行物资运输以糊口,所以也就导致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多数与农业起源相关,而西方则是交通相关。原始农耕生活使得土壤肥沃,垂直节理发育,有利于毛细现象生成,具有自然肥效也就促进了石铲、石锄等农工科技产品出现,也会开垦与试种直播,开挖水井及水渠等进行农田灌溉。

第二个特点就是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地表资源。由于山脉以及河流等等天然屏障物以及交通环境的封闭,使得古代原始居民为了确保生存都热衷于农耕,也就使得人们更加安于一方,没有市场依赖的必要,所以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是不发达的,当时更多地是农业经济,也受此原因导致原始居民更加的保守以及孤立,对人的影响也是对科技发展的内在影响,环境封闭以及交通工具的落后也阻碍了科技的传播以及学习,这一点从高中历史书上不同地区出品的器皿可以看出,半坡人以及河姆渡人地理环境的不同,也就使得他们耕种的农作物不一样,使用的工具也不一样。所以在内部动因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使得古代科技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已有条件下才能够创造出来,换言之所有科技产品都是在原有地表资源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够创造出来的。地表资源的丰富一是体现在水资源丰富上,丰富的水资源不仅有利于农田灌溉,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也带动了物质的循环,其二就是土地资源优渥,优渥的土地资源使得人们生活依赖性增强,多数人们为了确保生活以及生存将主要精力头放在了农业相关事宜上,其三就是食物资源的丰富,除却农耕以外人们还会进行狩猎生活,大地上的食物是源源不断的,例如动物或者酒,饮食文化的发展也满足人们对生活的基本追求。再者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从政治的角度而言,统治者对对于军事技术的发展重视度远远不足农业,不过也正是以往内如此导致西方的军事技术优先于中国,这也制约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方向。

第三就是落后的周边部落和周边小国,从高中历史书以及初中历史书上可以知道,古代中国从原始走向王朝统治,多数环境下还是周边部落以及中原诸国的政治体系以及经济体系,从周超起,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周边夷狄胡族多数生活在草原或者是沙漠绿洲中,所以基本都是游牧狩猎的生活形式,而中原地区地势平缓水土资源丰厚,所以多数是农耕生活,人们满足基本的生活保障后率先进入了礼乐文明时代,而周边的部落地理环境不同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落后导致他们在知识方面的缺乏,也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汉朝开始就有周边部落与中国国家的良好频繁交往,直至唐代开始于周边的日本、朝鲜等小国交往,一方面由于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在国家交往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周边小国为了避免大国的伤害大力引进中国文化,自我中心的古代中国也就形成了固步自封的发展境地,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外国像它学习,而没有主动进行过平等的文化交流,也就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交流学习,所以导致最先崛起的中国古代文化反而在近代衰落的越快。

2 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从我国古代地理环境及科技发展水平来看,地理环境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两个个方面,其一是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为早期多元化的科技萌芽,我国西北草原地区,由于地势及自然环境,多数都是游牧区,人员流动及分散性强,也就难以形成科技文明,而长江中下游及黄河中流处于中原地带,不仅丰富的水资源及土地资源,气候也受太平洋季风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土地的依赖使得人们世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聚集性强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在农业上劳心费力,从而较易形成科技文明,农业具有地域集中、固定的特点,所以相对的科技也形成了聚集、继承、发展的特征,也就使得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起源于农业区,而不是游牧区。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不同地区生存的人们生存基础不同,形成的科技文明特色也不相同,像起步较晚的游牧地区的科技文明,更多在于军事狩猎的基础上发起科技文明,因为游牧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同于中原地区,难以自给自足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搏斗,猎取食物及生活所需品,所以军事科技文明的发展贴近游牧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工、诸子百家这歇文化中蕴含的科技文明都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直到后期交通工具的逐渐发达,才使得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逐步逃离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二就是地理环境决定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中国古代的发展基本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多地是人、农作物、动植物与土壤、气候、季节和其它自然环境,不同于古希腊对天体运动的运行的因果关系的观察,古代中国人是根据天体运动的位置进行季节的划分,探讨的是天体运动的功能而不是天体运动的本质,这也是中西方科技文明发展的区别。同样在万物的科技研究中,早期西方对于万物的形成以及转化更加关注,而古代中国则是更加关注万物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在于五行和阴阳平衡及维持,这样的看法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有机功能性自然观,跨过事物的因果关系直接对问题进行解析探讨。有机性功能自然观的另一个有点在于技術的寓意及体现,有机性功能自然观对于科技发展是根据万物原有的形态进行科技的研究,例如鲁班参考锯齿形的草创作出锯子。第三个有点是具有综合协调性,古代社会不同于现代,虽然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例如医疗水平极低,但对医疗的自然观研究却十分的优越,例如五禽戏、养生之道等等,这些超前的医疗研究依旧是现代社会的隗宝。所以由此可见有机性自然观不仅解决了科技问题以及协同问题,更对中国科技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科技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在汉朝,而汉朝前期风行黄老学说,主张修生养息,这一点也与有机功能性自然观十分贴合,从而促进了冶铁技术、造纸术、数学、历法,天文历法体系等初步形成,到后期的隋唐宋元达到发展高潮。虽然宋元后期中国科技发展缓慢,但就整体发展水平及综合国力来看,知道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前,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都是走在世界前列。

3 结语

综上所述所以从古代科技的地理环境来看,优渥的农耕环境使得古代科技最先向农业靠拢,而相对的也正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古代科技的发展处于固步自封状态,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对古代科技的发展是双面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中西方科技发展走向不同,同样也是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的发展出现不同的分支,中国古代科技是起源于农业地区。

参考文献

[1]卢焱.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11-14.

[2]陈新立.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史学理论研究,2008,(02):110-120+160.

[3]张慨.中国古代绘画地域性研究述评[J].艺术百家,2011,27(01):195-202+78.

[4]朱亚宗.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科技创新——科技地理史与科技地理学核心问题试探[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05):61-66.

[5]史兵.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J].体育科学,2007,(08):3-24.

[6]唐晓峰.“反向格义”与中国地理学史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46(02):81-91+144.

猜你喜欢

科技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