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清华辞职背后
2018-08-30黄璐
黄璐
施一公作为新一代归国科学家中的佼佼者,一直处在舆论场前端。他也被媒体理解为一个能提供新思维的人。他将会为中国高等教育注入怎样的新鲜血液?
2018年1月,一则“施一公请辞清华副校长一职,全职执掌西湖大学”的消息引起热议。
4月23日上午,有自媒体发布名为《宗庆后曝猛料:施一公请辞清华副校长是还不起房贷》的文章,称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2018全球CEO发展大会上称,施一公之所以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主要是因为收入太少买不起房,引起网上一片喧哗。这当然是不实消息,但依然让本就惹人注目的西湖大学更加吸睛。
海归教授不适应体制内教育另辟蹊径?西湖大学有什么不一样?成为下一个南方科技大学还是中国的斯坦福?施一公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当时正在筹建中的西湖大学,或许是在寻找一种新的可能。
参与改良国内学术生态
施一公196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1987年保送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95年获得美国约翰霍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8年,施一公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工作,全职回到国内,2009至2016年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5年起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在他的治理下,清华生科院有了长足进步,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回国以来,施一公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2010年,他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在《科学》杂志发表《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批评了中国科研文化的弊端;2011年,在第一次参选中科院院士时,施一公的落选引起社会上的种种议论;2013年,他再次申报中科院院士并于当年12月当选。
2015年12月11日,施一公当选为《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2015年度科技人物,并出席了当天的颁奖典礼。很少公开发表谈话的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觉得从海外回来水土不服是正常现象,这也是融入的过程,既是我适应国内,也是我参与改良国内学术生态的过程。回国8年了,我已经完成了这样一个过程。”
众人都在猜测他这番话的深意。
2016年12月,施一公出任西湖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并于今年1月从清华辞职转而全身投入西湖大学的运作。
有分析认为,对于施一公而言,体制内也许未必是大展手脚、施展抱负的最好平台。另一方面,美国的一流大学如哈佛、耶鲁与普林斯顿等都是私立大学,从中国目前新时代的改革大海和长远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本土也应该生长出优质、顶尖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学术大咖汇聚西湖
在众人纷纷聚焦施一公的转身之时,这所备受关注的民办学校到底是什么来由?
4月16日,民办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在杭州召开了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第一次会议,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名单一经公布,立刻刷新了我们对民办大学的固有印象。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西湖大学校董会成员的名单吧:
校董会名誉主席:杨振宁(物理学家)
校董会主席:钱颖一(经济学家)
校长: 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
副校长:许田(前耶鲁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副校长:仇旻(原浙江大学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事实上,西湖大学,其前身是位于杭州市云栖小镇园区的西湖高等研究院——2015年由施一公、陈十一、饶毅、潘建伟、钱颖一等10人发起成立,施一公担任院长。
西湖高研院吸引社会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汇聚了很多学术大咖,他们分别是高研院生物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理学研究所、前沿技术研究所的领头人。
陈十一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现在是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潘建伟是中科院院士,现任中科大常务副校长,同时是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的首席科学家,他领导的团队2017年刚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其运行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快24万倍。
钱颖一是著名经济学家,曾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2009年时,他获得了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孙冶方奖。
张辉曾参与创立中星微电子,2005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是中国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芯片设计公司,张辉现在是创毅科技集团董事长。
王坚现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曾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可以清楚看到的是,西湖大学通过聘请顶级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及其他顶尖人才,组建了理学、前沿技术、基础医学和生物学四个研究所,分别由潘建伟、陈十一、饶毅、施一公领衔。
有一批高精尖人才和有教育理想的学者、科学家的智力投入和管理,再加上基金会的筹资,西湖高研院和西湖大学的建设进入快车道。
2015年7月,杭州西湖教育基金会成立,主要的捐赠人包括龙湖集团董事长吴亚军、北京荣之联科技股份董事长王东辉、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北极光投资董事长邓锋、杭州创业软件总经理葛航、深圳金信诺公司董事长黄昌华和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
让中国高等教育有更多可能
西湖大学创辦团队大咖云集,可让人疑惑的是,中国的公立大学有清华、北大、复旦等一批优秀的大学,这些大学在过去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些大咖为何要“另起炉灶”,去创办一所民办大学呢?作为新一代科学家的佼佼者,他们致力于为中国高等教育注入怎样的新鲜血液?西湖大学到底会带来怎样新的培养模式?西湖大学最终能办成功并成为民办大学中的引领者吗?
早在2017年9月,西湖研究院招收了第一批博士生,19名博士研究生已经入学了。林作宝就是其中一员,他是蔡尚实验室的在读博士。“全国有400多人报考,我们能够被选中是多么不容易。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既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荣誉。”
和林作宝一样,这首批博士生不仅仅是西湖大学的首批学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主要由民办高校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西湖大学的定位是:“小而精、高起点和研究型、有限学科:聚焦科学技术”。与普通大学不同的是,西湖高研院以博士生培养为起点,先招博士,之后再招硕士生和本科生,这是其高起点的体现之一。
2018年1月初,西湖高研院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招生面试活动在杭州举行。从60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申请者中,遴选出了150名候选人参加面试,近30位西湖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参与面试评审。
施一公说,“尽管中国目前没有一流的研究型的民办大学,你能想象30年、40年之后中国还是这样的状况?一定不会,我相信30年之后,在中国大地上一定会有一批能代表中国水平一流性的研究性大学是民办的,这个空白需要一代人携手迈出第一步去填补。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创办这样的大学。”
或许这所西湖大学将会让中国高等教育看到更多新的可能。
(综合摘编自《文史博览·人物》、瞭望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