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委婉语的翻译
2018-08-28相玲任素贞
相玲 任素贞
摘要:委婉语作为一种修辞格,它反映了特定区域的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文化内涵的翻译极其重要。为了保证英汉语言间的交流,译者在翻译委婉语时,通常会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汉英语言的文化及语用方面,以《儒林外史》的中英文本为对照,探讨交际翻译及其策略在英译本委婉语翻译中的体现,传达中文委婉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与语用;交际翻译;翻译策略;委婉语翻译
委婉语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容易引起冲突与尴尬的话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委婉语的使用通常会成为比较合适的表达方式,即在一定语境中选择较为含蓄、模糊的语言文字。一门没有委婉语的语言将会构成交际的工具性缺陷。由于不同民族和社会间的历史、文化差异,英汉委婉语在言语交际和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修辞意义和语用价值。
一般来说,委婉语以词、短语或小句的形式作为翻译的转换单位。对译者来说,了解中英语言的委婉语所体现的文化和语用异同,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进行翻译传达意义,在对外交流中非常必要。本文以《儒林外史》的中文与英译本为对照,从汉英语言文化及语用方面来探讨委婉语翻译。
一、委婉语与交际翻译
(一)委婉语
委婉语是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指的是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述者不直抒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方式。委婉语是特定场合中用于交际的重要手段,其运用不仅遵循语用礼貌原则,还是利用会话准则的结果。
1.汉语委婉语的分类
汉语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在语言表达方面秉承中庸以及和谐思想,存在大量的委婉语,比如汉语中用“拮据”委婉表示生活贫困,用“学得慢”来表示学习迟钝等。根据《汉语委婉语词典》,汉语中的委婉语以婉指对象为分类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与死亡和疾病相关的委婉语,与称谓相关的委婉语,与金钱和情爱相关的委婉语以及其他委婉语等。在文学作品《儒林外史》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不测”、“瞑目”、“殉节”和“山高水低”等,多达48个;其中对“妻子”的婉称有“孺人”、“良人”和“齐眉”等等。另外,根据使用特点,汉语委婉语可分为一般委婉语和临时性委婉语:一般性委婉语多半形式固定,使用的对象、场合和指向也较为明确,例如“已故”等等;临时委婉语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手段构词来适应语言文化、语境的需要而临时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种委婉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特定的语境,通常也可说是语义双关,即字面意义与言外之意,例如《儒林外史》中的“蒲柳之姿,望秋先零”喻指身体发生生理变化,日渐虚弱。
2.英语委婉语的定义
英语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说好听的话或善辞令”。英国作家 Gorge Blunt于18世纪80年代初在英语中首次引用“Euphemism”并将其定义为“Euphemism is a good of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英语中的委婉语是以较文雅、悦耳或迂回的语言来代替粗野、刺耳或直露的说法,通常会采用具有模糊字面意义的词语等来代替原本直接表义的说法:例如,英语用“white elephant”来婉称“无用之物”;西方社会较为低下的职业会采用体面化表达,“household executive”指的是“housewife(无职业的家庭主妇)”,“maid(女佣)”通常美化为“domestic help(家政助理)”,妓女通常被称为“street girl”,私生子是“love child”;《哈姆雷特》中“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摆脱尘世的羁绊)”,表达了主人公想通过死亡来逃避人生中的诸多烦恼心境。
3.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在语用学研究中,言语交际的参与者选择的语码与交际发生的目的、语境密切相关。当然,委婉语的选择反映了交际参与者根据语境和交际目的思考结果。会话合作原则要求交际双方讲话简明扼要、不含糊离题,而委婉语违背合作原则而产生,其选择和理解都依赖于语境,大多数情况下遵循交际的礼貌原则。从语用功能方面来说,英汉委婉语都具有避讳、雅化、礼貌、掩饰以及淡化的功能。英语委婉语和汉语委婉语起源类似,都是以避讳犯忌讳的事物为目的;两者的使用范围也比较相似,比如“怀孕”一词,英语中有“eating for two(吃两个人的饭)”,汉语中有“身怀六甲”等说法。
4.委婉语与文化
中英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而每种语言与所属的文化背景关联密切。虽然汉语和英语中的委婉语起源类似,但中英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有所不同,所以两种语言中委婉语所体现的文化特色、社会环境和情感价值等也存在差异。
文学作品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中的委婉语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折射,通常情况下这种含蓄的表达更加符合大众的阅读心理。但由于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差别,在中文文化语境下的某一委婉语的表达形式在英语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但也可能无对应的说法。
