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复合式后置定语及其习得
2018-08-28孔德杨
孔德杨
摘要:英语中的复合式定语通常是后置式的,而汉语通常是前置式的。英语中常见的复合式后置定语通常包括介词短语式、定语从句式、现在分词式、过去分词式和动词不定式式。本文运用标记理论和语言迁移理论,讨论了英语中的后置定语对于汉语中前置式的复合定语是有标记现象且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中的后置定语时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发生迁移,因此学习者要通过大量练习能动地分辨相关共性和差异。
关键词:后置定语;前置式;标记理论;语言迁移
一、引言
英语中的后置定语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时通常会遇到的学习困难。本文通过英语中常见的几种后置定语作为分析的重点,并运用语言中的标记理论和语言迁移理论来集中阐述其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由于本文主要是针对英语中复合式后置定语的习得情况进行讨论,所以像英语中不定代词的后置定语和副词作后置定语等情况均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二、英语中常见复合式后置定语
一般来讲,在汉语当中,定语无论简单复杂还是偏长稍短,都是位于中心名词的前面,来修饰或限定这个中心名词。朱德熙先生(1982)也曾指出,“一般说来,体词性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是定语”。例如,
(1)一名身着黑色大衣的男士。
(2)预防结核病的宣传单。
那么这两个例子在对应的英语当中的表述如下所示:
(3)a man who wore a black coat
(4)the leaflet to guard against the tuberculosis
像例(3)中“who wore a black coat”就是關系代词“who”引导的定语从句用作后置定语来修饰中心词“a man”,而“to guard against the tuberculosis”则是例(4)中的后置定语成分,属于动词不定式用作后置定语来修饰中心词“the leaflet”。
从英语中的后置定语的分布情况来看,复合式的后置定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1)况:介词短语作后置定语、定语从句作后置定语、动词不定式作后置定语、现在分词作后置定语和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这五种。
(一)介词短语用作后置定语
在英语中,介词短语放在中心词后修饰和限定中心词,如例(5)和(6)中的on the desk 和 to the park:
(5)a book on the desk
桌子上的一本书
(6)the way to the park
通往公园的路
由于中心名词后介词短语的作用,前面的名词性成分便带有了特指的功能,如例(7)所示:
(7)women and youth in rural southern communities
南部农村社区的女人和年轻人
即该例当中的women and youth不再是没有具体指向的、表示泛指的名词性短语,而是具有特定指称功能的一个整体了。
(二)定语从句用作后置定语
另一种常见类型就是定语从句,该类的定语从句作后置定语时往往是用一个句子来修饰和限定前面的中心词。由于定语从句从大类上看可以分为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两类,而其中只有限定性的和主句中先行词的关系比较紧密,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
定语从句用作后置定语时,既可以修饰句中的宾语成分,如例(8)和(9)这样:
(8)Ask the community who can draw well to create low-literacy.
让社区里面那些绘画好的人去编写一些适合文化程度低的人阅读的材料。
(9)You can always see people who take themselves too seriously.
你总是能够看到有些人,他们太把自己当回事。
(10)The magazine(that/which)I am reading is very interesting.
我正在看的这本杂志非常有趣。
像例(10)这样的句子就是定语从句修饰主句的主语 The magazine。
除了这两种情况外,定语从句用作后置定语修饰前面名词中心词的情况还有使用关系副词where和 when等其他诸多类型,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三)动词不定式用作后置定语
作为非谓语动词中的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和不定式也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三种形式,而且这三种形式有的比定语从句作为后置定语修饰和限定中心词时更简单、干净。
动词不定式作为后置定语修饰和限定中心词时,往往会和其作目的状语的情形相混淆。在例(11)中,to stop the spread of AIDS是后置定语成分修饰program:
(11)In implementing programs to stop the spread of AIDS…
在实施阻止艾滋病传播的计划中。
同理,例(12)和(13)中的后置定语成分分别是to protect ourselves 和to guard against the virus。
(12)All of us have a right to protect ourselves.
我们都有保护我们自己的权利。
(13)Education represents the only safe measure to guard against the virus.
