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收入的影响

2018-08-28宋渊

时代金融 2018年15期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摘要】本文运用了方差分析,对央行放开利率管制前后商业银行的收入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收入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利率管制 利率市场化 银行收入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起,我国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前期的试水之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在2012年进入加速阶段。2012年6月,我国央行将利率浮动区间扩大,首次放宽了人民币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将其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由之前基准利率的0.9倍调整为0.8倍。自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彻底打开,对商业银行的收入情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

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是经营过程中银行各种业务的组成情况,主要是指银行各种业务的收入来源组成情况。目前,我國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就是存贷款业务,所以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收入在银行收入中的占比极小。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7~2012年期间,6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虽有下降趋势,但均在75%以上。尤其是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其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九成左右。所以本文接下来会以利息收入来代表银行的收入情况,探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收入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一)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是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数据均值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统计方法。检验出的数据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从而出现差异,造成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一是在检验过程中施行的可控因素,二是随机出现的不可控因素。

其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是指忽略其他差异,仅研究一个因素,检验该因素的变化对实验结果是否会造成显著性差异。

首先建立原假设:H0:μ1=μ2=μ3=……=μk(k为水平数);

然后将总的变异平方和记为SST,它是由两块组成:一块是因为考察因素造成的离差,记为SSA,即组间平方和;另一块是因为误差造成的离差,记为SSE,即组内平方和。

再构造F=[SST/(K-1)]/[SSA/(n-r)](n为样本容量,r为组数)。

最后通过查询可得Fα,当F>Fα时,则拒绝原假设H0,表示各样本数据均值有显著性差异,考察因素对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否则,接受原假设H0,表示各样本数据均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该因素对实验结果没有显著影响。

(二)数据来源

文章在三类银行中选取了六个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从wind数据库中选取了2012年6月央行打开利率浮动区间前五年和后五年的银行收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观察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收入情况的影响。

(三)方差齐性检验

进行方差分析前,样本数据要满足三个基本假定条件:一是不同水平下的所有样本数据都是独立的;二是不同水平下的所有样本数据都要服从正太分布;三是不同水平下的所有样本数据方差相等。因为所有的样本数据都是从T1706价格的样本中抽取出来的,所以前两个假定条件是成立的。这里,对第三个假定条件实施方差齐性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6家商业银行收入样本的伴随概率值均高于0.05,所以经过方差齐次检验,第三个假定条件是成立的,认为不同水平下的所有样本数据方差相等。

(四)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3给出了6家商业银行收入情况的方差分析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6家商业银行收入样本的伴随概率均小于0.05,说明第一组数据(2007~2011年)和第二组数据(2012~2016年)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央行打开利率浮动区间,对商业银行的收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三、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加速,央行逐渐打开利率浮动区间,使得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争夺客户,银行通常会将存款利率调至浮动区间上限,贷款利率调至浮动区间下限,这极大地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对银行的收入情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为应对利率市场化提出了以下两个建议:

(一)调整业务结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中,利息收入占比过高。而利率市场化会严重影响利息收入,从而对商业银行的收入造成影响。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中间业务会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盈利渠道,填补利率市场化造成的利息损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业务比重过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收入占商业银行总营收的70%以上,中间业务仅仅为10%。而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普遍高于50%,甚至在部分银行超过了80%。二是服务范围过窄。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于结算和代理性服务,其范围过窄,品种过少。而外资银行中间业务覆盖的范围广,品种多样,普遍在五十种以上,多的甚至在百种以上。所以商业银行应该调整业务结构,降低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加大非利息收入的比重,重视以低资本消耗为特点的表外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银行首先可以巩固现有的中间业务,加强银行结算和代理性服务功能;其次着重扩大业务范围,开发新的业务品种,使中间业务侧重于金融衍生品的领域,这样既可以规避风险,也可以增加银行的营业收入。

同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大多受政府影响,一般会以较低的利率提供给国有企业,既不能发挥银行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也影响着银行的收入。现在利率市场化逐渐深入,银行应该审时度势,制定符合市场的贷款政策,发挥银行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使银行的盈利情况得到改善。

(二)提高核心竞争力

虽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利率,但是每个银行自身的特点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储备雄厚,资产规模庞大,机构网点众多,可以很好地满足大型企业较大的贷款需求,提供跨区域的金融服务;股份制银行经营机制灵活,业务反应速度较快,在中小企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地缘性的优势,往往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的认可,而且对本地市场情况更加了解,更容易获得有效信息,可以部分解决与客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因为决策链短等优势,可以更好地为居民提供服务。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特有的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完善竞争策略,这样就可以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减小利率变动对银行收入造成的影响。

(三)建立风控管理体制

近些年以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有了不小的进步,但和国外银行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相比,仍有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问题上经验不足,机制不完善,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深入,会很容易出现风险管控问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风险管控体制。第一,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管理利率风险的专门机构,选择专业人士对利率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第二,银行应该采用最新的利率风险识别工具,尽可能利用先进技术对利率风险作出识别和评估,减小利率风险发生的概率;第三,银行应该借鉴国外已有的风控管理体制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建立符合市场的风控管理体制。

四、结论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措施,也必然会影响到我国以利息收入为主的商业银行。但是,利率市场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调整业务结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尽快完成转型,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金融挑战。

作者简介:宋渊(1995-),男,宁夏固原人,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硕士,研究方向: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

猜你喜欢

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