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胃部地带”
2018-08-30不小可
不小可
上世纪90年代,如果有人问起上海最有名的美食街,回答几乎是不假思索的三条路:云南路、乍浦路、黄河路。
云南路上老字号最多:小绍兴白斩鸡、小金陵盐水鸭、鲜得来排骨年糕、大壶春生煎馒头、燕云楼烤鸭、五芳斋粽子、洪长兴涮羊肉、大世界酒酿圆子、长安饺子楼百味饺子、绿杨馄饨店三鲜大馄饨……其中的一大半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也正因为云南路汇聚上海、淮扬、广帮、京帮、杭帮、川帮、清真、西北等各地风味菜点,它早在1991年创办之初,就被赋予盛名“大世界美食街”,1998年才更名为“云南南路美食街”,还在1999年上海市首次市级商业特色街评选中被命名为首批十条上海商业专业特色街之一,见证了上海特色化商业街的兴起。当时民间还有一句俗语:“步入云南路,口福,口福,淌下口水无数。”
同样让人流口水的,还有黄河路和乍浦路,一条紧邻上海中心地带人民广场,另一条与最具市民生活气息的四川北路相接,都稳居上海的心脏地带一旁,是标准的“胃部地带”。
與云南路的“老派”相比,黄河路和乍浦路也各有气质——黄河路上多酒家,一家家都金碧辉煌,进门就是水晶吊灯,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腾飞和审美水平。而乍浦路上更多“小而美”的酒家,装修同样精致,却不必金光闪闪,洁净的白色印花台布、舒适的沙发槁、落胃的小菜、一桌饭菜大约要价100元——那是上海人终于开始下得起馆子的时代,也是个体户经营如火如荼的时代。时隔30年,倘若再调查一番当年的酒家老板今在何处,结论很可能因人而异大相径庭——有些老板生意做得更大,全国都开出了以自己命名的店家,还有一些,因为暴富之后参与更多金融投机甚或犯罪,早就在提篮桥蹲了十几年,此刻已进入人生下半场。
在时代的飞速前进中搭上列车不易,在车轮滚滚中懂得安身立命就更难。
现如今,当再被问起上海最有名的美食街,却是一时语塞一城市的高速发展,连“中心地带”都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城市副中心”一个接一个崛起,以家为圆心,方圆5公里内的商圉,两只手都数不过来,每个商圈里都有数不尽的美食店,哪条路还能独霸一个“最”字呢?沧海桑田,第一个取缔掉的,就是这个“最”字。
有趣的是,美食文化不仅在城市各个副中心落地开花,在许多“大路”背后的“后街”,也有着味蕾之花悄悄绽放的土地——奉贤路、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进贤路、吴江路、虹泉路、昌里路……隐藏于闹市的“后街美食”,你留意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