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植棉区实现7 500 kg·hm-2籽棉产量的栽培模式探讨
2018-08-29张卫民杨苏龙范小平史高川范博红席凯鹏陶民刚王文芳范志杰
张卫民,杨苏龙,范小平,史高川,范博红,席凯鹏,陶民刚,王文芳,范志杰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044000)
近年来,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运城植棉区皮棉产量大多在1 500 kg·hm-2以下,最高的可达1 875 kg·hm-2。随着棉花市场价格波动,这个产量水平的效益难以维持棉农正常的产投比,棉农植棉积极性受挫,植棉面积大幅度下滑,如何提高植棉效益,增产增收,这就成为广大棉农和科技人员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下面以此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 7500 kg·hm-2籽棉产量的棉田气候特点和产量结构分析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黄滋康、李俊义及本所范志杰等专家到新疆与当地兵团对皮棉产量达到2 250 kg·hm-2的7个单位共10.1 hm2棉田进行实地考查并测产,结果其中产量最高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45团 (下称南疆45团)15连的13号地,面积1.42 hm2,种植品种为大铃棉军棉1号,测产皮棉产量2 973 kg·hm-2,最后实收获皮棉 3013.35kg·hm-2,籽棉产量达8036 kg·hm-2,达最高水平,超过 7 500 kg·hm-2[1]。近年来,新疆147团万顷高产棉田,种植品种为新陆早 46、53、59和 62号,实收密度 20.5万株·hm-2,单株平均成铃5.8个,总成铃118.9万个·hm-2,平均籽棉产量达到 6 717.85 kg·hm-2[2]。
1.1 气候资源
达到7 500 kg·hm-2籽棉产量的地块处在南疆喀什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塔克拉玛大沙漠边缘。运城与南疆喀什地区气候资源比较(表1):平均气温稍高,≥10℃积温略高,无霜期稍长,年降水量也多,蒸发量小,是黄河流域典型的黄土高原棉区[3]。而南疆的日照时间长,日照百分率高,太阳辐射量大,降雨稀少,但蒸发量很大,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早熟或中早熟灌溉棉田[4];但从棉花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素温度、≥10℃积温和无霜期3个因素来看,两地差异不大。
1.2 棉田群体结构与产量结构
1.2.1群体结构及成铃时空分布。南疆45团7 500 kg·hm-2籽棉产量棉田群体平均株高70 cm,平均单株果枝8.25个,平均第1节位成铃7.61个、占单株成铃数95%,第2节位成铃0.24个、占单株总铃数3.0%。第1、2节位成铃几乎占总成铃100%,属典型的“密矮早”栽培模式。与其比较,运城高产田密度低,株高较高,结铃节位较多,单株结铃多,第1、2节位成铃率91%,比新疆低9%(表2)。
表1 运城与南疆气候资源比较[1]
表2 运城与南疆群体结构及成铃时空分布比较
1.2.2产量结构。表3资料表明:南疆45团7 500 kg·hm-2籽棉产量的种植密度 13.56 万株·hm-2,平均单株结铃8个略多,总成铃达到108.52万个·hm-2,平均铃重 7.41g,衣分 37.0%,籽棉产量达8 037.0 kg·hm-2[1]。 147 团与 45 团比较,种植密度较高(20.5 万株·hm-2),总成铃较高(118.9 万个·hm-2),但铃重较低,籽棉产量 6 717.85 kg·hm-2。
运城高产实验点,种植密度10.73万株·hm-2,同样采用“密矮早”栽培模式,但种植密度比新疆高产棉田分别少2.83万和10.52万株·hm-2,植株较高,单株果枝数多,单株铃数也多,但两地总成铃差异不大,都在108万个·hm-2以上;在单位面积成铃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铃重分别相差2.85 g和1.09 g,因而由于铃重的较大差异造成籽棉产量的较大差距。
