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数据到用户的“最后一公里”
2018-08-29
2017年7月,西安市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以下简称“数据中心”)顺利通过了项目验收。数据中心的建成和启用,为拉近国土资源数据与用户的距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西安市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速了数据利用过程,为西安市国土资源科学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全天候服务。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历史及面临的挑战
西安市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始于1998年全国第一次土地调查时期。信息化建设成果在当时为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建设方案受到当时信息化建设理念影响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项目被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进行建设,子系统之间相对独立,数据寄生于各个子系统,数据间存在大量冗余和版本差异。各业务部门之间数据交换方式依然以传统的人工方式为主,进行数据综合利用较为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土资源数据在各个系统中积累的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明知有数据,就是利用难”的被动局面,导致国土资源数据这种特殊国有资产未能体现应有的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安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包括国土资源数据爆发式增长、海量数据低效利用、国土资源管理规范化、用户利用数据门槛过高等。现存的诸多子系统已很难支撑用户对数据高效利用的普遍渴望。曾经零敲碎打式、大拆大建式、单打独斗式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耗费了大量的资金、时间和管理成本,在信息化低效建设的怪圈里打转,这些问题,在新时期信息化建设中都将被视为不可取。
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国土资源数据管理利用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散、乱、难、窄”四个主要特点。“散”是指大量国土资源数据长期以来,被散乱分布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当中,数据综合利用的过程似盲人摸象,难以全面掌握数据家底;“乱”是指各类数据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虽然一部分数据有国家标准,但还是存在很多非标准数据,这部分数据标准多依赖于信息系统承建方的厂标,各承建方之间的厂标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难以兼容,导致宝贵的国土资源数据被封存在特定的系统中无法摆脱;“难”是指数据综合利用的过程异常繁杂、艰难,数据的数量和利用需求增长速度远远超越了系统的升级节奏,越来越多的数据需求需要花费大量人工和时间成本来完成,专业技术人员颇感头痛,更不用说一般数据用户了。“窄”是指分享渠道狭窄,花费大量成本形成的数据成果因为没有高效、便捷、丰富、简单的分享渠道,限制了数据价值的最大化,这种情况就像大山里的果农,遇到丰年成果却运不出大山而烂在地里。
突破瓶颈建设数据中心
2016年,西安市在找准问题的基础上集中发力,启动了“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建设,这次我们一改以往购买成品系统的建设思路,决定采用自主设计、委托实施的方式,与项目中标单位进行充分交流沟通,确保理念上一致、思路上清晰、建设目标明确、项目管理严谨、实施过程科学。实践证明,这些原则最终成为项目顺利建设的根本保障。
在“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点很多,其中,数据到用户的“最后一公里”成为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我们认为,再多的数据、再好的整合、再科学的算法、再大的价值,若不能让用户便捷地利用数据,新增的数据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不能给用户提供充分的数据“获得感”,那么,“数据中心”的建设效果将大打折扣。
为此,我们在设计之初就提出一套建设理念,用于指导“数据中心”建设,即始终坚持以“数据为核心”,构建权威有序,标准开放,随需而变,简单敏捷的“数据超市”。将以往被动式数据服务模式进化为以“数据驱动”的主动式标准化产品供给模式。“数据中心”模拟现实中的“超级市场”运作机制,严格遵循一套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对“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产品包装”“数据产品上架”“数据产品分享”“数据产品应用”进行科学把控。同时,坚持“不重复制造轮子”的原则,选用成熟的GIS、ETL、REPORT软件,通过少量的代码开发对各类强大的功能组件进行粘合,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按照“数据超市”的运行规则协同工作。为了让“数据中心”拥有随需而变的敏捷特性,充分利用模板技术,基本实现了“零编码”扩展。曾经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可以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完成,而且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大大提升了“数据超市”数据供给的敏捷和弹性。
数据中心建设特色鲜明
在“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边建设边总结,逐渐形成了以下十大特色:
第一,坚持以数据为中心。一切围绕数据开展建设,加强维护数据权威性,让数据成为可信的决策支撑依据。
第二,通过深化应用“数据超市”概念,大幅度降低数据利用门槛,拉近数据与用户的距离,将数据价值从封闭的业务系统和少数专业技术人员手中释放出来,让数据深度支撑国土资源管理决策常态化。
第三,核心“三级库”设计,兼顾数据权威性、安全性、灵活性。
第四,项目建设与标准建设“双完成”。没有标准不成方圆,“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遵循“一套标准”,边建设边丰富完善,在项目建设完成时,标准也同时建立完成。
第五,坚持数据“产品化”。数据不应该只是少数专业人员操作的资源,通过数据产品化,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形成标准化数据产品,丰富数据产品线,提升数据产品易用性,降低技术门槛,最终以大规模产品来覆盖大部分数据需求,从被动服务逐步向主动供给转变。
第六,用好各类“模板”,降低编码量,增加系统的敏捷性和弹性。
第七,开放的“数据中心”,将开放视为系统的生命,让数据的价值在开放中进一步放大。
第八,安全稳定。没有系统安全,就没有“数据中心”的开放和发展。
第九,良好的经济性。合理的选择技术路线和产品组件,与承建单位顺畅的沟通和科学的管理,都可以带来经济性的提升。
第十,“零学习”成本。直觉化的系统设计以及简约的风格,合理的功能组织,“开箱即用”的数据产品,继承用户已有的操作经验,这些都将极大的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和“数据中心”推广难度。
经过14个月的项目建设,数据中心“一标准、一核心、三平台”顺利完成,数据中心正式上线,将以往人找的数据变为“数据产品”全天候供给。通过分析业务与数据的关联以及用户数据需求,将准确的“数据产品”推送到用户面前,较好解决了数据到用户的“最后一公里”,创新的数据利用模式得到了各级用户的认可,也激发了用户应用数据进行国土资源科学管理的热情。
“十三五”期间,国土部对信息化建设更加重视,我们将按照部《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持续发展“数据中心”,将“数据超市”概念进一步深化完善,持续扩大“数据产品”规模,丰富扩展分享渠道,加速国土资源数据价值转化,为用户带来越来越多数据“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