教育不失为预防艾滋病毒唯一安全的措施。
(四)现在分词用作后置定语
现在分词用作后置定语往往表示该分词的逻辑主语和其是一种主动的主谓关系,但由于句中已经有了其他的谓词性成为充当主句的谓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非谓语动词中的现在分词的形式来表示,如(14)(15)(16)中的doing、lying和managing。
(14)other groups doing the similar work
其他从事类似工作的团体
(15)There is a dog lying on the ground.
有一条狗躺在地上。
(16)I was offered a job managing a small group of workers.
给我提供了一份管理一小组工人的工作
(五)过去分词用作后置定语
和现在分词略有不同的是,过去分词和其修饰的中心词是一种逻辑上的动宾关系,有的时候经常可以看作是定语从句的省略形式。
(17)another 185,000 of the one million infected with AIDS…
100万感染了艾滋病的人群中还有18.5万人……
(18)nearly half of those diagnosed with virus…
那些被诊断为有艾滋病毒的人当中将近有一半……
(19)the network shares thes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battle against AIDS…这个社交网络培训机构分享了在与艾滋病抗争中所学到的经验……
例(17)到(19)中,从动宾词组的角度看这些成分中所蕴含的关系,分别可以转述为
(17)infect another 185,000 of the one million with AIDS…
(18)diagnose nearly half of those with virus…
(19)…learn these lessons in the battle against AIDS…
通过分析上述五类最常见的英语复合式定语,不难发现这五类后置定语均是后置的,而汉语却是前置的,因此这就需要学习英语复合后置定语时去有意识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强化。
三、后置定语的习得过程
上面提到英语中复合定语是后置的,汉语中的复合定语是前置的,在习得时可以从标记理论、母语迁移理论等中得到相关的解读。
(一)标记理论
标记是指一些结构与其他一些结构相比来看,是更“自然的”或“更基本的”结构(Ellis,2000)。唐承贤(2005)也提到“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标记概念,它是指语言中的一种对立和不对称现象,即两个对立的语言成分中具有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是由标记的(marked),缺少这一区别性特征的为无标记的(unmarked)。”孟凡胜和滕延江(2005)认为“标记性指的是一个范畴内部的不对称现象。无标记现象是与语言中的普遍原则相一致的,而有标记现象则是与语言相对普遍原则相对立的。”
在例(13)中,to guard against the virus位于中心名词measure的后面来对其进行具体的修饰和限定,但另一方面,所对应的汉语例子当中“预防艾滋病毒”作为定语出现时,其位置是位于中心词“措施”的前面。这样来看,汉语中的复合式定语是无标记现象,而英语中的后置式的复合式定语则是一种比较明显的有标记现象了。桂诗春先生(1992)则曾指出,“在学习外语时,无标记特性的掌握先于有标记特性。”
另外,有些学者在标记理论层面也概括了二语习得的顺序。时锦瑞(2002)中提到了“目的语的标记成分是习得的困难所在”,随后又紧接着说到了将这种观点应用于二语习得中,即“1)预测并解释外语习得者的潜在习得顺序,非标记成分首先被习得,在序列中早于标记成分;2)为外语学习者预测学习中的难点所在,标记成分更难学”。王鲁男(2007)在介绍了“可及性等级假设(AH)”后,解释了标记成分在语言习得中的意义,“即SLA总会呈现一种先习得非标记性部分后再习得标记性部分的趋势”。唐承贤(2005)也解释了“无标记形式或标记程度低的形式的习得要先于有标记形式或标记程度高的形式的习得。”
因此,根据上述相关标记理论对二语习得中有关内容有标记性和无标记性的阐述,由于在汉语的语法体系当中相关的复合式定语位于中心词前,所以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汉语中的情形是无标记性的,而相对的英语中复合式的后置定语则是有标记的,那么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中这些常见的后置定语时,就需要有意识地就相关的学习材料进行分析和梳理,从形式上找出英语中每一种后置定语的标记符号并结合语境意义共同地加以识记和反复强化。
(二)母语迁移理论
在第二语言学习当中,学习者在遇到母语中所没有的内容时,往往就会寻找母语中与之最接近的、最相似的内容来帮助其理解二语中的相关内容。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当中会发现,即使是大学英语学习者,在遇到英语中这些常见的复合式后置定语时,也经常会像学习汉语的前置式的复合式定语那样按照句子的语序一一对应的加工并處理英语句子中后置定语,从而形成中介语。这就是在学习英语的复合式后置定语时发生的负迁移现象。
