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 芦
2018-08-30木子
木子
夏秋两季,上街买菜,我总是隔三差五地买一两个嫩葫芦回来,次数多了,妻子就打趣“你快吃成葫芦了!”,我则说“没见谁天天吃土豆长成土豆了呢!”其实妻不知道对葫芦我有着特殊的情结。
葫芦按形状大体可分为三种,长把的、短把的、两个球形相连的;在乡下,长把的叫勺子,短把的叫葫芦,两个球形相连的叫“丫丫葫芦”。从用途上看,葫芦成熟后,长把的锯开当勺,短把的锯开做瓢,“丫丫葫芦”因其形状独特、寓意深刻,大多当作工艺品和装饰品。
葫芦瓢被人们当作生活器具由来已久,唐朝诗人张说的《咏瓢》诗中写道“美酒酌悬瓢,真醇好相映”。葫芦好吃,人们也并非不知,《诗·豳风·七月》中就有记载“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可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农村里,由于生活器皿尤其是金属器皿的缺乏,南瓜茄子当菜吃,葫芦却不舍得,家家户户都是等深秋初冬,葫芦瓜熟蒂落,从中间锯开,煮皮去瓤,一分为二,一个葫芦变成两个瓢或者两把勺;舀水挖面,盛干的放湿的,是少不了离不开的炊具和生产用具。与金属器皿相比,好处是再生环保,缺点是不经摔不耐磨。金属的稀罕买不起,瓢勺不小心被摔破了,老人们一般也不会扔掉,通常用麻线把裂缝缝了,舀水不行了就挖面,湿的盛不了就盛干的,直到破碎得再也无法补缀。谁家的锅碗都会碰到勺,舀汤的勺子经常与锅底盆沿相摩擦,日子久了,勺子的外沿会凹进去一块;凹进去的勺沿光滑圆润,每当谁家的小孩子长“炸腮”(腮腺炎),发病之初,母亲或奶奶往往用光滑的勺沿剐患儿的腮部,嘴里还念念有词,祈祷能早日康复。当时感觉非常纳闷,现在想想无非是增进血液循环罢了。因为是炎症,用勺沿剐大都收效了了,眼看着腮帮子一天天鼓起来了,没办法只好把柏树叶子捣碎,活了鸡蛋清来敷。经济更拮据的人家,葫芦瓢也有的被绑在长木杆顶端,从河里舀水浇菜,叫做“舀瓢”。
短把葫芦从把子顶端平着锯开,掏空里面的瓜瓤,也可以做容器,叫做“葫芦头”。因其不透光不进水,密闭性好,常常被用来放种子等贵重物品。但也因其深藏不露,包容性吸纳性好,外人猜不方看不透,被人们赋予了额外的寓意。比如形容有人少言寡语,不善言谈,就开玩笑叫他“闷葫芦”;猜不透对方心里想的啥,就说“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还有葫芦密度小浮力大,难以下沉,当人们遇到层出不穷的棘手问题或麻烦事端時,不禁会感叹“摁下葫芦起来瓢啊!”于是葫芦又由生活生产器具化入了人们的乡言俚语。
晓得葫芦是美味,多亏那年夏天的一场暴雨。1978年春,母亲在猪圈旁种了棵短把葫芦,靠近猪圈,土肥水美,葫芦长得枝繁叶茂;日子不长,绿油油的藤蔓就爬满了木架,“一架翡翠一藤花”,丰满圆润的葫芦娃提溜八挂长了一架。谁料那天晚上一场暴雨,八个葫芦刮下来仨,把母亲心疼得念叨了好几天。尽管母亲的瓢子少了六个,可我们的美食却从天而降。面对三个鲜嫩的葫芦,母亲变着法子做给我们吃,一个用猪油炖了吃,柔软爽滑;一个剁馅包饺子,香气馥郁;第三个自己舍不得吃,送给了爷爷奶奶。虽然时光已过去三十年,可那葫芦的鲜香醇厚却仍在舌尖回味!
后来,生活条件慢慢改善,葫芦做的瓢和勺子等器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金属或塑料制品替代,人们年年种葫芦,除了对往日的怀恋,更多的是用来提食欲饱口福,或者用“丫丫葫芦”制作工艺品,装点生活。
其实,葫芦特别是“丫丫葫芦”还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元素之一,其圆润造型和美好寓意,常被中国古老建筑和居家装饰等所应用。归纳其象征意义,一是谐音“福禄”、“护禄”,比喻招财纳福,富贵吉祥;再是藤蔓绵延,果实累累,种子繁多,比喻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三是因其口小肚大能吞纳,外形圆滚有曲线,是吸邪化煞、镇宅健体的吉祥器物。
千百年来,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葫芦,从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度,到解馋果腹,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逐步融入了古老的华夏文明,成为炎黄子孙的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和许多美好风物一样,有价值而长存,赋美好得流传;即使被人们称作“闷葫芦”,又如何呢?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