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2018-08-28黎雲帆朱锐

时代金融 2018年15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普惠金融金融服务

黎雲帆 朱锐

【摘要】近年来,安徽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存在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普惠金融产品单一、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民间金融机构缺乏必要监管、农业保险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安徽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提出应构建完善的县域金融服务网络、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构建银政企三级联动机制、加强民间金融机构监管、完善保险服务体系等多种措施促进安徽省县域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 普惠金融 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是一个有效的为全社会各阶层服务的金融体系,尤其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和中小微企业,为其提供广泛深入有效的金融服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体现了国家对于提高普惠金融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的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对安徽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提出促进县域普惠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安徽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一)金融服务覆盖率不断提高

安徽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紧跟全国普惠金融发展潮流,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金融服务覆盖率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6月末,安徽省已经逐步形成了层次分明的金融服务网络,安徽省现有3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83家农村商业银行、66家村镇银行,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截至2017年9月末,安徽省大型银行共有营业性网点2329个,设置助农服务点6046个、布置ATM机具11296台,投放POS机具商户104355户,基础金融服務行政村覆盖率98%以上。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自助电子机器已经覆盖全省1218个乡镇,覆盖率达到99%,覆盖全省9375个行政村,覆盖率接近64%,安徽省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计划在2016~2020年5年时间内基本实现乡镇一级银行和保险机构网点全覆盖。

(二)金融服务可得性有所增强

安徽省银行业不断增强对经济困难群众的贷款支持,截至 2017年6月末发放119.12亿元扶贫小额信贷,服务贫困户数目42.97万户,服务低收入群众数目较16年有所增加。发放58.8亿金融专项帮扶贷款,将金融帮扶工作与贫困地区建档卡工作紧密联系,有针对的开展金融脱贫工作。合计已为全省70个扶贫区域的25.4万贫困群众授信达54.27亿。安徽省农业保险覆盖率不断提高,大宗粮油作物覆盖率达到95%,位列全国第一。截至2016年末,政策性农业保险已为全省3970万农户提供2600亿元保险保障,合计支付赔偿金额60多亿元。

(三)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安徽省银行业加快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拓展广大人民群众获得金融服务的渠道。比如建行安徽省分行致力于提高服务三农的pose机的普及率,截至2017年9月末,使用pose机的农户达到18079户,满足了农户各种日常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不断提升自身服务农村金融水平,提供符合农村居民需要的金融产品。安徽省农商行实行“金穗惠农通工程”为农村居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截至2017年9月末,设立1.6万个惠农通服务点、发放800万张惠农卡,更好的服务了农村居民,增加了贷款的可获得性。

(四)互联网金融有所发展

安徽省逐渐加快产品金融产品互联网化的步伐,不断加强社区银行、便民银行的建设,截至2017年4月底,“安徽农金”已拥有700.51万手机银行用户,手机银行中的社区e银行,为县域小商户提供了免费的网上销售平台,也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安徽农金”手机银行交易规模不断增加,2016年度累计发生动账交易3715万笔、5067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64.28%、61.07%。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使得手机银行逐渐得到普及,便利了县域居民的日常生活。

(五)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力有所提升

一是安徽省银行业进一步加大对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截至2017年9月末,安徽省银行业给予小微企业贷款总计1731.88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较其他贷款增速增加3.91%,贷款增量居全国第四位,申贷获得率达96.02%,较2016年同期增加0.93%。二是安徽省银行业加快推进建设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步伐,进一步提高为小微企业服务的能力。截至2016年底,安徽省已建设488家小微企业专营服务机构,已加快推进小微企业贷款为特色的支行396家。三是安徽省银行业不断完善服务小微企业的保障机制,一方面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如邮储银行宿州市分行推出“快贷通”业务,大大缩短审批周期。另一方面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对小微企业的放贷效率。

二、安徽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普惠金融机构较少,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

安徽省县域金融覆盖率虽然通过努力不断提升,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少数其他金融机构纷纷在安徽省县域农村地区设置分支机构,但是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仍然是发展安徽省农村经济的主导力量,虽然金融机构网点数目有所增多,但是金融机构的数目较安徽省56个县域数目来说依然较少,供给量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需求,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县域地区尤其是安徽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种类单一,主要为存贷款业务。保险机构和融资租赁机构在农村地区存在率几乎为零,导致农村居民保险覆盖率远低于城市地区,小微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融通,安徽省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够完善,金融服务并未完全覆盖广大的农村地区,在金融服务的供给和广度、深度仍然存在缺陷。

第二,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对象偏向于大客户。虽然安徽省银监局多次强调给予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众贷款的重要性,但是安徽省县域机构贷款还是偏向于房地产行业等高收益的产业,并没有切实做到支农扶小。

第三,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难以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于2014年率先在全国完成将农信社改成农村商业银行的目标,成为服务安徽省地方经济的主力军,但是其内部管理仍然存在着问题,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尚不完善导致农村地区不良贷款率仍然偏高。

