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
——以厦门市集美大学为例
2018-08-29李燕敏李晋玲
李燕敏,李晋玲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就学校而言,不应只是思政课教师承担此工作,专业课教师也应积极配合,优势互补,发挥实际作用。笔者将协同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阐明当前两支队伍协同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两支队伍合力教育的路径选择,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在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初次提出了协同理论的概念。协同理论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互相关联、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系统。协同理论主要有三个表现:协同效应、伺服理论、自组织原理。通过对协同理论三个表现的简要说明,可知将协同理论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合力教育
协同理论的第一个表现协同效应,是指许多子系统在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中互相促进,从而产生“1+1>2”的整体效应。思政课与专业课不是相互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思政教学要及时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使思政课跟随时代步伐,更具有学术性。专业课在传授专业知识时,也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使专业课具有“思政味”。同时,专业课本身就具有职业道德要求,有些专业课还传递着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有助于打造思政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并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全员教育的协同效应,从而发挥所有课堂的教育功能,达到“1+1>2”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协同效应第二个主要表现是伺服原理。伺服原理是指快变量以慢变量为主,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最后达到系统演化的全过程。高校大学生在20岁左右年龄阶段,好奇心驱使大学生不断尝试新鲜事物,产生新颖有趣的各类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及时把握大学生心理现状,通过学生喜欢看、能接受、易传播的话语表达,把抽象的道理讲具体、讲生动,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还应当在学生好奇心无法满足,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专业知识、个性发展、职业规划等问题时,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把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心理健康、关注热点等方面情况进行分享,分析研判学生思想、学习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把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
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协同理论的第三个主要表现是自组织原理。与其他组织相比,自组织强调组织内部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形成。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时,他们自然会在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和行动指南,自动屏蔽不良习惯,自主筛选外来文化,形成自我提高的有机个体自组织。那么,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高素养,形成协同教育,牢牢把握思想教育的话语权,将思想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促使学生价值理念、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的形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在全社会展开创造积极条件。
二、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集美大学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学院之间的沟通,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配合,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不断探索建立全面的全方位育人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两支队伍协同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设计了针对集美大学学生的调查问卷,对集美大学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问卷通过互联网发布,调查了集美大学200位本科生,有效问卷为179份,回收率为89.5%。问卷中男女比列分别为48.88%和51.12%,理工和文科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47.75%和52.25%,年级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和大三。
(一)两支队伍协同在认知上的不足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两支队伍在认知上存在不足,导致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效果不佳。
第一,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专业性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应相互结合,但是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的学习比思政课的学习更重要。如表1所示,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重要的占总数的31.28%,61.45%的学生认为两者都重要,只有2.79%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学习重要。学生对于该问题的理解,间接反映了一些专业课教师的看法。
第二,对于大多数思政理论课教师而言,其多集中在课堂教学,不愿参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为实践活动与自己教学无关,且与专业课教师无过多交流,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模式。如表2所示,20.11%学生认为人数一般,14.53%学生认为人数较少,且58.1%不清楚具体情况怎么样。表3显示20.11%学生认为效果一般,51.96%学生认为效果不明显,只有16.76%学生认为效果较好。
表1 思政课学习和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调查
表2 思政课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参与程度
表3 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
(二)两支队伍协同在方法上的单一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协同理论的时间短、实践相对较少,导致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探索的理论指导和模板借鉴,协同创新方法单一和陈旧。一般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学习交流会等单一的形式来沟通,这种形式仅仅是一些信息的简单传递与交流,难以在实践中实现突破。在集美大学,也会倡导教师走进第二课堂,但效果却大打折扣。如表3所示,思政课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效果很多学生是不清楚的,侧面反映出其效果不佳。同时,两支队伍在协同育人实践中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平台,没有适应大数据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三)两支队伍协同在制度上的障碍
表4 学校里是否有统一的协同育人领导机构及制度规定?
从现行高校管理体制来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分属不同的部门和学院,各自有自己独立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一般而言,思政课教师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学院),专业课教师分布在各自的院系,横向和纵向交叉比较少,很难形成有效的沟通。一般高校没有专门设立统一的协同领导机构和制度规定,如表4所示,在集美大学,70.39%的学生不清楚学校到底有没有统一的协同育人机构。同时,对于教师个人工作来说,高校目前的奖励机制与考评制度下,教师首先完成的是自己的教学与课题任务,并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纳入工作体系中,更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和创新。
三、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
(一)提高认知,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首先在思想上达成共识。第一,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简单理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鉴于高校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学习最重要的态度,高校应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了解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集美大学近几年一直都在开展百科讲座,每周一到两次,由本校名师教师或者其他学校老师教授,各学院专业课教师自愿参加,旨在不断加强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意识形态教育。同时,新教师在刚入职时都要学习嘉庚精神,引导教师秉承“诚毅”校训,注重教学育人。在调查问卷中,第六题设问为专业课教师是否在课堂上发表过消极言论?其中64.8%的学生表示没有,25.7%的学生表示偶尔会有,可见当前集美大学专业课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初有成效。
第二,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觉悟。十九大召开以来,集美大学设立了专题网站,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集美大学李晋玲名师工作室成员于2017年12月13日和2018年4月25日,分别在集美大学尚大楼和古龙大礼堂举办“逐梦新时代”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会。宣讲会采用“视频解说导引”“分模块串讲”的形式,形式新颖、别开生面,对于加强新时期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意识具有积极意义。在问卷中,第七题设问为思政课教师是否在课堂上发表过不当言论?82.69%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
(二)创新方法,适应新趋势
第一,搭建实践教育平台。面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标准、新要求,高校应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融入到学生专业课实训中,搭建校园实践教学平台,赋予实践教学新形式、新内容,使两支队伍有渠道实现协同教育,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和第二课堂联动新模式。
第二,创建互动交流平台。高校要搭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互动平台,如学习活动室,使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协助,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材施教,真正提升协同育人效果。集美大学于2017年发布了《集美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重点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估,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互相听课、互相监督,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三,建立“互联网+”教育平台。许多高校都已在互联网上搭建教育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教育,学生实际情况等相关数据都可以作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参考。自2017年以来,“课堂派”在集美大学广泛应用,课堂派可以实现多种方式课堂考勤、作业站内查收,关键的是专业课教师可以作为助教加入思政课教学中去,及时有效地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学习情况,让教师更好、更方便地获取资料,并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提供资源保障。
(三)健全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是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根本保障,没有健全的制度建设,协同育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形式,变成一个空口号。
第一,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要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不能仅以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作为考评内容,思政课教师的考评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为基础,将职称评定与专业课教师区分开来,专业课教师的考评也应加入思想教育元素等。
第二,要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专业课教师中思想教育工作突出和思政课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合理满足教师的利益需求,不断探索协同育人的激励模式,形成经费激励、项目激励、物质激励、评优激励的激励机制,激发协同育人的动力。
第三,教学管理一体化。大部分学校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属于不同的部门和院系,为了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应开通特殊渠道,在两者的行政管理与工作管理方面达到协调统一,通过一体化管理,使教学工作得以有效提高,真正促进协同育人模式的形成。
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大局意识,全校师生和各管理部门要共同努力、沟通合作,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