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各省GDP数值之和与全国GDP差异的研究

2018-08-28江楠

时代金融 2018年15期
关键词:统计数据核算改革

【摘要】我国各省GDP的汇总数据十年来持续大于国家GDP数据,且相差的幅度较大,以至于不能用统计误差解释。统计GDP数据的方法主要有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种,通过对每一种方法下GDP数据偏差出现原因的分析,可看出这种现象主要由地方GDP核算数据采集困难、统计数据来源不一致、统计方法与统计口径不一致、地方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人员素质不够等造成。要消除这种偏差,应进行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发布新的考核体制、规定明确统一的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关键词】GDP 核算 统计数据 改革

一、现状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35910.2亿元(数值按照当年价格计算),而根据公布的各省、市、自治区GDP数值,加和后为684349.4亿元,高出全国总值48439.2亿元,占全国GDP的7.62%。对比前十年内同种类数据后发现,各省GDP汇总后总大于全国GDP,并且根据超出总值的比例来看,2007年起该比例稳定上升,2012年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如图所示: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根据学者检索后的数据[1],美国、英国、土耳其、奥地利等国的中央政府公布的GDP与地方GDP之和是一致的。所以我国的GDP汇总数值不一致的问题是不正常现象,下文就将对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二、中国现行GDP核算的三种方法

中国现行的GDP核算方法主要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将生产过程中物品与劳务的总产品价值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得到总增加价值。这种方法划分了第一、二、三产业。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可知,GDP数据相差较大的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几乎没有差别。原因主要有三:第一,跨地区人员和资金流动在地区核算中难以区分,出现了重复统计[2]。第二,国家统计局则通过企调队抽样调查资料来计算,而非根据由下至上的汇报数据。第三,统计制度不健全,核算资料来源不同或不可靠,尤其第三产业中很多都还不能获取准确的交易数据,只能通过估算得到最终数值。

支出法从最终使用角度反映地區产品和服务最终去向,该方法得出的GDP值包括物品与劳务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物品与劳务净出口。对于货物和服务净流出的统计,从国家角度看,进出口对象是国外,通过海关和外汇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能较客观地反应国家的核算数据;而对各省份之间的流入流出统计就很困难,大部分省份先以生产法计算GDP,再从中扣除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倒算出区域间的进出口。这种情况下,支出法就会产生较大误差。实际上无论用哪种方法,跨地区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都会发生重复或遗漏。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以收入形态计量,从本期生产过程形成的要素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要素收入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这个方法常被用来计算第三产业的行业增加值。在收入法核算GDP总值时,劳动者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一部分GDP值部分常被重复计算。使用支出法的另一明显问题是,支出法中“固定资本形成”省级汇总超出国家值较多,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地区有意或无意地用“固定资产投资”替代“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纳入统计。

中国官方统计GDP数据以收入法结合生产法为准,地方GDP数据则主要以支出法和收入法为准[3]。中国没有完全采取“自下而上”的GDP统计方式,省级、国家间数据统计方法的不一致,就必然导致最终结果的偏差。

三、误差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省级GDP总和与国家GDP数值相差较大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地方GDP核算数据采集困难。地区GDP核算中虽有较系统的数据来源,但是很多资料缺失,尤其是日渐发展的第三产业往往统计基础薄弱,财务制度不健全。而对于未被计入的发生额数据,只能进行推算,且地方统计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推算没有统一标准,故无法获得准确数据。

第二,统计数据来源不一致。如关于居民消费的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而居民家庭消费数据主要来源于对城市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两者之间明显存在较大差别。

第三,统计方法与统计口径不一致:无论是地方与国家、还是地方与地方之间。比如,大多数省、市、地区采用倒算区域进出口的方法,而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则未采用这种方法。

第四,地方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人员素质不够。地方的一些数据采集和核算机构往往招聘不到高素质人员[4],这里的“素质”不仅指专业素质——没有足够的统计学知识,也指严谨诚实的素质——一些统计人员会对一些数据进行不诚实的修饰[5]。当这些小规模误差由县至市、由市至省地累积时,就产生了明显的误差。

四、解决方法

省级GDP汇总值与国家GDP长期有较大偏差的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统计数据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者在研究上遭遇一定困难,也使人们对官方统计数据产生了持久而全面的怀疑,故尽快纠正采集和处理GDP数据中出现的不足很有必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从问题产生的源头入手:首先,国家应尽快颁布统一适用于全国各地或者绝大部分地区的GDP统计核算原则和方法,对核算中各个项目给出明确详细的解释和规定,规定明确统一的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第二,要发布新的考核体制,宣扬科学的政绩观,用科学的发展观评价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三,要进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统计系统的独立性,并加大统计数据检查执法力度,力图使基础数据准确真实。第四,制定出科学的统计制度来改善地方GDP数值与国家GDP数值之间的衔接。

参考文献

[1]王志平,我国地方GDP之和与中央公布GDP差异的实证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5(5):86.

[2]马建堂.重复计算和原始数据差异致各地方GDP汇总高出全国[J].中国总会计师,2012(2):23-24.

[3]康远志,胡朝举,国家与省级汇总GDP数据的差异问题研究,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5,35(2),22.

[4]王彦茹,统计体制视角下的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研究,长春:东北财经大学,2006:10-28.

[5]MADDISON A.Do Official Statistics Exaggerate Chinas GDP Growth? A Reply to Catsten Holz[J].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06(1):121-126.

作者简介:江楠(1997-),女,汉族,安徽铜陵人,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

猜你喜欢

统计数据核算改革
创新视角下统计数据的提取与使用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改革之路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国际统计数据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