(二)县域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普惠金融产品单一主要为简单的信贷业务,虽然安徽省在不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以银行信贷产品为主,银行信贷间接融资占全省融资比例达到86.8%,而直接融资比例不到1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域金融产品创新力度较整体县域金融需求发展状况而言仍然较低。安徽省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比例中约占50%左右,随着安徽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日益迅速,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

(三)县域普惠金融生态环境亟需改善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亟需改善,坏账烂账较多,整体信用水平较低,社会信用水平缺失,存在着大量的道德风险。2016年安徽省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在2%,仍然需要控制,降低不良贷款率。县城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时候缺乏抵押品,且信用评级水平较大企业较低,银行开展贷款业务缺乏必要的载体。

县域金融制度环境较差,安徽省不少县域地区行政干预时有发生,政府出面要求贷款或者政府直接要求贷款,甚至出现司法干预的情况。这些制度环境的不完善制约了县域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大省,农村地区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区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对于服务性金融的需求较大,但是他们的金融行为能力较差,为普惠金融的开展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农村青壮年贷款后外出务工导致借款收回存在困难,导致农村金融坏账较多。

(四)县域地区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缺乏必要的监督与规范

安徽省广大的县域和农村地区对于金融服务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但是现有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需求,民间借贷机构则应运而生。民间借贷机构的产生为县域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其利率一般比银行正常贷款利率较高,且贷款风险较高,容易产生不良贷款。有关部门并没有出台专门的应对于民间借贷的法律 法规,在监管方面存在着缺失,民间借贷风险较大,缺乏监管不利于农村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县域地区保险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保险保障不足

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是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农业发展由于其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风险比较大,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一般不愿意开展此种业务,政策性保险在县域地区覆盖面也较低。安徽省政策性保险虽然不断提高其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为农村提供水利建设贷款达到340亿,但是相对于广大的县域地区而言覆盖率仍然相对较低。

三、促进安徽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能力

立足多元化农村普惠金融市场,加快农村普惠金融的开放步伐。引导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增加网点,减少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鼓励新型支付方式、结算方式的使用,为县域地区居民支付结算提供便利。鼓励和支持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利用互联网的新兴便捷支付工具在广大的县域农村地区的使用。

支持引导新型金融机构在县域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服务中小微企業和农业展,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在县域地区设立分支网点,为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资金融通。

加强政府对于银行业支农扶小的支持力度,推动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内部体制的完善,确定其对于服务于三农发展,支持小微企业的重要定位。加强农商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减少不良贷款率。支持农商行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本身的资本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二)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丰富县域普惠金融产品

一是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引导县域普惠金融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更好的提供金融服务,如采用众筹等方式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为小微企业融资开辟绿色通道,为农村居民贷款提供便民通道,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服务效率。二是不断提升利用科技水平提升服务水平的能力,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三是完善货币信贷政策,进一步支持支农支小再贷款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将政策工具与创新工具相结合,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源引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等领域。四是发展农村金融租赁业务,结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开展金融租赁业务,将融资与融物相结合,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三)建立银政企三级联动机制,共同改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县域普惠金融生态环境改善,需要银政企三级联动,共同努力。银行一方面加强企业和居民资信状况的审查,构建合理的资信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加大对于县域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产品的宣传力度。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县域信用体系建设和升级。开展跨部门合作,利用各部门的优势,推进县域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对低收入人群和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中小微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按时还款,减少不良贷款率。银政企三级联动机制,推动县域普惠金融的不断前进。

(四)加强监管,引导民间借贷机构健康发展

民间金融机构对于缓解安徽省县域地区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困难的情况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一是将民间借贷纳入到我国金融系统中,使民间借贷能更好的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满足其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二是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系统,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减少坏账烂账的比例。三是加强立法,设立专门的有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民间借贷活动,使民间借贷监管有法可依。银监会、人民银行要加大对于民间借贷行为的监管力度,根据安徽省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小微企业需求资金的客观情况设立合理的借贷利率上限,严控高利贷行为的产生。维护县域地区金融环境的稳定健康发展。

(五)构建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提升保险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加大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给予其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对于农业发展的保障力度。支持保险机构结合安徽省三农发展的现状,开发保费低廉,保障长期的普惠金融保险产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在乡镇设立机构网点,提高全省的保险覆盖率,满足农业发展对于保险的需求加大对于县域地区保险的宣传力度,向农户宣传农业保险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农户参与保险的积极性。构建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充分发挥保险对于降低风险,保障生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亚超.中国普惠金融现状分析[J].品牌(下半月),2015,(12):154.

[2]谢庆健.县域金融生态现状分析——来自安徽、江西、河南、江苏、浙江、山东六省的调查报告[J].中国金融,2006,(4):32—34.

[3]朱意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6,(4):37-47.

[4]李连凯,邹靖喆.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以齐齐哈尔市为例[J].黑龙江金融,2016,(4):18—20.

[5]毕颖研.浅析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与基本途径[J].时代金融,2014,(2):33-34.

[6]杜斌.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6,(8):41-49.

[7]明炼.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困境[J].中国金融,2015,(16):11.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2016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安徽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610357280)。

作者简介:黎雲帆(1997-),女,回族,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金融。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普惠金融金融服务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