(二)委婉语与交际翻译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将语言符号放置在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下的实践,目的就是使交际双方清楚地传递信息与意义,完成顺利沟通。纽马克指出,交际翻译要求译者要以目标文本来表达和源语同样的效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使译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都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交际翻译注重再现原文要旨和译文的可读性,要求以译文读者为中心,语言要符合译语规范,以譯语读者的理解和反应为标准,实现信息传递效果。
在当今的世界交流中,翻译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媒介。委婉语的运用反映的是特定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背景,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委婉语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译者结合源语和译语文化及语用的内在规律,以词、短语及小句作为静态或动态的翻译转换单位,在译语文化中复现源语文化,使原文的表义及语用功能在译文中自然贴切地传达出来,以便于目标语读者充分领会理解。委婉语的翻译需要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即需要人们对某种文化语境下的观察和思考结果呈现给另一种文化语境中的接受者。
二、《儒林外史》中委婉语的英译
汉语和英语中的委婉语起源及某些使用范围比较相似,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部分委婉语的表达也比较贴近;但是由于英汉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其中某些汉语委婉语在特定语境中表示的语用意义与英语说法不同,即汉语的委婉表达在英语中无需委婉表达,或是有另外的表述方法,有时甚至可以直接表述原文意义。基于漢英文化以及语用方面的异同,委婉语的翻译体现了不同的处理策略。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描写了封建礼教制度下一群文人的功名与生活,讽刺了当时吃人的科举、封建等级秩序和腐败事态,其中委婉语的使用频率较高。此书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社会公认度较高,笔者将基于汉英委婉语体现出的文化及语用方面的异同,探讨《儒林外史》杨译本的委婉语英译。
(一)基于文化及语用相似性的委婉语翻译
语言是人类生活经历的反映,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基于认知和经验的相似性,某些情况下源语和译语之间的语言文化存在高度对应。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一些替代忌讳的词或者短语,所指意义相似,具有相同的避讳语用功能,例如死亡、疾病等。纽马克指出,交际翻译要求译文以读者为中心,便于理解和接受。在文化理解没有太大偏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
例① 原文:“……请大寺八众僧人……追荐老太太升天。”
译文:“……to invite other monks from the big monastery ……so that Mrs.Fans soul might go to the heaven.”
杨译本将“升天”直译为“go to the heaven”,这是因为英汉语言中都有死后升入天堂的说法,所以中文委婉表示的意义算是一种常规信息,英语读者亦可获得与汉语读者较为一致的体验,中英语言含蓄程度相当,语体风格相符,较好地传达
(二)基于文化及语用差异性的委婉语翻译
交际语用中存在潜性语境,是指潜在交际参与者的文化背景、伦理价值观念及所处社会地位等精神因素。受不同的自然社会影响,中英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沉淀各异,委婉语的语用意义有所差别。下面主要从文化和反映社会伦理地位价值的称谓两方面探讨《儒林外史》中委婉语的英译。
1.文化
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不同文化交流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的缺乏对应,即文化空缺。文化空缺是指由于各自特殊的社会历史存在差异,一个文化社团里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另一语言社团里出现阙如。汉民族社会文化主流意识强调“中庸和谐”,在交际中体现为言语表达较为委婉含蓄。汉语中的某些委婉语是汉语文化所特有的词或短语,体现出具体语境下的语用意义与功能。为了保证英汉语言间交流,在翻译时通常会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虽然英汉语言的某些委婉语并不能在对方语言中找到类似的说法,但有时在语言交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直译加释义既可以保留原文的内容与形式,也不会引起误解。
例②原文:“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译文:“Thirty years people east of the river prosper,then for thirty years those on the west……”
汉语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黄河改道的变化引申为形容世事盛衰兴替,感叹世事变化无常,根据原文的语境,这个临时委婉语表示对方的没落,体现了委婉语的礼貌功能。基于汉英语言的文化背景,杨译本在直译“thirty years people of the river…those on the west”的基础上添加“prosper”一词,有效传达了汉语的隐含意义,在英语中注重体现原文要旨,可读性较强。
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英语言间,其中一方的委婉表达在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述时并不需要采取含蓄的说法。一般某些具有比喻或象征意义的委婉表达方都具
有鲜明的文化身份,而这种文化身份反映了特定的文化特色。在翻译此类委婉语时,为使译文便于译语读者接受,可以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与内容,采用意译的手段来传达原文的信息。
例③原文:“在下姓鲍,舍下住在水西门,原是梨园行业。”
译文:“My name is Bao.I lived at the Watergate and work in the theatres.”
