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不良校园网贷的危害及其解决对策
2018-08-28邓苠苠
【摘要】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借贷业务相结合的“校园网贷”,确实能为困难大学生提供便利、快捷借贷服务。而由于监管缺失,无序扩张,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贷把大学生作为谋取暴利对象,陆续发生了因不良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必须要加强校园网贷的监管,使其规范运行。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净化校园金融环境,逐步完善大学生金融服务体系,使校园贷回到健康发展轨道,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关键词】高校 校园网贷 危害 解决对策
国内针对大学生金融服务始于2002年招商银行发行的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随后各家银行雷厉风行纷纷抢占市场。但由于高违约率、高坏账率等问题出现,2009年银监会介入,各银行相继叫停该业务。实际上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力需求,从2013年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借贷业务相结合的“校园网贷”,一个类似于针对大学生的P2P平台,在国家“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下,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其最初目的是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实现个人便利、高效借贷,使部分学生有足够的资金去完成学业或创新创业,然而一些不法分子逐渐利用庞大的学生群体来谋求经济上的利益,校园网贷的异化使得平静的校园频频爆发恶性事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面对不良校园网贷应该积极应对,建立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机制,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的和谐稳定。
一、不良校园网贷发展迅速的原因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网络消费平台建设的多元化,给人们网络消费带来了极大方便。思想活跃、消费欲望强的青年大学生最容易接受这种新型消费方式。
(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不良校园贷产生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网络化建设,各种 P2P平台应运而生。在此过程中,部分P2P平台盯上了高校大学生这一庞大消费群体,由于缺乏监管,导致野蛮扩张,短时间内,校园网贷迅速发展起来。与传统的借贷方式比较,不良校园网贷具有快速、灵活,不受时空限制,并具有一定的隐秘性特点。见不到大张旗鼓的宣传动员,往往都以“牛皮癣”小广告形式在校园内学生经常经过的地方张贴,并采用微语言和一些优厚条件迷惑学生,如“无担保”“零利息”“3分钟到账”等。同时借助于电脑、手机弹窗或微信朋友圈、QQ群发,对于防骗意识淡薄又有高消费愿望的大学生来说,及易轻信和接受。
(二)大学生消费理念的变化促进了不良校园贷快速发展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逐渐淡化,学习西方国家超前消费变成了时尚。在许多青年大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和奢侈消费成为新的消费动态。部分黑平台、黑中介打出“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广告宣传,正好迎合了这部分学生超前消费的观念。现在很多大学生的消费不再是“生存消费”,而是越来越多热衷于名牌、炫酷、彰显个性产品,形成一种远远与自身经济能力不符的需求。这种需求与自己的“囊中羞涩”形成极大矛盾,在此情况下不良校园贷极易形成。
(三)学校教育滞后和监管不力提供了不良校园贷滋生土壤
不良校园贷的非法性使得一些黑中介、黑平台为了抢占校园阵地,一方面寻找学生作为校园代理,付给高额酬金,让这些学生代理深入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收集其他同学的私人信息和资料。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给他们快速注册批量学生信息,为不良校园贷提供便利。由于這些活动不要通过任何组织审批,而且都为线上操作,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和掌握信息,往往都是问题出现之后,才引起重视。存在着公共治理机制不健全,制度法规缺失,未能有效建立事前教育、预警、监测机制。
二、不良校园网贷的危害
青年大学生是卷入不良校园网贷的核心群体,由于他们没有固定收入、缺乏社会经验、抵御金钱诱惑能力不足,极易陷入不良校园贷泥潭,造成还款压力和精神伤害多重负担。
(一)野蛮收款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在校大学生经济来源有限,如果不能按期交还贷款,一些网络平台就会通过某些黑中介,对学生采用恐吓短信、恐吓电话,甚至采用暴力手段逼迫学生及时还款。这些威胁、恐吓、暴力对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脆弱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形成了对他们的人格侮辱、人身伤害,极易产生心理恐惧,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干扰了他们正常学习与生活,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校园恶性事件。
(二)巨额欠款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不良校园网贷宣传是“零利息”,实际上就是高利贷。很多网贷机构巧立名目收取高额手续费、服务费等,结果造成借款利息高昂,有的年利率甚至达到36%。由于一些网贷平台的威胁、恐吓、暴力催收贷款,迫使部分学生再向其他网贷平台借款,形成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结果是债台高筑,难以偿还,最后不得不让父母买单,遇上困难家庭极易引发家庭悲剧。
(三)严重侵犯学生隐私权
一些不良网贷平台为了争夺学生客源,以便获得更多利益,有意设置低门槛,放宽借贷条件,吸引学生贷款。只要提供本人身份证号或者学生证号、手机号,甚至父母手机号或同学手机号就能贷到款。一旦学生不能按时还款,他们就会采取公开贷款学生的相关隐私信息,以此来威胁、要挟学生。
(四)影响校园和谐稳定
不良校园贷平台通过学生代理的营销模式,让大学生之间正常的同学校友关系,变成了金钱的借贷关系。为了经济利益,极易发生矛盾纠纷,影响了同学之间的纯洁友谊关系,损害了大学生形象,破坏了和谐、稳定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同学之间的不信任,还容易造成各种矛盾激化,甚至引发同学之间的打架斗殴。
