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塞小说《在轮下》中的二元对立
2018-08-29张璐
张璐
摘要:《在轮下》是黑塞一部具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其中暗含了他对神学教育的批判,本文从阐述主人公汉斯的悲剧式的人生经历,分析了文章的表层结构,再通过小说中的两个角色汉斯和海尔纳,以自我与非我这二元对立的结构主义角度对这部黑塞作品的深层内涵作了分析。
关键词:黑塞;在轮下;结构主义
《在轮下》讲述的是一个德国乡镇地方的天才少年在学校老师和父亲殷切的期盼下,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如愿学院,考上神但终因他的“脱轨”而跌落在轮下,因此不得不辍学,最后绝望投河自杀的故事。
基于结构主义文论的影响,不在局限于文本的表层涵义,在关注文学语言意义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文学自身内在的规律研究,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来把握文学内在涵义,这使我们需要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来把握文本,即从内部对文学现象进行整体透视,进而宏观把握。[1]在这基础上,从结构主义叙述学的角度,对黑塞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在轮下》以结合表层与深层结构来作语篇分析和结构主义解读,可以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文本的内涵、意蕴以及黑塞创作的真实意图。从而让我们能够在整个社会、时代背景以及作家的整体创作活动中来认识作品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一、作为表层形式的文本结构
《在轮下》围绕着主人公汉斯那短暂的人生经历以简单的平铺直叙方式讲述了这个天才在饱受神学学校摧残教育之后绝望自杀的故事,以悲剧的形式使人们在心生同情之时,也能认真反思主人公命运悲剧的缘由,整个作品读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黑塞的作品大多以死亡来结局,主人公经过了长时间的坚持不懈与挣扎也依旧逃不开死亡的结局。死亡事件本身在黑塞那里有着不可言明的侧重,对他来说,这是以死亡这样沉重的代价给读者以最大的警醒作用。《在轮下》这部作品中,少年汉斯也逃不过溺死这样的结局,黑塞仅以一句话“就在这同时,受到这样威胁的汉斯却凉凉地、宁静地躺在黑黝黝的河水里,慢慢地沿着山谷顺流而下。”[2]他的死亡是命中注定的,是当时神学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迫害下铸就的,作者黑塞在文中就已经使用了大量的笔墨做好了铺垫。汉斯参加“邦试”前,大家都没有关注少年的内心世界,反倒是一个劲的灌输汉斯一定要考取神学院这样富有压力的思想,老师只顾着汉斯如何更好的考上神学学校而不停的给他补课学习;父亲对孩子也缺少关爱,只拼命的要求汉斯发奋学习,不顺其心意时就轻则骂重则打的教导。文中以讽刺的手法突出了校长近乎变态的教育方式“在最后一个星期里,这种神化就更加明显了。娇嫩俊美的孩子脸上,一双深陷的、不安的眼睛闪烁着忧郁的光芒,在秀丽的额头上,细微的、流露出智慧的皱纹在抽动,本来就很瘦削细弱的胳膊和双手垂在身旁,带着一种疲惫而优雅的姿态,不由得令人想起波蒂切利的画。”[3]饱受摧残的汉斯瘦弱至斯,在校长的眼里却是考上神学院的保证。作者黑塞通过“他不再是一只什么都可以往里塞的桶,不再是任人撤播各式各样种子的农田,已经不值得再在他身上耗费时间和精力了。”[4]描绘了神学校长和牧师的教育丧失了人性,完全忽视了学生所真正需要的爱与关怀。
就这部作品的表层结构来看,小说的情节模式主要分为:考上神学学校,被迫退学,自杀这三个部分。考上神学学校这看似天大的荣耀对于天才汉斯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为准备入学考试每天熬到深夜,在好不容易考上之后,却在校长和牧师的教导下不肯松懈,在暑假提前学习神学知识,为以后能在人才濟济的神学学校考取第一。在学习中,汉斯并没有感到快乐,在老师们的催促和期盼下只能拼命的往前跑,校长嘱托汉斯“那就好了,那就对了,老弟。千万别松劲呀!要不然会掉到车轮下面去的。”[5]这句话一语成谶,最后真的成为了汉斯最后的结局,不仅跌落在知识的车轮下,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堪神学教育的汉斯最终成了一个神经病“离放假还有三个星期,有一天下午上课的时候,汉斯遭到教授狠狠训斥。老师还在继续斥骂时,汉斯就跌坐在凳子上,开始胆怯地颤抖起来,并且突然嚎陶大哭,持续了很长时间,弄得课也上不下去。”[6]他已经不是学校的优等生,还有轻微的神经衰弱症,最后只能离开了神学学校。一个小镇的天才,一个背负着未来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少年,遭受了命运的打击后渴望回到家乡感受关爱的人,却最终只得到“后来,他便觉察到父亲显然在竭力克制自己,以一种小心翼翼的宽容态度来对待他。有时他还发觉父亲用很特别的审视目光非常好奇地瞧着他,用一种压低了的、不真实的声调和他说话,而且暗中在观察着他,不让他发觉。”[7]身体上疾病的折磨加上父亲这最亲近的人所对待他的态度,让汉斯最后放弃了他的生命。因此汉斯这短暂一生的悲惨的命运由他的父亲和神学学校老师们造成的。整个文章通过汉斯的人生写出了神学教育对青少年的戕害,不止是精神上的,还有身体上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一个小镇天才的没落以及死亡对读者的震撼可想而知,黑塞通过不断的细节描写和铺垫丰富了读者对故事的感官,也同时能体会到作者在少年时的痛苦经历。
二、文本的深层内涵阐释
文本看似只讲述了汉斯悲惨的人生,明白他为何最后选择投河自尽的原因这一简单的故事外,不过细细地琢磨就可以明白,作品的深层结构就隐含在字里行间。其实作者精心构思,巧妙安排,围绕主题谋篇布局,一切灵活多变的章法,都体现了明确的创作意图,一切都是为了突出主题,即揭示隐藏在表层形式下的深层内涵结构。
黑塞笔下经常出现的两类对比式人物的形象描绘。在黑塞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相互排斥而又相互吸引,他们代表两个不同的极:静与动,母性原则和父性原则,思想和艺术,理智和情感,精神和生活,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8]《在轮下》中的主人公汉斯是一个性格腼腆,瘦弱且认真拼命学习神学知识的人,也出现一个与汉斯性格截然不同,喜好批判神学的海尔纳。