郭翠(2001)曾说道,“负迁移就是母语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随后郭文中又进一步提出了“迁移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是处理迁移出现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从英语后置定语的学习角度来看,不利因素大于有利因素,即两种语言之间复合式定语的位置是不同的,汉语是前置式而英语是后置式。由于前后的差异性,二语学习者会对二语中的“概念重构,重构的过程可能是新的概念范畴的发展或现存概念的重组……”(李勤,2017)。
“第一语言是一种学习者有意识地及下意识地所使用的知识资源来帮助他们在输入时筛选二语信息并在二语学习中取得最佳的效果。”(Ellis,1999)这样,由于复合式定语在两种语言间前后位置的差异性,二语学习者对这一现象在重构的过程中,每次学习到该现象时就会有意识地结合语境进行筛选和甄别,并且通过筛选和甄别后的结果再用母语的概念框架进行理解。但随时学习时间和进度的不断深入,二语学习者对每种后置定语的情况会慢慢地用目的语的思维进行解读和理解,而最终会逐渐地减少对母语的依赖。
(三)标记理论和母语迁移间的关系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和目的语之间会根据各自语言材料的有无标记性(或标记性的强弱)来观察和对比是否发生了迁移现象。“当母语是有标记的,不会产生母语向目标语迁移的现象;当母语是无标记的,目标语是有标记的,就会出现明显的迁移……”(桂诗春,1992)。
根据英语中的后置定语的特点来看,五种常见的情况中大部分都是有着一定明显的标志的,例如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动词不定式中的不定式符号to、ing形式中的ing或过去分词中的ed。由于汉语中的复合式定语和一般的形容词作定语通常都是位于中心词前,因此在汉语中的这类现象是无标记或标记性较弱的;英语中的复合式定语通常位于中心词后,所以较汉语来说是有标记的或标记性较强的。从这点来看的话,“……当母语无标记性设置而目标语有标记性设置时,迁移才可能发生。”。(寮非 1998)。也就是说,当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中的复合式定语时,会迁移汉语中的前置式复合定语现象来帮助理解英语中复合式后置定语。
由于“迁移是学习者依靠母语系统来建构目的语系统的一种心理过程(范巴腾&贝纳蒂,2018)”,因此相应的中国学生在学习有标记的英语后置定语时,会迁移汉语中无标记的前置式复合定语来建构英语中复合式后置定语,则在开始学习阶段又会受到英语语序的影响,按照英语的句子语序来进行英译汉的练习,故而形成了中介语现象。
四、结语
英语中常见的复合式后置定语包括介词短语、定语从句、动词不定式、现在问题和过去分词。英语中的后置定语位于中心词之后,属于后置式,而现代汉语中的复合式后置定语通常位于中心词之前,属于前置式。
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汉语中的前置式复合定语是无标记现象(或标记性较弱),相对而言,英语中的后置式复合定语是有标记现象(或标记性较强)。母语中无标记性的内容而目的语中有标记性的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生迁移,这种迁移往往是负迁移,会影响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从而形成了中介语。二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析英汉两种复合式定语的不同位置,通过大量的强化练习以及实践中的错误分析能动地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中的后置定语。
注释:
本文中所选取的英文例句部分选取自《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二版)》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比尔·范巴腾,亚历山德罗·G.贝蒂娜著;陈亚平注.二语习得核心术语(第二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4]付琨.标记理论的介绍与应用[J].汉语学习,2005(3).
[5]桂诗春.认知与外语学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6]郭翠.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7]寮非.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
[8]孟凡胜,滕延江.标记理论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9]潘平亮.标记、无标记与二语习得[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1).
[10]时锦瑞.标记和第二语言习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
[11]唐承賢.标记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应用[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5(2).
[12]王鲁男.标记性与二语习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
[1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郑树棠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二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