三、规范不良校园网贷的解决对策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产生的校园网贷,因其显著特点受到广大学生欢迎,要正视大学生校园贷的刚性需求。引导好管理好,十分有利于大学生成长。
(一)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校园网贷的外部监督管理
随着不良校园贷恶性事件的不断出现,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管理规范的通知》等,不良校园贷乱象得到有效控制。形成规范有序的校园贷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金融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对校园发放的贷款项目严格审核,严把源头控制关;工商部门要对进校园的网络借款平台资质认真审查,从严要求;公安部门要从严从快打击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黑中介、黑平台;司法部门要及时处置各种由不良校园贷引发的经济纠纷案件。各部门形成信息共享、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监管机制。
(二)网络借贷平台商家要树立行业自律和遵纪守法意识
网络借贷平台商家在获得高额的经济利益同时,应该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要求。首先要做到行业自律和遵纪守法,行业自律要求网贷平台能够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本着对青年大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合理利用网络媒介、规范借贷程序、明确借贷用途、提高贷款门槛等。严格遵守互联网金融行业规则和制度,相互监督,互相约束,自觉维护校园贷健康发展。
(三)学校内部应构建防范不良校园贷的管理体系
针对不良校园贷的防范和治理,高校是责无旁贷。首先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综合防控组织。由分管校领导牵头,学工、宣传、资助、网络、保卫等部门及二级学院(系)负责人组成综合防控领导小组,明确各自责任,做好日常监测、管理、预警,形成综合防控联动机制。二是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作用。对学生当中有不良校园贷苗头的要及时制止,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情况。逐渐将这一工作纳入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三是注意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对一些網贷黑平台、黑中介,通过不法手段欺骗学生加入不良校园贷、构成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及时报告公安机关、金融监管部门处置。四是加大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及时了解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动态和消费状况,想方设法通过正当渠道解决他们实际问题。五是加强学生征信系统建设。要依托完善的国家高校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大学生征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让他们珍惜个人信用,具有契约精神和责任感。
(四)学校应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网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对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网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既要系统全面,又要讲究方式方法,注重实效。一是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高校应该把消费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营造崇尚节约、抵制过度消费良好风气。教育大学生要了解自身的消费能力,学会控制消费欲望,树立文明、科学和理性的消费观,二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财商教育,学会理财管财。对大一新生,可以利用入学教育时间,采用讲授、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介绍学校资助、金融理财等常识,尽早规划好自己平时消费开支。在高年级还可以开设一些网络金融、金融投资等公共选修课程,供各年级学生选修学习。三是对学生加强网络借贷方面知识的普及,提高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学校应该主动邀请具有实践经验的金融监管部门及网络信息安全部门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网络借贷及网络诈骗防范等知识讲座,提高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认识。四是教育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在与人交往中,不能轻易将个人、父母、要好朋友的身份信息告诉他人,更不能让他人用你的身份信息借款或购物。同时不要被网上宣传借贷的“好处”所迷惑,远离不良校园贷。
四、结语
校园网贷是新时代移动互联网金融产物,深受广大青年学生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加强监管、理顺关系、规范操作后将成为金融行业金融产品的一个亮点。而作为未来国家主人的在校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具备辨别真伪、抵御各种诱惑能力,真正把自己培养成深受社会欢迎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跣.大学生网贷:虚假需要与消费伦理[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85-88.
[2]宋程程.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素养培养问题浅谈[J]. 时代金融,2016(05).352.
[3]冷德生,李昊珍,杨玉赫.校园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7(19):65-66.
[4]陈岩,剌文琪,范杰.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南方金融,2016(12).50-56.
基金项目:合肥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2017QN33。
作者简介:邓苠苠(1985-),女,汉族,安徽人,就职于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融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