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教育如何在学校网络空间基础上做到常态德育和家校合作德育一体

2018-08-29温明晶

求知导刊 2018年15期

温明晶

摘 要: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如何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学生识读能力与工作记忆广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能力是我们主要的探索目标。

关键词:学校网络空间;常态德育;德育一体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一、家校合作,增强学生培育健康心理的自觉性

搭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时事沟通的双向平台,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时事中,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现在学生对多媒体的使用率非常高,学校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网络带给他们的积极影响,帮助建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利用网络为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网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对一些比较现实的社会问题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与剖析,引导学生从现象看本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主观能动性,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现在很多教育学者都说过“因材施教”,这也是几千年前我们的教育大家孔子所提倡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差异性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对每件事情的观察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对这件事情的解答就不尽相同。如果把每个人看到的那一面都结合起来,那才能更客观地认识事情本身。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德育教学中,我们在讲课时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钻研学生的心理,我们要善于利用社会课新奇、品德课情境化的特点,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网络多媒体这一平台,从而带动他们思考。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实例分析(包含声音、文字、图片、视频)尽可能地优化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方法,打开新的领域。教师对学生适时、适量、适当的提点,可以让学生更加高效熟练地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他们表达出来的思想,认识每一个人,再对他们的认知加以提高和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耐力,还要求教师对教学大纲有清晰并且深刻的了解,这对学生在与人相处,或者是表达自己观点方面都是很好的帮助,尤其像这种思想教育类的课程,更不能照着书本硬搬,只有让学生主要参与进来,让学生设身处地进行思考,才能引起思想的冲击,从而发挥出这门课的作用,这样也是对增强学生培育健康心理的自觉性起到积极作用。

二、常态德育,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尤其是学生思维发展还未健全,对有的学科不能很好掌握,与其他学生有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对其进行调适、疏导,对学困生适时、适量、适当进行感化,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不断的重复训练,实现学生记忆广度的提高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德育课的特点就是作为一种工具来运用,所以这门课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生动,就比如学习《學会相处》这节课时,要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发现相处的重要性,要告诉学生对待每一个人都要尊重、真诚,要理解,要宽容。学生接受了信息之后,会反馈到身边的人,也使学生体会到分享带给人的快乐,可以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在上课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可以说教师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来说是好的开导,我们要把握机会,不能让其流失,引导学困生自主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完善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三、总结

网络多媒体运用到德育工作中并非简单之事,不仅需要“谋篇布局”的思维,更需要时刻关心新动态,把新的知识、新的思想理念不断融合在教学中。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的过程。教师要有热情,要有使命感,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田田.特殊教育如何在学校网络空间基础上做到常态德育和家校合作德育一体[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版),2014(2).

[2]于瑞雪.特教学校空间网络德育教育模式探究[J].中华少年,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