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收时节卖冰糕

2018-08-30管保清

西部散文选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冰糕麦收蛤蜊

管保清

1988年,四年级下学期。

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大、很成熟了,是时候做点事情证明一下自己了。

麦收总是来得那么猝不及防,昨天还带青头的麦穗,经过一天毒日头的暴晒,今天就黄了,且低下了头,如果明天之前不收割,便什么都迟了。形容一个人分不出轻重缓急,通常会说“麦子掉头了还是该吃吃,该睡睡”。

麦子成熟是从内陆先开始的,逐渐往海边蔓延,因为受海水的影响,海边夏天温度要低于内陆,且昼夜温差小。

麦收季节,从天不亮开始,放眼望去,田野里到处是人。那个年代,没有收割机,收获麦子有两种方式:一是割,比较省力,也比较快,不足之处是留下麦茬,为接下来的玉米种植增加了很多不便。二是薅,力气活,手上会磨起泡来,优点是能捆成大个,便于拖拉机运输。

对于农耕民族而言,麦收是一件仪式感很强的事。收获的同时,又是家庭的聚会,也是乡亲能彼此见到的季节。

那时候还没有矿泉水,冰糕(雪糕)与崂山可乐是标配,也是高配。

经过长时间的密谋策划,我和几个同学决定去卖冰糕。

从小到大,母亲对于我做出的决定,总是支持的,她始终觉得她的儿子很优秀,真奇怪,她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父亲没有明确表态,他不反对就已经是最好的支持了。

每个家庭几个孩子中,都会有以下几个角色分配:任劳任怨的老黄牛、自封的副家长、没心没肺的自然呆萌、想法多多的创新者。在这个事上,自封的副家长自是要分析利弊一番,最终得出否定的结论,怎奈我意已决,谁也阻挡不了。

先得有个冰糕箱子,木头的基本是奢望,那就就地取材吧。找来一个纸壳箱子,自己用面熬了浆糊,找来白纸将六个面糊上,用钢笔在后面写了大大的“冰糕”两字。

母亲为我缝了一床小小棉被,用来裹住冰糕箱子。

交通工具是个现实问题,家里有三辆自行车,父亲一辆,大姐一辆,二姐一辆,现在不记得当时骑的是哪辆了。

不到六点,带着母亲给的十元本钱,我便和同学们出发了。冰糕厂在离家四公里的薛家泊子,一路狂奔,到冰糕厂发现人并不多。先批发了五十支,每只三分,还额外送两支,大抵是考虑到卖冰糕的辛苦,让卖冰糕的在路上吃的。心已按捺不住,刚出冰糕厂,便兴奋地喊了起来“冰糕——冰糕——”,结果还没到家,五分钱一支,全卖完了,那种喜悦啊,无以言表。

火速折回,这次批发了一百支,一路吆喝一路卖,快到家的时候,基本卖的差不多了。

这生意,旗开得胜啊。

第三次回到冰糕厂的时候,前来批发冰糕的站满了院子,冰糕厂已是供不应求。大约焦急地等待了半个小时,才排上号,本打算批发200支,怎奈限购,每人限量100支。

……

第四次回到冰糕厂的时候,人更多了,终于轮到我,批发了100支。并被告知生产能力有限,下午不对外营业了。

旁边有人说,黄岛卧棚那里有个冰糕厂,货源充足,不光有冰糕,还有大雪糕,批发价一毛二,零售价两毛。

在卖完了从薛家泊子冰糕厂第四批发来的100支冰糕后,已经赚了七块多钱了。创业的热情在持续高涨。和邻居家的东升一商量,去卧棚!虽然有10多公里,但哪算什么呢?

时间是中午,天气晴朗,太阳是那么无私地照射着大地,骑了十多公里之后才发现,肚子已经很饿了。一顿饭算不得什么!脑子里只有卖冰糕!卖冰糕!

这次不能再来回跑了。

索性把手里的钱全部换成了大雪糕与冰糕。那种一毛二的牛奶大雪糕啊,又香又甜,构成了我童年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路经过盐场,人烟稀少,全然不像上午那般供不应求。

难道,我要把连本带利的一盒子大雪糕与冰糕化成水?蒼天啊,欲哭无泪。

那一年,胶州湾盛产蛤蜊,大石头周边的徐戈庄、张戈庄、小石头、十字路园几个村的很多人发了蛤蜊财,一条船,两个人,一天的收获在2000到4000斤之间,蛤蜊价格根据质量在一毛八到两毛三之间。

每天下午,归来的船只浩浩荡荡。这些渔民一天挣了别人好几个月的钱,舍得吃,是我的重要目标客户。

还有就是来买蛤蜊回家煮熟了扒肉晒干挣钱的人一天一个家庭能挣10到20元,钱虽挣得辛苦,但也舍得花,尤其是两毛钱一支的大雪糕。

目标市场已然明确,出发!

屋漏偏逢连夜雨,走到小石头村东的时候,车链子断了。

管它呢,推着走!

到了大石头,我遇到了前来推蛤蜊的大姐和二姐。她们说,我的叫卖声已经夹杂着哭声了,我说,哪里啊?我是累的。

果然很好卖。但批发的太多,市场饱和了。

怎么办?怎么办?

寻找新的市场,途径徐戈庄、十字路园、可洛石、孙家沟,一路叫卖。

当库存越来越小的时候,喜悦感取代了担心,至于劳累,那都不是事!

一村妇买了一支冰糕、一支雪糕,共两毛五,给我一块,我找给她七毛五。对方说,不对,应该是八毛五。两毛加八毛等于一块。任我挖空脑袋跟她解释,她还是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这时经过一个路人,应该是她的大伯哥,我俩决定让他断理。这男人说我是正确的,女人不再和我犟,嘴上还是喃喃地说,两毛五加七毛五怎么会是一块呢?

到家的时候,天快黑了,倒出塑料袋里的厚厚的一沓子纸币和钢镚,数了又数,去掉本钱,赚了21元。

21元,大抵是那个年代一个工人的半月工资吧。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猜你喜欢

冰糕麦收蛤蜊
又是一年麦收时
下厨记
蛤蜊的不同吃法
蒸鸡蛋加几颗蛤蜊味道更鲜
冰糕与少年
豫北小麦开镰收割
一支冰糕的记忆
冰糕为什么会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