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中心的中国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分析

2018-08-30倪小健匡夏颖张宏伟

中国临床医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转移率浸润性乳头状

倪小健,匡夏颖,周 平,张宏伟,朱 玮*

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上海 200032 2.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广州 510080 3.南昌市第三医院乳腺外科,南昌 330009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是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的一种形态亚型,也称为IDC伴微乳头状分化,发病率占乳腺癌的3%~6%[1]。IMPC侵袭性高、早期淋巴结转移率高,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较常见,患者预后差。IMPC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也缺乏预后预测指标。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为其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1993年6月至2017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市第三医院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乳腺ID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入选标准:(1)临床资料、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随访资料完整;(2)病理石蜡切片标本完好;(3)不伴有甲状腺、肺、膀胱及卵巢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共615例乳腺癌患者入选,将其中有IMPC特征性微乳头状结构的205例患者作为IMPC组,另410例不伴乳头状结构患者作为IDC组。收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信息。

1.2 病理学诊断标准 IMPC的诊断标准为癌巢中含有典型的微乳头状结构(2003年WHO乳腺肿瘤分类形态学)。分析IMPC和IDC肿瘤的组成成分、病理类型、TNM分期。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评定 活检组织经甲醛固定、石蜡包被后,分析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ER阳性和PR阳性定义为>1%的细胞核染色阳性。HER2阳性定义为(>10%的浸润癌细胞呈现强、完整、均匀的细胞膜染色)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 FISH)阳性。根据2011年St.Gallen共识[2],乳腺癌分子分型包括4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或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结果(表1)表明:205例IMPC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02例;中位年龄46岁(28~74岁);肿瘤直径1.2~7 cm,平均(3.70±0.34) cm,淋巴结转移175例(85.3%)。410例IDC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409例;中位年龄50岁(31~71岁);肿瘤直径2.5~6.5 cm,平均(2.81±0.25) cm,淋巴结转移100例(24.4%)。两组患者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单纯性IDC的淋巴结转移率(P<0.001)。

2.2 病理资料 结果(表1)显示:两组患者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率、组织学分级、PR、HER2、Ki-67、分子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ER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PC中,Luminal B型比例较高,三阴型比例较低。

表1 IMPC及ID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n(%)

3 讨 论

Fisher等[3]在1980年首次报道IMPC;1993年,Siriaunkgul等[4]提出IMPC概念。WHO乳腺肿瘤病理分类中未明确提出IMPC中微乳头状结构所占比例。Ide等[5]发现,淋巴结侵犯率在不同浸润性微乳头比例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研究未分析IMPC中微乳头结构比例,将伴微乳头结构者均归为IMPC组。

本研究中,IMPC淋巴结转移率为85.3%,高于单纯IDC的淋巴结转移率24.4%(P<0.001),与文献[6]报道一致。本研究中,IMPC肿块体积大于IDC。部分IMPC肿块较小者(23例)发生多发腋窝淋巴结转移。IMPC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机制尚不清楚[6-8]。

本研究大部分IMPC患者为Luminal B型 (125例,31.4%),三阴型较少(8例,11%),与文献[5-6]报道相似。Marchiò等[9]研究表明,IMPC的基因型与Luminal B型一致。

IMPC高表达激素受体,ER阳性率为25%~91%[10-16],PR阳性率为13%~82%[11, 13-14, 16-17]。本研究结果与之基本相符。另外,本研究统计得出HER2阳性率为42.2%,与文献报道相符(23%~100%)[11-12, 14-16]。IMPC细胞极向倒转导致基底膜连续性破坏,而HER2主要分布于细胞基底膜[18-19]。对于高危患者,应积极行FISH检测。

国内研究[20]表明,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位于染色体8q24)可以作为IMPC转移和复发的分子标志,其差异表达可能与细胞黏附机制有关;PSCA蛋白和基因扩增检测有助于预测IMPC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纳入全国多中心IMPC病例,旨在提高对IMPC的认识,帮助临床制定IMPC的诊疗规范。IMPC作为一种特殊浸润性乳腺癌,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高、局部复发率高、预后差。IMPC手术切除应充分,术后放疗指征可适当放宽。本研究后续将随访入组患者的生存资料,进一步探讨IMPC患者的预后。

猜你喜欢

转移率浸润性乳头状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高频超声诊断分析
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对照分析
广义Markov跳变系统在一般转移率下的鲁棒无源控制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基于MRI影像组学鉴别浸润性与非浸润性乳腺癌
离散广义Markov 跳变系统在一般转移率下的鲁棒稳定性
影响油墨转移率的机械压力分析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癌变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