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究
2018-08-29孙文文
孙文文
【摘 要】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践行文化自信的培育有益于汇集国民力量,夯实国家软实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文化自信培育不仅能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对整体国民的文化自信的践行也意义重大。高校是培养高素质、新思想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的培育主体大学生更是祖国踏上新征程的时代担当。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是一个全程化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一过程的建构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相融合加以探究,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文化自信培育,相反通过文化自信培育展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在二者的融合中促进文化自信培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价值 融合发展
一、文化自信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本质体现,是對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是种发自内心的、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信念,更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青年自信则国家富强,作为青年代表的大学生的自信就更加重要。虽然大学生对待文化的态度不能代表整体国民的文化态度,但由于文化自身传播的特性,大学生是否秉持文化自信的态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仍有极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大学生文化自信要能接受和认同我国文化,要学会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自身对文化的思索和建构;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通过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以推进我国文化发展的创造性转变;要在多元文化思潮大发展的背景下,要求当代大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对多样的文化加以辨别区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其价值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文化素养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及存在、发展是否与人的文化需要、目的相一致、相适应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文化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目的而实现的有肯定意义的关系”[2]。理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内涵,需对其主客体内涵有清晰的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主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教育层面来看,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是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主体是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个人和集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客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主体发生直接联系并被价值文化主体需要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核心要义即: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与满足大学生对文化价值的追求和信仰之间内在关联的综合。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对其道德素质、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的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同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即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作用。一方面,文化自信培育可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主流的意识形态,强化其优秀的本土文化的认同,在多元文化思潮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对文化优劣的辨别能力,在激烈碰撞中找回丢失的信仰,解决其信仰缺失和价值迷茫的问题,进而明确文化定位,重新构建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培育有利于重塑大学生的价值观”[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思想文化,在文化和价值观发展现状逐渐鱼龙混杂的环境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为大学生营造道德和文化的培育氛围,规范和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培育。正是由于文化自信培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使二者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需要当代大学生辩证把握二者间的关系,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文化自信彰显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
文化自信从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致力于指引人们对主流价值观的信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在多元的意识形态选择中增强文化定力,选择正确的价值观,二者价值旨趣的一致性使其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具备长久性、持续性、全面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最优选择。高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中,高校通过普及一元和多样相统一的价值观念、多姿多彩的人文精神等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将优良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与双向互动性,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同时,文化自信培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存在信仰缺失、文化焦虑等普遍性问题。解决这类信仰丢失问题,就要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加深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把握其精髓,培育其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其次,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入侵。在多元文化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国内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欲主义等文化和价值观错乱的现象。要解决这类现象,就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最后,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承担建设文化强国的责任。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继承和发展中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时代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思想上认同我国文化、在行动上传承我国文化,从而推进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探寻
(一) 宣传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这是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史上的再次与时俱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唯物史观的发展视角上,以其独特的历史定位、开阔的宏观视野和高度的战略决策反映了时代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回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科学指引和战略引领作用,为在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南”[4]。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不断学习和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思想的指引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承担新使命、迈上新征程。同时,大学生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贡献;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高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摆在突出位置。大学生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5]。高校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构筑新青年的中国精神,积攒中国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备深远持久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综合任务,它涉及高校工作和治理的诸多方面。这一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实践经验的累积。首先,注重全民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以及全体老师和领导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探索和研究,运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强化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科学内涵的理性认知,在践行过程中以身作则,在言行上起到模范作用。其次,注重实践养成,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一方面,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规范其行为,促使优良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塑造和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创新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将理论有效运用到实践中,进而在活动展开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创新制度管理服务,全程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具体要求为准,对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重新调整,建立健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行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制可循,依制而施,为制所保。通过这一系列全方位的措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需要文化持续不断的创造和创新,文化创新是高度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文化创新就是坚守自身文化核心价值,传承自身文化的精神内涵”[6]。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创造力的突破,而提升大学生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力,这正是马克思“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以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武装自己,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氛围中立足本土、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获得奋斗拼搏、自由创造、连续不断的文化生命力。这就需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进程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在良莠不齐的多元文化思潮中坚定“中国本土化”的文化自信;第二,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指引,在培育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坚定理想信念,以走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对当代青年造成的文化焦虑和虚无主义的困境,解决价值迷茫问题,建构美好和谐的精神家园。大学生作为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必须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价值有全面的认知和高度的认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在社会实践中结合具体发展实际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出版地:外文出版社.2017.
[2] 王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3] 卢雷,袁久红.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1):142-146.
[4] 王艳玲.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J].政策.2017(11):66-70.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刘带.价值向度:文化自信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 [J].教育评论. 2017(8):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