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8-08-29谢俏静

求知导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智力中学语文书籍

谢俏静

摘 要:当前的语文课外阅读存在诸多的限制条件,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发展。文章作者从其现状来分析成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能对中学语文课文阅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现状;成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课外阅读是‘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和‘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强调必须用课外阅读去学习建立‘智力背景,打好‘智力底子,提供‘后方保障”。课外阅读如此重要,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但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却不容乐观。

目前,中学语文课文阅读普遍存在以下现状:一是缺乏阅读条件保障;二是未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三是对阅读书籍种类缺乏针对性;四是缺乏对于书籍阅读后期测评。笔者认为原因在于:

1.阅读时间缺乏保障

在当前教育大潮中,为应付中高考,学校将学生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几乎不留任何空余时间,学生终日忙于应付考试,使得他们偶然迸发出来的阅读兴趣也被束之高阁。长此以往,繁重的升学压力使得学生只能“一心只读考试书”,阅读时间难以得到保障。

2.缺乏课外阅读氛围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尤其是应试教育影响,家长和部分老师尤其反对学生过多地涉猎课堂以外的读物,甚至认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是一种不学无术的表现,因此家长对于学生购买课外书籍的支持度不高,缺乏课外阅读氛围。

3.内容选择随意,缺乏目的性

课外书籍的阅读普遍被当作一种消遣、调剂方式,学生大都倾向于读普通书刊、文学读物,课外读物选择范围狭窄,对课文读物的选择存在随意性和无目的性。

4.缺乏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

教师普遍认为中学生已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其实情况恰恰相反,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并未掌握正确阅读方法。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大都并未学会抓重点和关键词,未领会速读、跳读等阅读策略。长此以往,因缺乏科学的阅读策略,学生阅读量锐减,阅读速度无法提高,直至对课内外阅读失去兴趣。

二、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应对策略

1.以课堂为介,传授阅读知识理念

语文课堂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所应具备的阅读技能往往通过课堂习得,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精读、泛读、速读等能力的训练。因此,教師就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媒介,尽可能向学生多传授课外阅读的知识理论,从而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2.营造良好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过去常以“书香门第”为荣,中堂两边一般都会悬挂“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对联,可见书香气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宋代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向人亦觉语言无味。”浓郁的阅读氛围,大量的阅读,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精神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把握住有限的机会读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积累知识、扩充知识面。

3.指导阅读选择,制订阅读计划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好书可以培养人的德性情操,因而是必须谨慎对待的大事。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个性的活动,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也是个性的表现。教师应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阅读选择。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可指导学生做好阅读计划。

4.更新教师观念,加强方法指导

当前,部分教师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不够,因而忽略了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且由于其自身长期生活在工作相对稳定、变化不大的学校环境中,养成了求稳怕乱、趋避风险的思想,这种习惯养成的惰性会成为积极主动探索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阻力。此外,由于教师自己长时间不读书导致自身指导能力逐渐缺失。长此以往,教师思想观念得不到更新,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就无从谈起。鉴于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徐道生.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23):24-25.

[2]郑孝芬.中学语文课外阅读调查的几点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5(3):33-34.

猜你喜欢

智力中学语文书籍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书籍与少年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