汉语中“梨园行业”是古时对戏曲表演的委婉称呼,封建旧社会时戏子的社会地位低下,原文中人物在自我介绍中使用委婉语,也是保全面子的表现,但是现今社会中“梨园”一词并无歧视意义。若引入外来语形成语义空白,交际翻译要求以译语读者为中心,翻译时可以改变形式和内容;由于原文中的形象化词语在译语文化中缺乏紧密的对应,尽管译文的呈现会损失原文中的文化特色,但可使用译语中的非形象化词语来翻译。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梨园”的引申意义没有概念,而且他们对戏剧表演者没有任何的偏见,表述时并不遵循语用礼貌原则,可直接翻译其修辞意义。杨译本中将其平白地意译为“work in the theatres(在戏院工作)”,“梨园”就是“theatres”,同时也与前文“lived at the Watergate”形成句式对应,译文浅显易懂,便于译语读者接受和理解。
2.称谓
在委婉语的语用层面上,汉语在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比英语更加注重礼貌原则,主要表现在汉语中较为复杂的敬、谦称词汇系统,即与称谓相关的交际委婉语。这些谦辞和敬辞,是语用礼貌原则中的褒扬原则和谦虚原则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编码体现:褒扬准则指的是交际主体说话时必须尽量称赞对方,并尽可能避免贬低对方;而谦虚准则规定,说话者必须尽量贬低自己,并尽可能避免自我吹嘘(许余龙,2002)。《儒林外史》刻画的是封建社会下复杂的官场生活,敬谦辞等运用比较广泛,体现了封建体制下的伦理道德及等级制度。
例④原文:张乡绅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道:“晚生久仰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译文:“Sir”,he(Mr.Zhang) said,“although we live the same district,I have never had been able to call on you.”“I have respected you,”replied Fan Jin,“but have never had the chance to pay you a visit.”
原文中“世先生”與“晚生”分别是汉语中的敬辞和谦辞,由于英语中此类区分并不细致,杨译本直接省略汉语文化中的社会伦理地位信息,将“世先生”和“晚生”译为“Sir”和“I”,避免英语读者产生误解。《儒林外史》中有形形色色的称谓性敬辞和谦语,或表尊敬,或是自谦,比如“卑职”、“尊兄”等等;由于英语中的人称代词较为简单,表示关系型社会指示的词汇表达手段相对贫乏,翻译也无需遵循语用会话的礼貌原则,所以杨译本中皆以“I”、“he”和“she”等省略处理,符合英语社会价值观念的认知。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修辞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现象。由于汉英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用功能的差异,交际翻译要求译文要尽量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增强信息传递效果。通过上述实例分析可以看出,在《儒林外史》的英译中,译者根据两种语言的文化或语境等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增强了汉语委婉语的英译在目标语中的可接受性,更好地传达出源语信息。
参考文献:
[1]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李靖.《儒林外史》中的委婉语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3]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吴敬梓.汉英对照儒林外史[M].杨宪益(译),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
[5]徐海铭.委婉语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研究,1996.
[6]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Enright,D.G.Fair of speech:the Use of Euphem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