表3 运城与新疆棉花产量结构比较
由此可见,黄土高原棉区实现棉花再高产达到7 500 kg·hm-2籽棉产量,就要在稳定成铃105万个·hm-2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提高铃重,才是目前棉花再高产达7 500 kg·hm-2的可行途径。
2 提高棉花铃重是黄土高原棉区再高产的可行途径
在目前市场经济情况下,提高植棉效益,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单位面积棉花产量,即在皮棉产量1 875 kg·hm-2的水平上,进一步使皮棉单产提高到 3 000 kg·hm-2,籽棉 7 500 kg·hm-2。
实现棉花再高产的第1个途径是增加单位面积成铃数。一是增株增铃,即在现有密度9.0万~10.5万株·hm-2的基础上稳定铃重 (5 g左右),继续加大种植密度至13.5万株·hm-2或15.0万株·hm-2,以增株达到增铃,使成铃达到135~150万个·hm-2。但多年试验研究结果(表4)表明:密度从9.0万株·hm-2增加到 12.0万株·hm-2,随着单位面积株数增加,单株成铃和铃重呈下降趋势,在总成铃达到112.5万个·hm-2左右时,再想以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来提高籽棉产量显然困难较大[5]。二是减株增铃(稀植大棵),将现有的密度4.5万~6.0万株·hm-2下调到 2.25万~3.00万株·hm-2,利用叶枝成铃,单株成铃必须达到50~60个,总铃才可达到135万~150万个·hm-2。试验证明这种稀植大棵种植方式对水肥要求太高,成熟晚,而且株间差异太大,难以达到增铃的目的,而且平均铃重也较低。
表4 运城高产棉田密度与产量结构
实现棉花再高产的第2个途径是提高棉花铃重。多年来大量试验研究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当总成铃<105万个·hm-2,单位面积总成铃数起决定作用,即棉花产量随着单位面积总铃数增加而增加;而当总成铃数>105万个·hm-2时,单位面积产量与铃重的通径系数最大,达到0.699 6,与单位面积的成铃数较小,仅0.273 3。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产量,起主导作用的是铃重[5]。新疆棉区 7 500 kg·hm-2和 6 717.85 kg·hm-2籽棉产量的范例也进一步证明了棉花高产的决定性因素是铃重。
3 黄土高原植棉区提高棉花铃重的途径
在黄土高原植棉区目前的生产状况下,采用“密矮早”栽培技术,总成铃只能达到112.5万个·hm-2左右,能够真正突破120万个·hm-2的田块甚少。因而,想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只有提高铃重才是有效途径。根据山西气候资源特点和目前棉花生产状况,就如何提高棉花铃重的有关技术进行进一步探讨。
3.1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使成铃高峰期与光热高能期同步,提高铃重
南疆棉区是通过地膜覆盖、增加种植密度等技术,使棉株在当地光热资源高能期的7月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优势多成铃、成大铃,不仅使成铃数超过105万个·hm-2,而且铃重也在7 g以上。
运城植棉区的光热资源高能期是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此时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最有利于成铃,是第1个成铃高峰时期,也是当地最佳结铃期。因此,应通过地膜覆盖、适期早播、育苗移栽、增加种植密度和化控等技术,加快生育进程,使成铃高峰期与光热资源高能期同步、最佳铃位成铃与最佳结铃期相同步,充分发挥光热资源的潜在生产力,这是提高铃重获得优质大铃的经济有效的途径。
3.2 选用耐高密、遗传力强的大铃品种
选育铃重在7 g以上的品种,是实现棉花高产达7 500 kg·hm-2的根本措施之一。现在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多称为大铃棉,其品种介绍铃重在6~7 g,但是实际生产中平均铃重仅5 g左右,达不到遗传铃重,这可能与种植密度、土壤肥力及栽培技术有关。所以要在选用高铃重、耐高密度、遗传力强的大铃棉品种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种植方式,调节群体结构,进一步培肥地力,及时满足水肥供给,运用叶龄化控整枝等技术塑造增结大铃的群体株型,力争生产铃重达到或接近遗传铃重。