受索绪尔关于语言二元对立的基本结构研究的启发,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格雷马斯提出了解释文学作品的符号矩阵模式,他奉行二元对立原则,进行文学阐释。[9]本文从在这个文本中出现的汉斯和海尔纳这两个角色,从二元对立角度阐述为自我与非我的对立,“深层结构”则是人性与非人性的对立,是对神学教育压制人天性,摧残人身心的批判。它们体现在作品的人物身上敢于公然反抗神学的海尔纳体现了自然人性,而苦苦压抑自己屈于神学权威的汉斯经历则代表了非人性的特征。所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常饱蘸作家感情的浓墨,他们是强烈感情的高度概括和鲜明爱憎的集中体现。海尔纳作为自然人性的代表,他思想丰富,才华横溢,性格外向开朗。虽然不容于当时聚居于神学思想下的群体,但可肆意生活,发表自己关于对神学思想批判的评论,而汉斯战战兢兢的生活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制下,除了学习神学知识,不能从事其他各种的娱乐活动,因此生活在压制天性,毫无人性的神学教育下的他身材瘦小,面色苍白还伴随着头疼的毛病。
最后饱受神学教育摧残的汉斯在遇到离经叛道,敢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敢于公开反叛神学的海尔纳时,宛如遇到了内心深处的自我,海尔纳所做的事情都对于他来说就是对压抑自己的神学的一种反抗,相对于汉斯来说,海尔纳就是他不敢做的内心深处的非我。他既想保持自己与海尔纳的友谊,又想不落下学习的选择中体现了一种自我与非我的撕扯。海尔纳需要自己的陪伴与倾听,每天占用汉斯大量的学习时间,而且他不喜欢学习神学知识,喜好发表讽刺嘲笑神学的文章,这对汉斯一个成绩优异的人来说本该是对立的,但他们之间却极为亲近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体现了汉斯真正内心深处的自我,一个在父亲和学校压抑下无法表现的真正的自我,他是通过宛如镜子一般中的“汉斯”即海尔纳体现出来的。
从黑塞的小说可以看出他对神学教育的一种批判,海尔纳就是他自身在文本中的化身,一个完全不限于当时神学教育控制的学生,思想叛逆,做一些老师和学生眼里极度厌恶的事情,到最后坚持做自己而被退学的少年。而汉斯则是他少年在神学教育制度下的痛苦回忆的体现,最后他以死亡给自己这段灰色记忆划上句号,这是对自己遭受神学教育摧残的救赎。
同时黑塞通过小说揭开自己黑色记忆帷幕时,他也借以反映了在当时神学在人们心中近乎是一个穷人摆脱命运的存在,少年们学习神学知识只为通过神学教育的入门考试,在结束学习后成为牧师或者政府官员。这种脱离实际生活的教育,对于没有如愿考上神学学校的学生们来说也是一种无用的学习。主人公汉斯即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神学学校后,这所谓的成功也随着他被学校开除而戛然而止了。被神学折磨后苍白的他回到自己的小镇只能成为一个锻铁的学徒,每天从事毫无意义的敲打动作。这简单的情节极大的讽刺了神学教育的无用和迂腐。最可悲的是主人公汉斯的死亡并没有使他的父亲深刻地反思最终导致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他只把他理解为是上天给他的不幸,他儿子的不幸。无法理解汉斯的死亡其实是汉斯自己对神学的摆脱以及受伤心灵的解救的执迷不悟的父亲依旧只能朝着自己的下坡路接着走下去,可见当时神学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已经成为了他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并没有几个人会意识到导致汉斯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在读者唏嘘汉斯悲惨遭遇的同时,激起对神学教育的反思和深化黑塞真正创作主题。
三、结论
从文本结构的“表层”和“深层”、整体与部分之间以及文本结构与外在于文本的时代因素、社会背景等分析了黑塞作品《在轮下》。
黑塞者正在遭受此等教育荼毒的学生们。从文中黑塞所赋予的两个角色汉斯和海尔纳最后的结局看,一个不敢直面反抗神学的饱受摧残的汉斯溺死在某个深夜,而敢于对正统教育神学学校发出反对不屑声音的海尔纳确并没有什么不幸的描述。这两个鲜明的角色的遭遇对比,突出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内涵,人在自我与非我的撕扯中,人还是要回归自己的本性即自我。
注釋:
方珊,形式主义文论[M]山东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德]赫尔曼·黑塞,张佑中译,《在轮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P156。
[德]赫尔曼·黑塞,张佑中译,《在轮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P156。
同上P98。
同上P89。
同上P96。
同上P97。
高中甫,宁瑛.20世纪德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67。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吴乱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参考文献:
[1][德]赫尔曼·黑塞,张佑中译.再轮下[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张佩芬.黑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高中甫,宁瑛.20世纪德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4]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吴乱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5]陈壮鹰.从心灵黑洞走向现实荒原———感受黑塞小说中创伤记忆的自我救赎[J].德国研究,2010,25(1):57-62.
[6]吴华英.向死而生一一试论黑塞小说创作的死亡世界和超越之道[D].湘潭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