3.3 培肥承载7 500 kg·hm-2籽棉产量的地力
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养地力使之具有7 500 kg·hm-2籽棉的生产能力,是实现高产的物质基础。由表5可见:7 500 kg·hm-2籽棉产量的南疆棉田属中上等肥力,翻压前茬草木樨绿肥和棉花秸秆还田,当年每公顷又施入棉饼1 350 kg,磷酸二铵300 kg,播种时施入尿素120 kg作种肥;在棉花生育期追肥折合纯氮375 kg·hm-2,足以满足7 500 kg·hm-2籽棉对氮肥和磷钾肥的需要。运城植棉区高产实验地每公顷仅施到纯氮225 kg左右和一定比例的磷钾肥,与生产7 500 kg·hm-2籽棉的需求量差距较大。因此,在现有土壤肥力基础上增施肥料,特别是增加有机肥用量,最好能使棉秸秆和棉饼全部还田,这是提高棉田肥力的有效措施。
3.4 增加高铃重的铃位,提升大铃比例
根据单株棉花铃重时空分布规律:第1~4节位或更远节位铃重从内到外呈下降趋势,第1、2节位铃重高,相对接近遗传铃重,第3、4节位及以远节位铃重较低,一般第1、2节位铃重比第3、4节位高1~1.3 g[6];从单株纵向看,中部和下部果枝铃重高,上部铃重低。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为使生产铃重接近遗传铃重,首先采用“密矮早”栽培模式,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多留果枝少留果节的技术,调节成铃的时空分布,以增加第1、2节位高铃重铃位成铃和中、下部成铃,提升大铃比例,减少第3、4节位及其更远的各节位成铃,以提高单株平均铃重[6]。
表5 两地施肥水平比较
3.5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争结大铃
对于“密矮早”栽培模式,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放大行距,缩小株距,降低株高,增强行间通风透光,解决后期遮光郁闭、烂铃增多的问题[7]。南疆棉区因降雨稀少,虽然棉花行距仅30 cm,但株高较低,光照及通风条件好,棉株上、中、下部棉铃大小差异不大。所以,将原来46.5 cm的小行改为40 cm,将86.5 cm的大行放宽到93 cm,提早化控和增加化控量[8],把株高降低到80 cm左右,这样既有利中上部成铃,又有利于中下部铃重增加,也减少了烂铃,平均铃重也就相对提高。
3.6 根据生长发育规律,及时按需同步运筹水肥
南疆棉区在苗期就开始浇水追肥,并在花铃期结合化控重施花铃肥、饱浇花铃水,而且每隔7~10 d浇水1次,连续浇水2~3次。运城要根据当地降雨和土壤水分情况,在6月份盛蕾期结合化控,提早追肥浇水,促进生长发育;花铃期结合化控,重追肥,饱浇水,以保证花铃期对水肥的需要[9]。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55%,最好能维持在70%以上,这样才有利于增加铃重。
3.7 重视叶面营养和生长调节剂应用,提高成铃率,增加铃重
棉花不仅需要N、P、K大量元素,而且也需要微量元素。因此,在棉花生长发育用肥高峰期的蕾期―花铃期,叶面喷施如:硼、锌、铁、镁、稀土等微量元素和N、P、K叶面营养,达到促花、保铃、增重的作用[10]。同时重视芸苔素内酯、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胺鲜酯(DA-6)、氯吡脲、萘乙酸、氨基腺嘌呤、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棉花生产上的开发和应用[10],以增加细胞活力,加快生育进程,提高光合作用,促进营养运转,提高抗逆性,预防早衰、减少脱落,保花保果,提高铃重[11]。
综合以上,黄土高原棉花要实现高产,必须采用“大群体,小个体,高铃重”的“密、矮、大”栽培模式,即在种植密度达到10.5万株·hm-2以上,稳定总成铃 112.5万~120万个·hm-2的基础上[12-14],通过有效措施提高铃重(≥6 g),这是目前黄土高原植棉区棉花实现籽棉产量7 500 kg·hm-2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